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虎汤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析白虎汤加味临床应用及禁忌证,通过临床应用白虎汤的范围及经验,分析清代温病学家吴瑭白虎“四禁”,白虎汤在临床上的应用,只要抓住里热炽盛,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不必受吴瑭白虎“四禁”所束缚。吴瑭四禁的不妥在于每禁只提一个症状,而没有把着眼点放在证上,因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不能代表疾病的本质-证。同一症状或体征常可见于不同性质的证候中,只提一个症状或体征,必要会造成理解时的混乱。白虎汤四禁的提法在于混淆症与证的关系。白虎汤为达热出表,清气份热的主方,应用于里热炽盛,适应范围甚广,可用于临床各科,其禁忌证应是:“若非阳明气分热盛,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辩》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全书分七卷,共238法,205方。它是一部立论明确,条理清楚,理法方药结合紧密,系统而完整的温病学专著。此书对于温病的常用方剂,从煎服法、加减法、禁忌证到用方指征多作了说明,并随证候变化而变法立方;根据温病的特点,博采众方于一书,创方名同而治法异的方剂等,在温病治疗上独具匠心,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禁忌证《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九条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此为白虎汤之禁忌证。脉细为阴虚血少,脉弦主筋脉拘急,脉浮为外  相似文献   

3.
白虎汤始出于《伤寒论》,是治阳明胃热津伤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以其作为清气分热的主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本文从分析《伤寒论》原文入手,追本穷源,并结合临床实践,指出应用白虎汤通常所说的“四大”,并不一定必具,清代吴鞠通提出的“四禁”亦非绝对。“四大”、“四禁“之说一则过于机械,临床不会如此典型,再则有些内容与仲景原旨不符,亦不符合临床实际,故只可参考,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4.
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者有三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日表实无汗者禁;  相似文献   

5.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是清阳明气分邪热的代表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白虎汤"四禁",作为后世医家使用白虎汤的禁例,但此"四禁"并不是绝对的,多有不妥,故只可参考,不必拘泥。  相似文献   

6.
5不宜用解表法治疗的表证表证应当汗解。即使是表里同病一般都要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这是(伤寒论)中的常用方法,如175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场主之。”109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但是也有例外,即虽有表证,但不宜解表方法治疗,而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里征为急重,或虚甚而采用先里后表,或治里表自和的方法,或虽有表证,但不宜用汗法解表者,如中暑(喝病)者。5.l表里同病,里热重急,重在清里,治里表自和例如:论中224条三阳合病,虽有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五版《金匮》教材中对肾着、谷疸、淋家禁汗三条原文之释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谨此与该教材的编者商榷。认为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之目的在于散寒除湿以通痹;谷疸湿热证病人不可能出现既因胃热而“消谷善饥”,又因脾湿而“食即为满”的症状,而“食即为满”才是其食欲改变之着眼点;认为“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是张仲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淋家兼表的治则和治禁,“不可发汗”是指不可辛温峻汗,而非绝对不能使用汗法,该条并不是针对单纯患“淋病”者而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虎汤类证未必大汗”及“桂枝汤去桂缘于阴虚”的机理.方法:从《伤寒论》第16条、第26条、第28条入手对白虎汤类证和桂枝汤证进行分析.结果:①“大汗出”不是白虎汤证的必备症状,更不是白虎加参汤证的常规症状.身大热与大汗出同时共存于一个患者身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大汗出的同时散发体表热量,体温自然就不会太高;若体温很高的时候会蒸发大量的体表水分,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大汗淋漓,所以说白虎汤证大汗出和身大热同时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②桂枝汤中的主药桂枝有“和阳”的功能,而芍药具有“滋阴”的功能.因此,仲景在桂枝汤加减法应用中,既有桂枝汤减芍药,又有桂枝汤加芍药;既有桂枝汤加桂枝,就应该有桂枝汤减桂枝.这种将桂枝和阳、芍药滋阴功能相互对用的规律,符合临床上疾病变化的客观实际.所以桂枝汤化裁就有苓桂术甘汤和苓芍术甘汤,以对应临床所见的脾阳虚水湿停滞和脾阴虚水湿停滞;还有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以对应临床上的阳虚和阴虚,否则就违背了临床实践中阴阳兼顾的治疗特点.结论:白虎汤类证及桂枝汤证若失治误治则变证百出,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则可取效.  相似文献   

9.
白虎汤最早载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以治疗“太阳中热”,“阳明经证”,“三阳合病”,“瘟狂”等。该方在《伤寒论》中三次出现。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汁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虽然是在不同的篇章中出现,但运用此方的根本一条是要抓住无形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  相似文献   

10.
白虎汤析疑     
白虎汤,乃仲景名方.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对该方性能,大多认为是清热生津,似乎无须再议,细究之则不然。笔者认为,白虎汤应属清热润燥剂.其理由如下。1方剂命名与作用 白虎汤是以四象来命名的(南朱省,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专为西方燥金之疾而设。柯琴曰:‘’白虎主西方金也。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署情阳解。”《伤寒来苏集》以白虎喻本方清热润燥之功.故名曰白虎汤。 该方组成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治疗原则.首用辛甘而寒之石膏,清泄阳明之实热。因石膏“其性凉而能散,…  相似文献   

11.
大论301条(按赵刊宋本,下同)“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特揭“始得之”之病期,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及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作对勘,仲师在此三条,以“始得之”、“得之二三日”、“得之二三日以上”,申明少阴病的发展变化,其义甚深。少阴病以无热恶寒为正局,何以会“反发热”?反发热当与“脉沉者”联系起来看,脉沉乃患者正气先亏,寒伏于里;今见发热,则是由阴出阳之兆,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14.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305条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主之”。寒湿痹阻型痹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缓,与附子汤证完全相符。麻黄汤证与附子汤证均有身体痛,骨节痛,但前为太阳表实证,有发热、脉紧,而无手足寒;  相似文献   

16.
用BYS—14型四导脉象仪,对海拔2500米青海互助353例正常人进行关部浮中沉脉图的描记,其中男231名,女122名;土族200名,汉族149名,其他民族4名;脑力劳动者118名,体力劳动者235名;平均年龄48岁。结果表明,以浮脉检出率最高,沉脉最少,不浮不沉者居中。本文还对浮脉检出率最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与海拔高度及体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木防已汤方见于《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二十四条,原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三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取煮二升,分温再服。  相似文献   

18.
王德林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王德林主任医师用自拟“当归四藤-仙汤”治疗风寒湿痹,用自拟“五种白虎四藤汤”治疗风湿热痹的经验。“当归四藤-仙汤”由当归,桂枝,赤芍,细辛,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威灵仙,炙甘草组成,“五种白虎四藤汤”由生石膏,知母,茯苓,地丁,牛膝,金银花,薏苡仁,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组成。  相似文献   

19.
白虎汤是仲景的名方,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对该方功用,大多认为是清热生津,似乎已成定论,不必置疑。但细究之则不然。笔者认为该方应属清热润燥剂,其理由是: 1.方剂命名与功用 白虎汤是以方域而命名(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是为西方燥金之痰而设。柯琴曰:“白虎主西方金也,用以名汤者,秋金得令而暑清阳解。”喻本方有清热润燥之功,而名曰白虎汤。 该方组成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燥者润之”的治疗原则,首用辛、甘、寒之石膏,清泄阳明之实热。因石膏“其性凉而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伤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方中未用芩连等苦寒清热之品,其理在于阳明属燥土,而燥之特点主要是“燥者干也,对湿者言之也”,故燥  相似文献   

20.
白虎汤证治新验邹碧云(附属第二医院410005)主题词白虎汤/治疗应用,风湿热/中医药疗法,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肺炎,大叶性/中医药疗法白虎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主治阳明实热证,周身大热,自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有力,此即一般所谓“四大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