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动流速调节(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的效果,并与传统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机械通气模式进行比较。方法选择56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分两组分别用SIMV与SIMV-AutoFlow两种呼吸模式机械通气,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指标(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肺动态顺应性、潮气量)和血气变化。结果两组通气模式通气后血气指标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但SIMV-AutoFlow组通气指标优于SIMV组。结论SIMV-AutoFlow机械通气模式治疗呼吸衰竭优于SIMV。  相似文献   

2.
梁天生 《中外医疗》2008,27(30):83-8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样我院于近几年采取间歇指令呼吸(SIMV)+呼吸未正压呼吸(PEEP)的通气模式治疗3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经积极抢救,其中痊愈后出院24例,痊愈率达66.7%(24/36);失败12例,占33.3%(12/36).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表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46例新生儿呼吸衰竭行SIMV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46例患儿中,治愈32例,治愈率69.6%,放弃及死亡14例,占30.4%。结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基层医院也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4.
<正> 我科自1993年到1998年共收住各种原因呼吸衰竭病人45例,在治疗原发病同时,通过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使18例患者转危为安,成功率40%。 1.临床资料 我科从93年元月到98年元月共收住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病人45例,年龄18岁到65岁之间,男17例,女28例,均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其中18例生存,11例死于并发症,即肺部感染,1例死于败血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无创通气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不仅使部分病人避免了有创呼吸机治疗所带来的痛苦,同时也使抢救成功率得到明显提高。我们试用面罩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瞿运萍 《九江医学》2008,23(4):21-22
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其患重症疾病时呼吸衰竭的发生率较其他年龄组高,我院ICU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治疗婴儿急性呼吸衰竭在减少气管插管,改善呼吸功能等方面的疗效.方法:对15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病例,分为无创机械通气组(N组)76例和有创通气组(Ⅰ组)82例,记录两组患儿入ICU时的基础情况;观察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pH值、PaCO2及PaO2/FiO2;记录ICU住院时间,住院死亡例数及N组需行有创机械通气例数;并对NIV治疗结局影响因素:PaCO2,是否有肺炎,是否早产儿,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N组ICU住院时间(6.12±2.37)d,有创通气22例,比Ⅰ组[ICU住院时间(7.66±2.74)d和有创通气82例]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和I组在行机械通气(无创或有创)前及lh和5h点RR、动脉血pH值、PaCO2及PaO2/FiO2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V治疗结局影响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CO2、肺炎、早产儿、MODS为NIV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NIV应用于婴儿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量,缩短ICU住院时间;肺炎、早产儿、MODS是NIV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特点,观察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50例采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儿存活40例,占80%;死亡6例,占12%;放弃治疗4例,占8%;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撤机失败6例。结论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和吸气峰压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加强护理等,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董晓丰 《中外医疗》2011,30(16):90-9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 对60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治疗,纠正低氧血症,增加PaO2,使SaO2>90%,缓解呼吸窘迫,当原发疾病缓解和改善时,逆转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结论 机械通气在提高PH、PRO2,降低PaCO2方面疗效显著,是无创性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西勤 《河北医学》1998,4(9):50-52
呼吸衰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亦是其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呼吸器的广泛应用,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现将我院1990~1995年间诊治的9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作一回顾性分析。1诊断标准血气指标:Ⅰ型呼吸衰竭:PaO2≤50mmHg,Ⅱ型呼吸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呼吸衰竭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陈烨   《中国医学工程》2012,(7):56-57
目的对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观察。方法抽取76例患有呼吸衰竭的临床确诊患儿病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8例;分别采用临床常规方法和常规方法与机械通气技术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患儿;该组患儿治疗后的复发率显著较观察组低;治疗后观察组pH、PaO2、SpO2的升高幅度以及PaCO2的降低幅度明显较观察组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法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十分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肺脏功能严重损害,呼吸大气压空气时,由于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的临床综合征。临床通过机械通气抢救成功率有很大提高。而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临床上我们应用东莨菪碱与非东莨菪碱进行比较,东莨菪碱确有中枢镇静好,克服气道阻力,有利气道管理,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的探讨附属育英儿童医院褚茂平,陆中权,黄达枢国内外时有报道,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大大降低了死亡率。我院新生儿科于1993年10月~1995年10月治疗34例新生儿呼衰,已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6例COPD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上机前后、撤机前后的PH值、PaO2、PaCO2的改变情况。结果:机械通气后较通气前动脉血PH值及PaO2均有提高,PaCO2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对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陆建红  周新  陈钦  朱光发 《上海医学》2000,23(10):635-636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近 1 0年来严重呼吸衰竭经2次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 ,并就机械通气疗效、指征及并发症等问题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一、对象我院自 1 990年初至 2 0 0 0年 5月 30日 ,因严重呼吸衰竭经 2次以上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1 9例。其中男 1 2例 ,女 7例 ,年龄 2 3岁~ 80岁 ,平均 (6 2± 1 7)岁。机械通气 2次 1 3例 ,3次 4例 ,4次 1例 ,1 1次 1例 ,本组患者机械通气共计 5 3例次。二、方法1 9例患者中 ,1 8例行气管插管 ,1例患者因喉癌术后作气管切开长期带套管生存。其中经鼻插管者 34例次 ,经口插管者 1 7例次 ,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BIPAP)在儿童呼吸衰竭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74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儿根据通气模式分为SIMV组31人,BIPAP通气组43人,比较两组呼吸机通气后3天内的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O2、氧合指数P/F值、二氧化碳PCO2、PH值)和两组患儿的预后。结果:两种通气模式对PH值无影响(p>0.05)。BIPAP通气组第3天的PaO2、P/F值明显高于SIMV组,p<0.01,PCO2值小于SIMV组,p<0.05。BIPAP组三天内的PH值、PO2、PCO2、P/F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SIMV组通气第1、第2天的PO2和P/F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到第3天才有明显升高,p<0.01;而PCO2和PH值在第1、2天就有显著差异,PH值升高,PCO2降低,p<0.01。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和好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SIMV组有三例气胸而BIPAP组0例,BIPAP组的ARDS好转率高于SIMV组,p<0.01。结论:BIPAP模式比容量控制的SIMV更利于改善氧合,其肺保护作用亦优于SIMV。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553例;其中39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有161例患者未行无创通气.比较治疗前后各项通气指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无创通气组治疗后各项血气指标显著改善(P<0.05).并且总的住院时间、死亡率显著低于未行无创通气组(P<0.05).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患者应尽早实施无创机械通气,能显著减少住院时间及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有创与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COPD所致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比有创与无创性机械通气48小时后血气三项指标变化及机械通气时间与PH、PaO2,PaCO2的相关性和并发症,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时间为22.85天,而无创组则为8.9天(P<0.001),且前者与PaCO2呈正相关关系(P<0.05)有创组治疗48小时后,PaCO2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无创组(P<0.05),意识障碍恢复也较无创组早(P<0.05)。有创组的并发症多较严重,结论:有创通气治疗更有助于CO2排出,使病人及早清醒,适合于严重Ⅱ型呼衰者,而无创通气能较早撤机,更适合于慢性Ⅰ型呼衰及CO2潴留不重者,对COPD所致慢性呼衰若保守治疗无效应及早行无创性机械通气;对CO2潴留较重者,应及时行有创性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