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金华市婺城区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金华市婺城区麻疹爆发流行特征,为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7月麻疹爆发流行期发生的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1—7月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人770例.确诊640例,发病率102.65/10万,外来人口占40.6%。发病率以〈8月龄最高,患者构成以≥15岁最高。640例患者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18.9%,无免疫史占50.0%,免疫史不详占31.1%。流行主要原因是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滑坡、外来人口管理不到位、麻疹控制免疫策略不落实、免疫失败牢高、人群胎传抗体水平低。结论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建立有效的外来人口管理机制;调整麻疹控制策略;提高接种质量;加强疫情监测,适时开展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6~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6~2008年泉州市发病较高的为晋江、石狮、鲤城、丰泽、南安等5个县(市、区),占全市总病例数的86.82%;病例中15岁以下儿童占77.75%,8月龄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比例从2004年5.81%上升到2008年15.67%,流动人口的病例占总发病数的57.01%;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仅占10.76%;本地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全市7岁以下流动儿童麻疹疫苗第一针接种率为78.89%,第二针接种率仅为46.50%。麻疹疫苗免疫干预后发病明显下降。结论人口流动频繁、疫苗接种率低、免疫空白人群积累是麻疹发病升高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所有儿童完成麻疹疫苗免疫是泉州市麻疹防控的主要措施,重点要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洛阳市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麻疹防制策略和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市2006年麻疹疫情报告数据和监测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洛阳市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14.1/10万,为10年来最高水平.本地人口中麻疹发病率以0~4岁为最高,占总发病数的63.4%(600/946);患病时间以3~6月为主,提示儿童免疫成功率未达要求,春末夏初是防控麻疹的关键时节. [结论]加强0~4岁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重视疫苗接种质量、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疫情主动监测,作好易感儿童及麻疹病例密切接触者应急接种工作,是今后麻疹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现阶段麻疹流行的特征和消除麻疹的策略.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口市2005~2006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海口市这次流行跨越了2个年度,疫情蔓延面广,病例高度分散,疫源地在不同区域之闻有明显的轮换趋势,流动人口、2岁以下儿童以及非免疫规划人群发病较多,病例中有免疫史人群发病占一定比例、免疫史不详者发病比例最高,暴发点病例农村主要集中于小学生、城区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 [结论]现阶段麻疹免疫接种率达到高水平的前提下,仍可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故今后应适时采取措施消除累积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2002—2006年珠海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珠海市麻疹流行情况,探讨今后控制策略。方法对珠海市2002—2006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麻疹年度发病率在5.59~17.57/10万之间,总体有上升趋势,香洲区病例占全市总病例的88.26%;发病以外来暂住人口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地带;大年龄组病例所占比重上升,发病高峰集中在4—8月份,大部分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在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中,除进一步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外,还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提高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市1996~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麻疹流行特征与规律,探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麻疹防治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1996~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及2004~2005年麻疹监测资料,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996~2005年共报告568例麻疹病人。局部散在发病,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79.9%;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9岁组,占总发病人数的28.17%,小于1岁组和成人发病呈上升趋势,病例集中在3~6月份。[结论]连云港市麻疹总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局部仍有散在发病,需要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以达到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6~2013年龙胜县麻疹发病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龙胜县2006~2013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及分析。结果龙胜县2006~2013年累计报告麻疹26例,年均发病率为1.85/10万,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以≥20岁农民及1岁散居儿童最多,占84.62%(22/26),呈双相移位现象。发病季节集中在4、5、8月,占总病例的69.23%(18/26)。调查病例中,有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史3例,占13.04%(3/23)。结论龙胜县麻疹发病年龄为1岁年龄组及≥20岁年龄组。因此,应继续抓好儿童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并适时在重点乡镇对特定人群开展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及查漏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分析麻疹病例的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54例,年均发病率为5.80/10万。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1.69/10万,之后的2007、2008、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5.80/10万、3.78/10万、3.21/10万呈下降态势,2010年发病率为5.02/10万,有小幅回升。其中流动人口病例14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7.48%。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本市户籍病例高发年龄为30~40岁组和0~8月龄组,流动人口病例高发年龄为20~30岁组和0~5岁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5.59%)和干部职员(19.69%)居多,其次为餐饮食品(7.48%)、商业服务人员(7.09%)。3~6月份为发病高峰,占78.35%。有免疫史者仅33例,占12.99%。结论建议育龄妇女在怀孕前接种麻疹疫苗;继续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麻疹和流脑疫苗接种工作,并扩大接种范围;继续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51-2006年三江县麻疹疫情资料.结果 1951-2006年发病率为0-2 646.17/10万,年平均发病率289.18/10万.发病以独峒、同乐等西部5个计免薄弱乡为主;发病高峰为上年12月和当年1-6月,3月份发病最高,10月份发病最少.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73.29%.暴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79.70%;未免疫病例占57.79%,有免疫史的占20.15%,免疫史不详占22.05%.结论 疫苗的使用打破了原有的流行规律,发病率下降明显,但仍需做好麻疹高发甄别预测,切实提高麻疹2剂次接种率,从而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兴宁市麻疹疫情状况,为制定麻疹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监测系统和法定法定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8年兴宁市合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2例,确诊45例,死亡1例,年均发病率为1.97/10万。石马、水口、罗岗3处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合计发病33例(占73.33%),5、6、9、10月合计发病33例(占73.33%),儿童和学生合计发病36例(占80.00%),男性21例、女性24例,14岁以下28例(占62.22%),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0例(占22.22%)。2007年发生2起暴发,发病7例。[结论]2007~2008年兴宁市麻疹发病率较低,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柳州市麻疹发病状况。方法对2003—2005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柳州市2003—2005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851例,诊断麻疹760例,麻疹发病率分别为3.50/10万、7.08/10万、10.82/10万,麻疹发病逐年上升,三年共发生14起暴发,暴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5.39%。发病年龄以≤15岁儿童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1—5月。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14.47%,无免疫史者占33.82%,免疫史不详者占51.71%。2003—2005年1~3岁儿童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8.25%、88.07%、73.51%。结论由于漏种、免疫失败和免疫空白点存在等原因,导致麻疹发病逐年上升和局部点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包河区2005年麻疹发病状况,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包河区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122例麻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病例波及全区范围,发病率为30.17/10万,以高度散发形式存在,呈流行态势。发病高峰集中在4、5两月;发病年龄有双相移位现象,最小的3个月,最大36岁;男女性别比为1.18∶1;流动人口发病占总病例数的52.5%。结论流动人口的流入以及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失败,是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加强流动人口的免疫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潍坊市奎文区2002~2006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潍坊市奎文区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流行特点为散发,发病高峰为3~6月;≤8月龄儿童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15岁人群发病25例(占发病总数的53.19%),“双相移位”现象较为明显;本区发生麻疹病例中,城乡结合部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及城区。[结论]在提高适龄儿童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适时开展大年龄段人群免疫接种,加大流动儿童管理力度,消除免疫空白,以加速控制、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分析和预测济南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判定高危人群,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进展。方法根据济南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2000~2005年麻疹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济南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暴发13起。66例。全部为本市人口暴发,无外来人口和混合暴发。在本市人口暴发中,1~4、5~10和30~39岁分别占21.21%、45.45%和12.12%。暴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34.85%。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为60.6l%和4.54%。结论控制暴发的重点在学龄儿童。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是减少麻疹发病,控制麻疹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建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福建省麻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福建省麻疹发病1 646例,发病率为4.97/10万.其中,实验室确诊722例,占43.86%;流行病学确诊病例87例,占5.29%;临床诊断837例,占50.85%.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是厦门、莆田、三明,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8月发病1 218例,占74.00%.男性915人,女性731人,男女性别比为1.25: 1.14岁以下发病1 119例,占67.98%.发病居前3位的是散居儿童533人,占32.38%;学生464人,占28.19%;幼托儿童161人,占9.78%.流动人口发病754例,占45.81%.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39例,占8.45%;无免疫史的723例,占43.92%;免疫史不详的784例,占47.63%.在1 095例检测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722例,阳性率为65.94%.[结论]福建省2006年麻疹发病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并将流动人口接种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宜宾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因素,探讨麻疹控制的策略。方法收集2000-2005年宜宾市麻疹发病监测资料和人口学资料,用SPSS 12.0软件对6年间的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宜宾市2000-2005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2.13/10万,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病例分布广泛,各县麻疹发病率和接种率水平有较大差异。发病高峰为3~5月;年龄分布以2~5岁居多,占43.96%;有免疫史者占34.14%,其中1岁以下病例无免疫史者占64.94%。结论人群免疫接种率低下与免疫成功率不高,是造成宜宾市麻疹发病居于较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今后该市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株洲市近27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策略。[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80~2006年株洲市报告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80~2006年株洲市累积报告麻疹1062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34/10万。1980~1988年累积报告9044例,年均发病率为32.04/10万;1989~2006年累积报告1578例,年均发病率为2.41/10万。1980~2006年3~7月合计发病7508例,占全年总数的70.68%。病例以散发为主,偶有局部暴发。全部病例中,<1岁的占5.39%,1~5岁占45.79%,6~9岁占30.78%,10~14岁占11.39%,15~19岁占4.49%,≥20岁占2.17%。2004~2006年的34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的占15.54%。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1984年为75.77%(569/751),其中0~4岁为67.18%;2006年为69.97%(254/363),其中0~4岁为79.45%。[结论]株洲市麻疹发病率呈阶梯形下降趋势,目前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麻疹流行规律,掌握疫情动态,为天水市贯彻落实《甘肃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2007—2012年)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天水市麻疹疫情监测资料,疑似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每年均有麻疹病例发生,0~10岁儿童病例数最多,为172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8.7%。3~7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共有397例疑似病例,占总疑似病例数的81.2%。结论 0~10岁儿童发病率高,发病高峰在3~5月份,成为近几年麻疹流行的趋势,应加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9.
清远市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清远市麻疹流行规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4--2006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清远市2004--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76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8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7.69/10万、2.89/10万、10.33/10万;期间共报告18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17.39%;病例主要集中在常住和流动人口较多的清城区、清新县、连州市、英德市4个县(县级市、区),占全市发病数的89.15%;3—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的71.63%;发病人群主要是9岁以下的儿童,占总发病数的71.76%;病例中该地户籍占67.45%,外地户籍占29.54%;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占81.57%。结论清远市近年麻疹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儿童麻疹免疫预防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梅州市麻疹流行特点,为今后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州市2004-2008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州市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429例,年均发病率为2.14/10万,每年均报告有麻疹疫情;病例数和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五华、兴宁、平远3个县,以局部暴发为主,且病例相对地方集中,麻疹疫情高峰在3—5月,占该时期病例总数的51.05%;8月龄~14岁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69.93%。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疫情效果显著,应进一步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薄弱地区、薄弱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进一步完善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