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胺碘酮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均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用卡托普利,疗程均为半年。比较两组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的窦性心率维持率和治疗前、治疗后第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对照组窦性心率的维持率分别为89%和8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窦性心率维持率为79%,对照组为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1.8±1.8)mm、(35.1±2.5)mm,对照组相应为(41.5±2.2)mm、(38.2±2.3)mm,2组治疗6个月后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有延缓并逆转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胺碘酮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72例 ,给予口服胺碘酮 1 0 0~ 6 0 0mg/d ,随访 3~ 2 4个月。结果 胺碘酮治疗 1~ 3个月的有效率为 84 % ,4~ 6个月的有效率为 77% ,7~ 1 2个月的有效率为 6 9% ,1 3~ 2 4个月的有效率为 6 3%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 1 4 %。结论 胺碘酮是疗效好、比较安全的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药物 ,且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用缬沙坦、卡托普利治疗伴左房扩大的阵发性房颤的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84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28)。胺碘酮+缬沙坦组(Ⅱ组,n=29)及胺碘酮+卡托普利组(Ⅲ组,n=27)。治疗随访时间为2年,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以圾治疗后6、12、18及24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6个月后,Ⅱ组、Ⅲ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Ⅰ组(P〈0.05),而Ⅱ组、Ⅲ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Ⅰ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6%,Ⅱ组为82.1%,Ⅲ组为78.5%。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心室内径大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卡托普利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左房扩大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的维持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可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5.
《医学综述》2016,(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0月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就诊治疗高血压伴PAF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第1周剂量每次200 mg,每日3次;第2周剂量每次200 mg,每日2次;第3周剂量每次200 mg,每日1次,维持剂量,直至试验结束或心房颤动复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依那普利治疗,每次10 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左心房内径(LAD)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房颤动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间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AD与LVEDD、发作次数、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1±2.1)mm比(35.1±2.4)mm,(46.2±2.5)mm比(49.4±3.4)mm,(0.38±0.14)次比(0.52±0.11)次,27.1%(13/48)比66.7%(32/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不良症状,未有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4/48),对照组为6.2%(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伴PAF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有效控制心房扩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推,继以0.6~1mg/分钟维持静滴24小时,次日起加用口服片0.2g,每日3次,6天;0.2g,每日2次,7天;0.2g,每日1次,7天;0.1g,每日1次,5天/周并维持。结果: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总有效率86%。结论: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9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胺碘酮组)和对照组(普罗帕酮组),每组45例。胺碘酮组口服胺碘酮0.2/次。3次/日,连服2周;普罗帕酮100mg/次,3次/日,疗程同胺碘酮组。结果:胺碘酮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普罗帕酮组。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但胺碘酮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0.
倪观锋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8):503-504
心房纤维性颤动是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发病率和流行性随年龄的增加不断上升。该病的主要危害是心排血量减少、心功能恶化、体循环栓塞等,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式,而胺碘酮是目前国内最有效的常有药物之一。笔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心房颤动患者6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2005年7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将随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胺碘酮)和对照组(胺碘酮组),对照组应用标准胺碘酮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低。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组织重构,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及阻止心房纤颤持续的作用,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与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的第4、8、12、16个月确认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8、12、16个月测量患者左房内径。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8、12、16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4、8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16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对照组口服胺碘酮,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明显下降(P〈0.05),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5),左房内经(LAD)明显缩小(P〈0.05),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稳心颗粒能更有效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胺碘酮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的疗效。方法将80例阵发性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吸氧、心电监护、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加服步长稳心颗粒,共观察6个月。结果观察6个月后,治疗组在有效改善症状、复律时间、及胺碘酮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胺碘酮与步长稳心颗粒合用治疗阵发性房颤,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且可减少胺碘酮用量,缩短复律时间,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及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1月来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人民医院诊治的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选时及治疗3、6、12个月后的房颤发作频度及持续时间,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以及患者的再住院率和致残率。结果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再次随访,发现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再住院率及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后良好,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阵发性房颤复发,还能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及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方法 68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A组34例,B组34例。A组单独给予胺碘酮治疗,B组联合给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治疗。结果 B组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73.52%vs52.94%,P〈0.01),至6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亦高于B组(88.00%vs66.67%,P〈0.05)。结论联合胺碘酮和坎地沙坦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状况及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厄贝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值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患者(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第一次发作间隙明显长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房颤发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降压、对症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加服替米沙坦,对照组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均1次/d,疗程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 LA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心率、血压水平及房颤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压均下降(P<0.05),但治疗后两组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LAD明显缩小、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治疗前后LAD、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房颤复发率,缩小左心房内径、降低hs-CRP水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及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揭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西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每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血压、房颤、左房内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0.121、0.091、0.074,均P〉0.05);治疗6个月研究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4.754.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t=5.526、7.459,均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左房内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研究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t=4.629,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长期用药(半年以上)可明显改善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效改善左房重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