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5例60岁以上的AMI患者,据发病后4周内的预后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2组。对发病时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及AMI发病后24h内TG,TC水平用t检验或X^2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对影响老年人AMI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高TC血症及AMI发病后24h内的TG和TC水平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岁,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066倍;吸烟者的死亡危险性是非吸烟者的7.060倍;有高TC血症史者的死亡危险性是无高TC血症史者的5.899倍;AMI发生24h内的TC水平每增加1.00mmol/L,其死亡危险性增加1.845倍。结论:年龄,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史及AMI发生24h内的血清总TC水平是影响老年人AMI近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2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分别在发病0~3 h、4~6 h内检测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含量,计算各项指标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FABP在发病0~3 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79.41%,特异性为96.15%,准确度为85%,均高于cTnI和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发病4~6 h内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96.77%,显著高于CK-MB和cTn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3例可疑的AM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对cTnT的定性测定和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活性。结果发病后6h和24h内cTnT定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40.2%和92.8%,特异性为100%;而发病后6h和24h内CK-MB(活性)检测AMI的敏感性分别为76%和78.5%。结论cTnT试纸快速检测对诊断AMI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方法简单快速,适宜床边检测,有利于AMI的早期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5.
院前急救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廖树盛 《右江医学》2009,37(4):473-47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病,是造成目前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也是最常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之一。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1h之内,而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是重要的致死原因,实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我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72例AMI进行积极的院前急救,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7):45-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时期对预后影响。方法对50例发病6h内无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行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辅以阿司匹林口服及肝素皮下注射。结果再通36例,再通率72%,且溶栓越及时效果越好。结论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能使闭死的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死亡的心肌得以存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AMI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吴芳  段惠玲 《吉林医学》2012,33(14):3121-3122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致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50%~60%死亡患者死于发病后1 h内,但从发病到医院就诊的平均时间为4~6 h,因此,缩短起病至开始救治的这段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及其患者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科2010年  相似文献   

8.
邹海林 《中外医疗》2011,30(10):29+31-29,3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90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6h内组及6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64例,再通率为71.1%,发生出血3例,其中6h内出血3例,均为轻度出血。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5.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胸痛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就诊的3 0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确诊为AMI患者1 082例,男性861例,女性221例,以胸痛发生至急诊就诊采血为发病时间,按hscTnT水平变化趋势将发病时间分为<1 h、1~<2 h、2~<3 h、3~<4 h、4~<5 h、5~<6 h、6~<7 h、7~<8 h、8~<12 h、12~<16 h、16~<24 h、24~<48 h、48~<72 h、72~<96 h、96~<144 h、≥144 h共16组,分析不同发病时间段患者人数及hscTnT水平,计算各发病时间段患者hscTnT水平低于传统hscTnT阈值(14 ng/L)的比例。通过研究各发病时间段胸痛患者hscTnT水平及ROC曲线,比较新确定的cutoff值(分段阈值)与传统阈值14 ng/L在AMI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AMI发生5 h内,血清hscTnT水平缓慢升高,5 h以后升幅较大,48 h左右到达峰值水平(2 000 ng/L左右),48~<96 h hscTnT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期,随后迅速降低。1 082例AMI患者中,胸痛发生1 h内就诊的患者hscTnT水平小于14 ng/L的比例为53.3%,1~<2 h为19.1%,2~<3 h为9.4%,3~<4 h为6.1%,4~<5 h为2.8%。各时间段诊断AMI的cutoff值为:胸痛时间<3 h,hscTnT cutoff值为13.5 ng/L时,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80.1%;胸痛时间为3~<6 h,cutoff值为17.8 ng/L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84.3%;胸痛时间6~<12 h,cutoff值为30.0 ng/L时,敏感性为95.9%,特异性为85.5%;胸痛时间≥12 h,cutoff值为58 ng/L时,敏感性92.7%,特异性为93.3%。4条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均>0.5,均有诊断价值,且以≥12 h组和6~<12 h组诊断价值最高,3~<6 h组诊断价值居中,<3 h组诊断价值最低。6~<12 h组分段阈值的敏感性与传统阈值相当,但特异性更高( P<0.05);≥12 h组的分段阈值牺牲了部分敏感性( P<0.05),换取特异性的大幅提高( P<0.05)。结论 胸痛时间<3 h的hscTnT水平不足以诊断和排除AMI,应至少动态监测5 h。胸痛时间≥6 h者应使用较传统阈值更高的阈值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常见心血管急症 ,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AMI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 1 0 %~ 2 0 % [1 ]。其死亡患者中 50 %发生在病后 1 h内 ,如果早期处理得当 ,可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 [2 ]。我院急救中心于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1 0月院前转运 AMI患者48例 ,均安全转运至我院的心血管内科治疗 ,无 1例死亡。早期及时正确的现场和途中救护治疗 ,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8例 ,男 2 8例 ,女 2 0例 ,年龄 43~ 72岁 ,平均 54.5岁。接诊时患者的血压平均 1 3.2± …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按发病后1~3h,3~6h,6~12h三个阶段做溶栓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再通44例,1~3h21例,3~6h16例,6~12h7例,再通率73.3%,三阶段分别为35.0%,26.6%,11.6%,未通16例,再通组死亡2例,未通组死亡4例,再通组死亡率4.5%,未通组死亡率25.0%。结论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86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6 h内组及6 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86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61例,再通率为71.6%,发生出血3例,其中6 h内出血3例,均为轻度出血.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5.8%.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便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超声心动图或心包穿刺证实为心脏破裂的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在18例CR患者中,17例(94.4%)发生在STEMI后1周内,其中24~72 h为高峰期;平均年龄>65岁,94.4%为初发AMI,27.8%的CR患者STEMI后曾使用正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使用率分别为27.8%和16.7%.再灌注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C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晚期溶栓(>6 h)治疗组CR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溶栓(≤6 h)、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PCI)(≤24 h)及保守治疗组(P<0.05);早期溶栓和保守治疗组CR发生率分别为2.7%和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诊PCI的CR发生率仅为0.8%.结论 高龄、初发AMI和使用正性肌力药为AMI并发CR的危险因素,急诊PCI可降低CR的发生,而AMI发病超过6 h行静脉溶栓可增加CR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杨小玲 《医学文选》2003,22(3):414-415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 ,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死亡率也逐年提高。本文对我院内一科 1 998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住院死亡的 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AMI死亡的危险因素 ,以便在护理上尽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  患者 1 1 4例 ,均符合 AMI诊断标准。其中年龄>60岁 82例 ,<60岁 32例。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45例 ,小学毕业以下文化程度 69例。AMI死亡1 4例 ,死亡率 1 2 % ,年龄 38~ 90岁 ,平均 66岁。2 危险因素2 .1 发病时间 本组死亡病例均在 AMI后 2周内死亡。其中 <2 4 h者…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发达国家仍是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在美国,每年有近150万人患AMI.虽然AMI的死亡率在最近10年来下降了约30%,但是仍然有1/3左右的病人不治而亡。50%的死亡发生在发病后1h内,其原因为心律失常,最多见的是室颤。因此,降低AMI病人的病死率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压力反射敏感性 (BRS)对预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病死率的价值。方法 :测定 5 0例 AMI患者发病后 1周和 2 0例正常对照组的 BRS,并探讨 BRS与 AMI患者早期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 :AMI患者发病后 1周BRS明显小于 2 0例正常对照组 (1 1± 8.2 ms/ mm Hg vs4 .1± 1 .5 ms/ mm Hg,P<0 .0 5 ) ;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 1个月内猝死 4例 ,其 BRS降低最明显 ,BRS<2 .5 ms/ mm Hg可作为 AMI易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子界限。结论 :BRS在AMI患者明显下降 ,并可预测 AMI患者早期发生死亡的机率  相似文献   

17.
<正> 急性心肌梗死(AMI)有典型临床表现及心电图(ECG)演变者仅占(AMI)总发病率的1/3,而AMI主要猝死原因的心律紊乱,50%发生在发病最初24h内,因此AMI早期诊断至关重要。现将近年来遇到的5例结合临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院前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0例AMI患者中院前组 76例 ,院内组 5 4例 ,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 12h。所有患者均嚼服阿司匹林 30 0mg ,并予尿激酶 10 0万单位 2 0ml生理盐水于 10min内静脉推注 ,再予 15 0万单位 10 0ml生理盐水中于 6 0min内静脉滴注。院前组比院内组溶栓时间平均提前 1 4h ;临床开通率在院前组为 76 % ,院内组为 6 3% ;随访 5周发现反复心绞痛发作、重度心律失常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在院前组明显少于院内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急诊介入中辅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发病在24 h以内的38例AMI患者,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直接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第5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4例在IABP术1h内因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34例梗死相关血管全部再通,发病至血管再通的平均时间为9.1 h,其中31例置入支架,PCI后5周内5例死亡,总死亡率为23.68%。29例存活患者在术后第5周检查左心室射血分由41%±5%升高为48%±7%。结论对于高危AMI合并泵衰竭在进行急诊PCI时,IABP的辅助使用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对 5 0例发病至溶栓≤ 6h内就诊至溶栓时间 <3h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发病 2h以内接受溶栓者占 2 8%;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 60 %,无 1例死亡 ;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 8%;30d内病死率为 2 %。结论 :急诊溶栓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治疗耽搁时间 ,再通率达 81 .6%。通过加强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处理 ,证明是安全可行的 ,且对预后有显著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