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我们通过研究淋巴结转移规律来探讨Ia期NSCLC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合理范围。方法:41例临床Ia期NSCLC患者进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清扫,将淋巴结行病理切片,HE染色明确是否有癌转移。研究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共清扫淋巴结295组,转移42组(占14.2%),其中肺门淋巴结转移33组。纵隔淋巴结中转移9组。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第7站淋巴结出现转移4例,第5、9站淋巴结出现转移各2例,第4站淋巴结出现转移1例。上叶肿瘤转移包括5、7站淋巴结,中下叶肿瘤转移包括4、7、9站淋巴结。结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遵循区域性淋巴结引流规律,可行区域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即上叶肿瘤在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可只清扫上纵隔淋巴结而无须清扫下纵隔淋巴结,中下叶肿瘤无论有无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都需要进行上下纵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 收集21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肺癌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 215例肺癌共清扫胸内1 082组的3 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癌转移,215例肺癌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和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下而上、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叶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胸内淋巴结转移方式和规律,探讨SCLC放疗靶区的合理范围.方法 对本院150例接受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胸内淋巴结进行分组及病理检查,分析胸内各组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和规律.结果 150例SCLC患者共清扫胸内631个组的2372个淋巴结,经病理证实188个组(29.8%)的413个淋巴结(17.4%)存在转移,88例(58.7%)患者存在胸内淋巴结转移.胸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是11、10、7、5、4组,中央型、T分期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x2 =15.32、39.72,P=0.000、0.000).右肺上叶和中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7、10组和4、7、10、11组,左肺上叶和下叶肺癌淋巴结高危转移区域分别为4、5、6、10组和4、7、9、10、11组.纵隔淋巴结转移72例,其中无肺门淋巴结转移的跳跃性转移29例(肺上叶癌主要向上纵隔淋巴结,肺中下叶癌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结论 SCLC胸内淋巴结遵循由肺内经肺门向纵隔依次转移的规律,但存在部分跳跃性转移;对不同肺叶肺癌对应的高危淋巴结转移区域给予预防照射有可能提高SCLC的放疗增益比.  相似文献   

6.
215例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肺癌的胸内淋巴结转移的方式和规律,以探讨可切除性肺癌胸内淋巴结合理的手术清扫范围。方法:收集我院从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的215例肺癌病例,行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分别记录淋巴结的数量及进行病理检查。分析其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原发部位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的特点和规律。结果:215例肺癌患者共清扫胸内1070组的3680个淋巴结,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17.1个。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198个组的46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癌,215例肺癌患者中94例有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3.7%。围绕肺门或肺根部的11、10、7、5、4组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比远离肺根部的9、6、8、3、2、1组淋巴结高。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肺上叶癌更易向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下叶(包括中叶)可向上、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较为常见: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对318例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患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318例患者共清除淋巴结1534组,其中转移淋巴结290组。胸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8.5%(186/318),其中N1转移率为27.0%(86/318),N2转移率为31.4%(100/318)。距肺根部最近的11、10、7、4区淋巴结转移频度最高。发生跳跃式N2转移46例,占14.5%,其中上叶肺癌仅出现上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及右中叶肺癌则可出现上、下纵隔跳跃式淋巴结转移。术前胸部CT扫描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48.2%;CT扫描淋巴结阴性者中,术后病理报告阳性者占22.1%。结论上叶肺癌应常规清扫肺门、隆凸下及上纵隔淋巴结,如果无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可不清扫8、9区;下叶及右中叶肺癌,无论有无肺门或隆凸下淋巴结转移,均应广泛清扫上、下纵隔淋巴结。术前胸部CT的结果不能作为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96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Ⅰ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28/196),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8.8%(22/117)、7.6%(6/7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ⅠA期、Ⅰ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剐为7.5%(5/67).17.8%(23/12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80.0%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6.5%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cⅠ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纵隔镜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是否存在转移)的临床应用策略.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临床连续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临床分期为Ⅰ~Ⅲ期的NSCLC患者152例,分别采用CT和纵隔镜技术评估纵隔淋巴结状态.根据纵隔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计算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的纵隔镜检查阳性率和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肿瘤类型(中央型或外周型)、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和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等作为预测因子,进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8例,阳性率为11.6%;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4例,发生率为20.1%.62例临床Ⅰ期(cT1~2NOMO)NSCLC,纵隔镜检查阳性7例,阳性率为11.3%;实际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发生率为19.4%.对全部152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和CT下纵隔淋巴结大小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69例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阴性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T下纵隔淋巴结短径≥1 cm的NSCLC患者,术前必须进行纵隔镜检查;对于腺癌患者,即使是CT下纵隔肺门淋巴结短径<1 cm,术前也应该进行纵隔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54例接受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肺癌患者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分析淋巴结转移与肺癌类型、原发部位、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54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748组,其中有133组淋巴结存在转移癌,74例发生胸内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8.1%。第4、5、6、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第1、2、3、7、8、9组淋巴结。中央型肺癌患者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51.2% vs. 28.4%,P<0.05)。肺下叶癌患者第7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肺上(中)叶癌患者。Ⅲ期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跳跃性N2转移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肺癌患者,中央型肺癌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癌患者。将淋巴结转移分为3组:无淋巴结转移(Ng0),1~3组淋巴结转移(Ng1),4~6组淋巴结转移(Ng2)。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T分期、肺癌类型与肺癌预后显著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分组、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为影响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肺癌淋巴结转移多以肺叶、肺门或肺根部淋巴结转移频度高;肺癌淋巴结转移率与TNM分期、肺癌类型相关;淋巴结转移组数、淋巴结分期及T分期与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分布范围 ,为纵隔淋巴结广泛清除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 2 0 9例施行手术、并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广泛清扫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清除纵隔淋巴结 115 8个 ,转移度 2 1.6%。T1 、T2 、T3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度差异非常显著 ( P<0 .0 1)。T2 、T3、T4 期腺癌、腺鳞癌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频度高于鳞癌。 3 5例上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89.5 % ;3 5例下叶肺癌有 5 7组纵隔淋巴结转移 ,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占 3 1.6%。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16例 ,发生 1组淋巴结转移者占 81.3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 ,只有广泛清扫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特点,探讨其在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选择以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05年1 月至2010年12月810 例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区域各组淋巴结转移频度以及肿瘤原发病灶与区域淋巴结转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NSCLC 区域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肿瘤部位相关(P 值分别为0.013、0.000、0.009 和0.000)。 不同肿瘤原发部位有不同的淋巴结易转移区域。结论:左肺原发肿瘤中病灶大、组织学类型为腺癌的患者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在纵隔淋巴结的转移中,右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右中肺和右下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隆突下;左上肺癌主要转移至上纵隔2~4 区、主动脉弓下;左下肺癌主要转移至动脉弓下及隆突下。在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时应特别注意这些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纵隔镜检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斜角肌前淋巴结或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期)的临床特征.方法 89例Ⅰ~ⅢA期NSCLC患者开胸术前行经颈纵隔镜检查,其中12例联合斜角肌活检术,10例联合前纵隔切开术检查N3组淋巴结的病理状况.结果 纵隔镜检查显示,有9例患者不宜再行开胸手术,其中3例为右斜角肌淋巴结转移;6例为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统计学分析显示,肺腺癌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非腺癌组(P<0.05),血清CEA≥15.0 ng/ml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5.0 ng/ml组(P<0.05),同侧纵隔淋巴结多站转移组的N3期发生率高于同侧单站转移组(P<0.05).结论 对临床上为腺癌、血清CEA升高、病灶同侧纵隔淋巴结多站转移的NSCLC患者,推荐行病灶对侧纵隔淋巴结、斜角肌前淋巴结活检,以排除N3期病变.纵隔镜检查为NSCLC的多学科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科治疗中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作用。方法 对可手术的504例Ⅰ-ⅢA期病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肺切除同时行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则在肺切除同时仅行肺门淋巴结清扫术;纵隔淋巴结肉眼怀疑转移者则行该淋巴结摘除术。凡符合入选标准病例均对术式、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肿瘤体积、淋巴结切除总数目、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比(淋巴结转移数量/淋巴结切除总数量)、PTNM分期、辅助治疗、随访期间内的复发转移、手术并发症、生存时间、生存质量等13项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价。生存分析用Kaplan-Meier法,预后分析用Cox成比例危险率模型。结果 504例中,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320例,研究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9.49个;对照组160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3.63个。Ⅰ期肺癌研究组的1,3,5,9年生存率分别为91.8%、86.9%、81.4%和74.2%,对照组为88.7%、72.5%、58.5%和52.1%,差异有显著性。Ⅱ、ⅢA期两组间的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性。影响长期生存率的因素有术后分期、淋巴结转移比和淋巴结清扫范围3个因素。结论 肺叶(全肺)切除加上系统性的胸内淋巴结清扫,能减少肺癌术后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提高长期生存率,可列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性术式。  相似文献   

16.
朱斌  柳仓生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115-1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规律及分布特点。  方法  对96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无关, 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8%、47.8%和59.0%,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 < 0.05)。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鳞癌、腺癌的N2转移率分别为13.6%、34.0%。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P < 0.05)。中心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跳跃性N2有12例, 跳跃式纵隔转移共9例。肺癌常跨区域纵隔转移, 肺下叶癌跨区域纵隔转移与肺上叶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与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大小无关; 肺腺癌较鳞癌易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数肺癌的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肺内经肺门再向纵隔的顺序转移规律; 部分纵隔淋巴结的转移呈"跳跃式"; 肺切除术时,施行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 ,检测 5 0例Ⅰ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手术后 12个月内对患者至少复查一次 ,包括胸、脑CT扫描 ,肝、肾上腺B超和骨ECT检查 ,监测早期转移。根据有否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将患者分为两组。χ2 检验比较两组早期转移率的差别 ,计算两组早期转移概率的优势比 (OR值 )。结果 :16例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占全部患者的 32 .0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的早期转移率 (31.2 5 % )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 (5 .88% )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有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早期转移的概率是后者的 7倍 (OR =7.2 7)。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20.
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肺腺鳞癌淋巴结转移(LNM)的特点.方法 对361例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区和TNM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1997年).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Log 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361例肺腺鳞癌纵隔LNM途径表现为:左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主.肺动脉窗淋巴结,右肺上叶癌首先转移到下气管旁淋巴结,两侧下叶肺癌首先转移到隆突下淋巴结,右肺中叶肺癌以向上转移为主.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以隆突下最为多见,其次为主-肺动脉窗和下段气管旁.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好于其他LNM者.结论 不同部位肺腺鳞癌的LNM途径和跳跃转移部位有所不同,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转移模式的患者预后不同,发生单一站纵隔淋巴结跳跃转移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