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MLP)是胃肠道极罕见的恶性淋巴瘤,仅占我院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08%。本报道2例均为50余岁男性,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未段回肠、结肠及直肠有多数0.4~4cm直径息肉。病检发现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手术切除后14个月死亡,1例正在行CHOP方案化疗4个月。本病应与淋巴性息肉,粘膜相关淋巴瘤、淋巴增生疾病及家族性息肉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7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6~71岁.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同时发病2例,均为临床ⅠE期.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边缘区淋巴瘤,1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16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20或CD79a,1例患者瘤细胞表达CD3和CD45RO.所有患者瘤细胞均不表达CD30、CD68、CK、Syn、PR、ER.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极为少见,术前诊断困难,组织学类型主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淋巴瘤.其预后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型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镜下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像小淋巴细胞,散在转化的中心母细胞及浆样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瘤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及瘤细胞侵蚀生发中心(滤泡植入)。免疫组化:CD20(+),CD5(-),CD45RO(-),CD10(-),CyclinD1(-),Cytoker-atin上皮(+),CD21(+)。结论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检测,应与肺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K、LCA、CD3、CD45RO、CD20、CD79a、CD5、CyclinD1、CD10、BCL6、MUM1、CD30、CD56、Ki-67,运用原位杂交检测EBER,观察其免疫表型特点和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或便血。发生部位:胃22例、小肠24例、回盲部15例、结肠12例、直肠5例。所有病例均表达LCA,69例表达CD20和CD79a,3例表达CD5和CyclinD1,9例表达CD3和CD45RO,1例表达CD30,1例表达CD56,Ki-67阳性表达率约20%~70%不等,2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阳性。所有病例CK均未检测出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3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例套细胞淋巴瘤,6例非特殊型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各1例。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T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上很难与胃肠道癌鉴别,确诊靠胃肠粘膜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及免疫组化染色,辅以原位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rimary gastricmalignant lymphoma,PGML)的临床及内镜表现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总结17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及黑便、腹胀、贫血为主。病变多见于远端胃部,表现为溃疡型、肿块型及小结节或息肉型。3例为大B细胞淋巴瘤,13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瘤,检出1例套细胞淋巴瘤。13例(76.5%)幽门螺杆菌(H pylori)阳性。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形态多样、范围广。内镜下多点、深凿取材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必要时及时复查、多次活检可提高内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富于淋巴细胞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56例单凭形态学诊断的霍奇金淋巴瘤进行SP法免疫组化检测,根据WHO新分类进行重新分类。结果 47例被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其中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43例,未分类2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中富于淋巴细胞性3例,结节硬化性17例,混合细胞性21例,淋巴细胞消减性2例。富于淋巴细胞性的瘤细胞呈CD30和CD15阳性、CD20和CD3阴性;背景细胞中小淋巴细胞CD3阳性较多,其中TIA-1阳性细胞明显增多,CD57阳性细胞稀少。结论 瘤细胞对CD30,CD15,CD20和CD3及背景细胞对CD20,CD3,CD57和TIA-1的免疫表型有助于富于淋巴细胞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观察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0例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手术切除标本病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CD45、CD45RO、CD30、CD34、CD68和EMA抗体标记。结果:10例脾脏原发性NHL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临床分期为Ⅰ期者7例(7/10)、Ⅱ期3例(3/10)。大体分型:均匀弥漫型3例、粟粒结节型2例、巨块型2例、多肿块型3例。组织学形态:弥漫型淋巴瘤7例(其中中心母细胞性1例,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性3例,中心细胞性1例,小细胞性2例)、滤泡型淋巴瘤2例均为中心/中心母细胞性淋巴瘤、中小多型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免疫组化CD45、CD20、CD45RO标记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0%、10%,余CD30、CD34、CD68和EMA标记均为阴性。结论: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常表现为脾脏肿大伴左上腹隐痛,手术前不易确诊,组织学以B细胞源性多见,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患者预后与病期及化疗有关。  相似文献   

8.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广东医学》2006,27(11):1705-1706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既往诊断的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进行HE染色和CD45RO,CD20,CD3,CD56,CD4,CD8,CD30,ALK的免疫表型测定,结合临床,根据新的WHO 2001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确诊了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2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占45.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0.3%;11例(17.2%)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CPTCL)各5例,各占7.8%;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占1.6%。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大于40岁多见(78%)。发生在淋巴结的有44例,其次鼻咽部10例,咽喉部5例,睾丸、腹部包决、左大腿、腰椎、甲状腺各1例,累及的部位较广。组织病理形态:瘤细胞大、中、小均可见,染色质细,胞浆浅染。免疫组织化学: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70.3%,10.9%,98.4%分别表达CD45RO,CD20,CD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11例表达CD30,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00%表达CD56,阳性率和阴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0岁,因躯干泛发丘疹、结节、斑块伴有剧烈瘙痒一年,肢体肿胀半年就诊。多次抗炎、抗过敏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及皮肤附件周围中等大小异性T淋巴样细胞浸润。皮损免疫组化示:CD3、CD4、CD8、TIA1均(+),CD30部分(+),Ki67 (50%+)(图3),ALK、CD20、CD56、EMA、GB均(-)。病理诊断:考虑为外周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改变。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血管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行CHOP方案化疗,皮肤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0.
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AggressiveNon-Hodgkin’sLymphomas)常见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无标记细胞)原发系统型及原发皮肤型、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肠病型肠T细胞淋巴瘤、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瘤细胞CD20(+);背景小细胞CD3(+),CD45RO(+),且占细胞总数60%-80%。结论:诊断TCRBCL必须结合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而且应该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和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霍金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1例石蜡包埋的小细胞淋巴瘤组织进行CD20、CD45RO及细胞周期蛋白D1检测。结果28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5例细胞周期蛋白D1呈阳性表达(17.86%),且结内、结外型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为套细胞淋巴瘤;3例为T小细胞性淋巴瘤,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呈阴性。结论细胞周期蛋白D1是套细胞淋巴瘤最具特征性的表达蛋白,是与其他小细胞淋巴瘤鉴别和确诊的重要指标,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1例石蜡包埋的小细胞淋巴瘤组织进行CD20、CD45RO及细胞周期蛋白D1检测。结果 28例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5例细胞周期蛋白D1呈阳性表达(17.86%),且结内、结外型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为套细胞淋巴瘤;3例为T小细胞性淋巴瘤,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呈阴性。结论 细胞周期蛋白D1是套细胞淋巴瘤最具特征性的表达蛋白,是与其他小细胞淋巴瘤鉴别和确诊的重要指标,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淼  白洁  李晶  李永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60-161,I0001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7例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标记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D20、CD79α、CD45RO、CD3、CD23、CD43、CK以及Ki-67。结果 27例淋巴瘤中胃17例(62.96%),回盲部5例(18.52%),乙状结肠3例(11.11%),空肠2例(7.40%)。组织学特点:瘤细胞为边缘区B细胞、单核样B细胞、多少不等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转化的大细胞。淋巴上皮病变18例(66.67%),滤泡克隆化9例(33.33%)。LCA(+)、CD20(+)、CD79α(+)27例,Ki-67(+)25例,CD43(+)9例,CK腺上皮(+)27例,CD45RO(-)、CD3(-)、CD23(-)27例。结论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低度恶性淋巴瘤,病理诊断主要基于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0):957-960
原发乳腺淋巴瘤(PBL)是一类相对罕见的结外器官受侵的恶性淋巴瘤,目前已发现多种病理亚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与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及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56%~84%。本文对PBL各种病理亚型的特点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并着重阐述PBL的治疗进展,包括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中枢神经系统鞘内预防性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颌下腺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病理临床表现、免疫表型特征、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例颌下腺MCL行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观察分析并结合文献归纳颌下腺MCL的病理特点。结果本例颌下腺经典型MCL由形态单一的小到中等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组成,弥漫排列,核形不规则,有的可见核裂,很像滤泡中心细胞,核分裂像易见,肿瘤细胞间散在无吞噬活性的组织细胞。间质见透明变性小血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D20(+),CD5(+),CD43(+),CyclinD1(+),bcl-2(+),CD3(-),CD10(-),bcl-6(-),CD23(-),CD21显示扩大不规则的滤泡树突细胞网(FDC网)。结论颌下腺套细胞淋巴瘤有其自身组织学特征,CyclinD1(+)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CA、CD3、UCHL1、CD20、CD79a、CD56,TIA-1、Granzyme B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在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例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组织学改变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多形性,中等大小至大细胞弥漫浸润,其中2例有大片坏死。LEA、CD3、CD56、TIA-1、Granzyme B免疫标记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表达率100%。结论:淋巴结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根据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特点及EBER原位杂交阳性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