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开展并完善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分析对杜绝患儿出生、减少流产带来的伦理学争议和孕妇所面临的身心创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植入前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和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世界约有400名行植入前传学诊断后表型正常的试管婴儿出生,涉及十余种遗传性疾病,其诊断方法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分子杂交基础上的,由此衍生出来十多种方法,本文着生介绍目前已开始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遗传病及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单体型分析在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活检囊胚滋养层细胞全基因组扩增产物,应用SNP单体型分析方法进行诊断,并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共205枚胚胎同时完成了SNP单体型分析和Sanger测序验证,155枚胚胎(75.61%)诊断结果一致,18枚胚胎(8.78%)诊断结果不一致。Sanger测序失败有30枚胚胎(14.63%),单体型分析有2枚胚胎(0.98%)失败,后者诊断失败率明显低于前者(P0.05)。41个移植周期共45枚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为70.73%(29/41),种植率为71.11%(32/45)。胎儿中孕期羊水产前诊断结果与胚胎单体型分析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SNP单体型分析准确性好,与Sanger测序相比,其失败率较低,能够有效用于临床单基因病PGD。  相似文献   

4.
顾名思义,单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异常引起的疾病。传统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今的单基因疾病已扩展到印记基因疾病和线粒体疾病,而这两类单基因疾病是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此外,以往对单基因疾病的认识主要局限在基因的编码区和序列变异,如今已扩展到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由于条件限制开设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群体调查实验教学的困难,我们对原有的“人类某些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分析”实验进行改革,主要是从实验内容、方法和开出时间方面改革,改革后不仅使实验内容得到充实,实践性增强。而且除能达到原有实验目的,即让学生掌握某些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方法,了解人类某些性状的遗传方式。又能起到以人体正常遗传性状代替单基因病进行单基因病群体调查的模拟实验教学作用,使学生比较好地掌握群体遗传学Hardy-Weiberg定律,学会单基因病群体调查的基本方法。取得好的实验效果。为学生将来从事遗传病预防和治疗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提高我国民族的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基因遗传病(简称单基因病)种类、分型繁多,常规诊断难以确诊,而基因诊断技术在遗传病特别是单基因病的确诊、分型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基因诊断技术进展迅猛,各种检测方法层出不穷.本文重点围绕基因诊断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断和预防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筛查新生儿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评估其用于孕前筛查或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目标基因筛选和高通量测序分析法分别对非孕妇的血液基因组DNA和孕妇的血浆游离DNA样本进行400多种遗传病相关基因的全面筛查分析。结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成功地在非孕妇的血液中检测出相关的致病基因,并在疑似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导致地中海贫血症的致病突变基因HBB(chr11:5246595 C/G);成功地从孕妇血浆游离DNA检测出来自胎儿的遗传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平均每个样本中有1~4个突变,基因型为杂合型。结论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隐性基因携带者的孕前筛查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印迹基因Snrpn在人类卵母细胞及植入前胚胎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印迹基因Snrpn在人类卵母细胞和植入前胚胎的表达,以分析Snrpn基因表达对人类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细胞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Single Cell Nested RT-PCR)方法,检测人类卵子和植入前各个阶段胚胎的印迹基因Snrpn mRNA表达情况。结果Snrpn在人类卵母细胞GV、MI、MII和植入前胚胎2、4、6、8细胞期都有表达,单卵母细胞扩增成功率为87.5%,单个胚胎为75.8%,平均扩增成功率为79.1%。单个卵母细胞和单个卵裂球扩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卵母细胞较单个卵裂球高。结论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单细胞巢式RT-PCR技术检测基因表达。印迹基因Snrpn在人类卵细胞和植入前胚胎的表达对卵子生长和胚胎发育有着重要意义,为早期胚胎阶段该基因表达正常图谱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21/18/13三体的无创性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病的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单基因遗传病种类多,危害大,涉及的基因突变也很复杂,单基因遗传病的NIPT需要检测特异基因缺陷,因而需要更高的技术灵敏度和特异性,近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单基因病的NIPT主要将单基因突变转化为单体型分析来提高突变分析灵敏度,以及直接对孕妇外周血胎儿基因突变进行精确定量的策略。该文对NIPT的发展,特别是单基因病的NIPT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NIPT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拓展。  相似文献   

10.
单基因遗传病(single gene disorders/monogenic disorders)简称单基因病,是指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所以又称为孟德尔遗传病(mendelian genetic diseases)。单基因病的研究进展加深了对致病突变和基因调控机制的理解,并有效促进了诊断工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胚胎植入前地中海贫血诊断国家参考品,评价基于半导体测序法的胚胎植入前地中海贫血检测试剂的性能。方法 将家系中模拟胚胎细胞样本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取家系中其它样本和胚胎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扩增选定区域,加上通用的测序接头完成文库构建;将文库进行定量;使用测序仪进行测序。结果 在国家参考品1号家系中,胚胎CNGB030013的β珠蛋白基因(HBB)基因检测结果:单体型结果为M1/F2(即遗传CNGB030012女方风险染色体中国型δβ,CNGB030011男方正常染色体βN);其致病基因检测结果为中国型δβ/βN。HBA基因的检测结果:单倍体结果为M2/F1(即遗传CNGB030012女方正常染色体αα,CNGB030011男方风险染色体α-3.7),其致病基因检测结果为αα/α-3.7。在国家参考品2号家系中,胚胎CNGB030017的HBA基因检测结果:单体型结果为M1/F2(即遗传CNGB030016女方风险染色体ααCS,CNGB030015男方正常染色体αα);其致病基因检测结果为ααCS/αα。在国家参考品3号家系中,胚胎CNGB030021的HBB基因检...  相似文献   

12.
报告18例18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均植入双侧“S”型弹性襻,术后平均观察15个月,效果好。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路径短操作在虹膜前,可见度广,操作简单容易,作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补充,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失败的补救措施,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虹  秦学玲 《华西医学》2003,18(3):315-316
目的:通过对已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在手术中,手术后早期和调试中所遇问题的总结,探讨术中术后和调机中的特别注意事项。方法:9例在我院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开机至少6月的语前聋儿童被纳入本次分析。采用回顾临床资料和进行自由声场测试纯音,言语察觉率和开放式,闭合式言语分辨率的方法评价人工耳蜗补偿听力的效果。结果:全部患者均被成功地植入了人工耳蜗。手术并发症计有电极滑出耳蜗1例,术中穿破外耳道后壁2例,术后出现术侧面肌抽动2例。自由声场纯音听阈测试,均在30~35dB SPL。言语察觉阈35~40dB SPL;言语分辨率(除3例外),开放式大于50%,最佳者达到78%;闭合式大于80%。4例植入时间较长的学龄期儿童已进入普通小学学习。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加术后言语训练,能达到改善听力,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并对术中寻找圆窗龛困难,术后出现的电极滑出和面肌抽动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安徽地区人群致病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常见变异,探讨在临床实施扩展性携带者筛查(expanded carrier screening,ECS)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表型正常、无遗传病家族史的517例育龄人群进行ECS,采用基于毛细管电泳平台的一代测序分析技术检测与15种疾病相关的21个基因中的410种致病变异,对阳性携带者的配偶召回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在517例接受ECS的育龄人群和17例接受目标基因测序的配偶中,94例被确定为至少一种疾病的携带者,总携带率为18.2%(94/517)。携带率最高的三种疾病分别为遗传性耳聋(6.4%,33/517)、肝豆状核变性(3.1%,16/517)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5%,13/517)。共检出5对(3.57%,5/140)高风险夫妇,经过遗传咨询后其中2对(40%,2/5)选择产前诊断,羊水验证结果均未检出指定基因范围内的致病变异。结论 在临床实施ECS是可行且必要的,在孕前或孕早期进行遗传病携带者筛查,结合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等手段,可有效避免严重遗传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NGS panel与全基因组SNP芯片对胚胎植入前地贫的检测性能。方法 以胚胎植入前地中海贫血诊断国家参考品为对象,采用NGS panel靶向捕获致病区域SNP位点并进行文库构建,illumina-Miseq平台测序;同时采用全基因组SNP芯片(CytoSNP-12,v2.1)进行杂交检测,iScan芯片平台扫描,最后均在嘉宝仁和公司PGXCould平台进行信息学分析。结果 两种试剂在国家参考品HBA基因上游2 Mb范围及HBB基因上下游2 Mb范围内均获得2个以上有效位点,但均未在HBA基因下游0~1 Mb范围内检测到有效位点。在HBA基因下游1~2 Mb范围内,除CNGB030015样本两种方法均未获得有效位点外,NGS panel在其它样本上获得的有效位点数总体多于芯片法,且部分样本中还检测到了STR位点;两种试剂均可实现HBA和HBB基因4个家系单体型构建,但CytoSNP-12(v2.1)对于1号家系HBA基因致病性判断存在风险。结论 针对地贫国家参考品,两种试剂均能够对HBB基因致病性做出判断,但针对HBA基因的致病性判断,芯片方法在部分家系中存在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的焦虑、社会支持现状并分析焦虑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3-8月初次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可能有焦虑者占33.3%、肯定有焦虑者占10.8%、明显焦虑者占1.7%、严重焦虑者占0.8%;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36.35±5.5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与焦虑总分呈负相关(r=-0.241,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社会支持和就业情况是其焦虑的影响因素(P=0.029、0.010)。结论 初次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且受社会支持水平以及就业情况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关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就业情况,多渠道加强患者的社会支持,鼓励患者以积极方式应对疾病,以降低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代测序(NGS)在Meckel综合征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 选取1例Meckel综合征家系,通过Sanger测序调查家系成员MKS1基因突变情况.以MKS1基因编码区为目标区域,在该基因上下游2M区域内选择200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作为遗传连锁标记,多重PCR和NGS后选择...  相似文献   

18.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是指对体外受精胚胎的遗传物质进行分析,诊断胚胎是否有某些遗传异常,确定该胚胎是否适合移植,选择不致造成遗传学疾患的胚胎植入宫腔,从而获得正常胎儿的诊断方法。PGD的步骤包括激素诱导超促排卵,获得卯母细胞,用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或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受精,体外培养至6~8个细胞期或囊胚期,在此期间通过显微操作对胚胎或卵母细胞进行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前S1抗原(Pre-S1Ag)检测阴性的HBV感染孕妇血清学特征和前S1基因测序结果,为正确解释HBV感染孕妇中Pre-S1Ag检测无反应性和预防HBV垂直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1年7月—2022年12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检查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检测乙肝五项和Pre-S1Ag,选取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而Pre-S1Ag阴性的标本为实验组共14例,随机选取HBsAg和Pre-S1Ag均阳性的标本为对照组20例,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并扩增PreS/S基因和测序。结果 HBV感染孕妇中Pre-S1Ag阴性仅在HBsAg、抗-HBe、抗-HBc三者均阳性的乙肝五项血清学模式中发现,占比4.17%,其他HBV感染血清学检测模式中未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HBeAg、抗-HBe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HBsAg检测结果分别为(29±91)IU/mL和(2070.6±714.8)IU/mL,HBV DNA定量结果分别为:(1.63±0.05)lgIU/mL和(5.79±1.53) lgI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20.
前S1蛋白的基因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福民 《临床荟萃》1997,12(19):876-878
自从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Blumberg发现“澳大利亚抗原”,1970年Dane氏发现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颗粒以来,人们开始对HBV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其结构与功能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日益深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病毒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关HBV前SI蛋白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前S1蛋白的研究报道始于1983年,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人们对前S1蛋白基因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有了更多的认识,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