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1989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的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4例进行距肿物边缘至少3cm的扩大切除术,其中加翻转皮瓣者16例,2例行局部切除术加术后补充放疗.结果全组除一例局部复发并双肺广泛转移外,均未见复发.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治疗不当极易复发,若切除彻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发悸隆生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院1989年1月-1996年12年共收治的复发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边缘至少3cm的扩大切除术中翻围以瓣者16例,2例行局部切除术另术后补充放疗结果 全组除一例局部复发并双肺广泛转移外,均未见复发。结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发生人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治疗不当极易复发,若切除彻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收治的194例体表软组织肉瘤的发生部位、发病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资料表明头颈部肿瘤及幼儿、老年患者预后差,纤维肉瘤、隆突性皮纤维肉瘤治疗效果较好。认为欲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应注重第一次手术的彻底性及放、化疗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周芳  姚刚  成智  马来祥  郭云彩 《江苏医药》2002,28(9):683-684
目的 总结68例体表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 68例中基底细胞癌15例。鳞状细胞癌10例,黑色素瘤7例,隆突性皮纤维肉瘤21例,其他15例,按照“在肿瘤根治的同时,保存机体功能和患者外形”这一原则,对肿瘤切除后均予以一期修复,方法有直接缝合,游离植皮,皮瓣转移等,有的术后辅以放疗。结果 疗理证实完全切除肿瘤病灶,一期修复创面后效果满意,颜面部病灶术后患者面容外观较满意,有4例复发癌。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手术,多学科,多手段综合治疗可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微创手术有利于肿瘤治疗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PDFSP)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又称为Bednar瘤或车辐状神经纤维瘤,它与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不典型黄色纤维瘤同属于中问型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发病率占DFSP的5%以下。现总结我们4例PDFSP,对其HE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 ,临床较为少见。 1 987年以来 ,我们收治 7例巨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经施行局部广泛整块切除 ,中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资料 本组 7例中男性 4例 ,女性 3例 ;年龄1 9~ 5 2岁 ,平均 36岁。病程最长 1 8年 ,最短 3个月。肿物发生在左肩背部 4例 ,右背部 3例 ,所见肿物均向体表突出。其中 1例患者曾在当地医院以脂肪瘤经 4次手术切除 ,每次切除后均不到 2年又复发 ,第 4次包块切除后 ,创面长达 6个月才疤痕痊愈 ,但 1年半又复发…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2岁,工人。右上腹部皮肤肿块1年余,入院查体右上腹部皮肤肿块,单发,约2.5cm×2.5cm大小,质硬、界不清、欠光滑、无触痛、基底部较宽,活动度不大,但与表皮固定。施行手术切除肿块。病理诊断:右上腹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通常发生于真皮,呈隆突状,生长缓慢,很少转移,但易复发,属于一种低度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P)是发生于皮肤间叶组织的低度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易复发、罕见转移等特点。近年我院共收治DP患者7例,均行手术治疗,现将DP的临床与病理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例DP患者5中,男6例,女1例;年龄38~72岁,中位年龄55岁;病程1~20年,平均7年;原发肿瘤部位:右肩2例,右胸1例,左大腿1例,右大腿1例,左腰1例,  相似文献   

9.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7例临床病理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张红,许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易复发,罕见转移。现将我院收集的27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7例中,男性18例,女性9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最大60岁,最小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误诊的原因。方法对1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误诊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皮肤肿物的组织学以梭形细胞为主,呈车辐状排列,无明显的色素沉着,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极为相似,但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瘤细胞S-00、HMB-45及Melan-A阳性,诊断为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组织学表现多样,形态复杂,诊断时应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观察切片,加以辅助检查,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胃癌穿孔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胃癌急性穿孔术式的手术疗效。方法36例胃癌穿孔患者根据术式分为穿孔修补术组、姑息性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切除术组,对比其手术疗效。结果穿孔修补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姑息性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切除术组(均P〈0.05);姑息性切除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根治性切除术组(P〈0.05)。结论姑息性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可明显延长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胃癌急性穿孔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术式治疗胃癌急性穿孔的疗效。方法40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根据接受的不同术式分为穿孔修补术组、姑息性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切除术组,随访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率以及生存期。结果本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手术死亡率为5.00%。穿孔修补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姑息性切除术组和根治性切除术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切除术组生存期明显短于根治性切除术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姑息性切除术或根治性切除术可明显延长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RCC1 C118T、ERCC4-673C>T基因多态性对以顺铂为基础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接受以顺铂为基础化疗的NSCLC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评价其化疗疗效及疾病进展情况,然后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虽然未发现NSCLC患者ERCC1 C118T基因型间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的差异,仍然可以看到携带C/C基因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携带T突变等位基因患者(T/T+C/T)(29.6%vs20.6%,77.8%vs73.5%),而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与ERCC1C118T基因多态性无关联性。携带ERCC4-673C>T野生型(C/C)患者疾病控制率略低于携带T等位基因型(C/T+T/T)患者(72.5%vs81.0%),但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以顺铂为基础化疗的NSCLC患者客观有效率、PFS与ERCC4-673C>T基因多态性有关。结论:以顺铂为基础化疗的NSCLC患者疗效与ERCC1 C118T、ER-CC4-673C>T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在治疗翼状胬肉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82例(400眼)采用两种不同术式分两组行手术治疗。Ⅰ组: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Ⅱ组: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丝裂霉素C。经过6个月~5年的对比观察。结果两种术式比较: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119眼,治愈104眼,复发15眼,复发率12.6%;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丝裂霉素C手术281眼,治愈276眼,复发5眼,复发率1.8%。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明显低于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且术后角、结膜上皮修复快,视力恢复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观察验证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临床实用意义。方法随访性良好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30例(35眼),常规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准分子激光切削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随访6个月,临床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情况、术后角膜上皮生长修复速度、schirmer试验(S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散光(电脑验光及角膜地形图)、患眼术后不适感程度。结果在30例翼状胬肉患者中,随访6个月,术眼术区没有复发体征。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TK)是一种有效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5例(76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观察术后反应、移植片生长情况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65例(76眼)其角膜创面上皮于1~3d修复,未见植片排斥反应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复发2眼,占2.6%。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创面修复快,植片无排异,能有效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是治疗翼状胬肉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 Armed Forces General Hospital from March to December 1999, 53 patients were operated for Arterio-venous fistula. All were males, their age ranging from 19 to 46 years, average 27 years. The diagnosis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s was established clinically. The path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lesions were: 23(43.4%) Arterio-Venous aneurysm; 11(20.75%) Arterio-Venous fistula, 19(35.85%) Arterial false aneurysms. The anatomical location was: 15 femoral, 10 Tibial, 6 poplitial, 6 brachial, 4 Axilláry, 1 ulnar, 7 external carotid and 1 occipital. The types of surgical procedures performed were: 29 (54.72%) excision of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aneurismal sac with arterial restoration by end to end anastomosis and/or saphenous vein graft, 16(30.19%) by excision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quadriple ligation of small vessels, 8(15.09%) excision of the false aneurismal sac and lateral repair of the artery (lateral arterioraphy). During the post operative perio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three months, and we had the following results based on the clinical outcome criteria; 37(69.81%) excellent, 15(28.3%) good and 1(1.89%) fai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先行子宫动脉阻断术与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诊断为CSP的36例患者,其中24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行剖宫产瘢痕病灶切除修补术为子宫动脉阻断组,12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行腹腔镜下剖宫产瘢痕病灶切除修补术为子宫动脉栓塞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结果 36例CSP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成功,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血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阻断组住院时间较子宫动脉栓塞组短(P<0.01).结论 子宫动脉阻断术是CSP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且较为经济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戚国成  曹东  代果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01-2103
目的:评估结肠癌患者术中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50例DukesB、C期结肠癌患者,经根治性切除加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组(A组,n=25)和单纯根治性切除术组(B组,n=25),对比两组手术前后1周CEA、CA199及CA242浓度变化情况.结果:A、B组患者手术后1周外周血CEA、CA199及CA242浓度较手术前1周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中植入缓释型氟尿嘧啶能显著降低外周血CEA、CA199及CA242浓度,一定程度抑制远处转移,该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