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9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川  王军 《吉林医学》2007,28(5):653-654
目的:探讨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年至2002年收治的9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用Chi—Square统计方法分析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结果: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异常、存在脑挫伤和SAH、颅内压变化及首次CT检查有关。结论:了解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脑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有颅内血肿,经数小时、数天后出现颅内血肿,或者颅内血肿经手术治疗后不同部位又出现新的血肿者[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成功的关键。现就护理过程中如何观察和早期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995年3月~2002年3月,在我科住院病人中发现各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6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7.8%。其中男33例,女3例,年龄6~71岁,平均26岁。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6例。原发性昏迷30min以内15  相似文献   

3.
钟亮  钟敏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3):49-50
目的:结合本组病例探讨分析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7年6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例资料,结合本组病例分析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脑挫裂伤或血肿对侧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量大;颅骨骨折,尤其是跨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的颅骨骨折是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危因素,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性大。出凝血时间异常、癫痫发作、重症头皮损伤等对迟发性血肿的发生也起着一定的影响。结论: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较多,其中脑挫裂伤或血肿对侧有脑挫裂伤,脑内血肿量大,颅骨骨折,尤其是跨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的颅骨骨折是其高危因素。重视、警惕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可提高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见性,对其早期诊治起着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尹宏 《中外医疗》2013,(29):197-19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概念最早于1977年由French提出,现在学者们将颅脑外伤后首次CT扫描无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重复CT检查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颅内血肿统称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u.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有脑挫裂伤、减速性损伤、填塞效应、高血压病、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相关,伤后24~72 h为血肿形成高峰,若不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预后较差.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是DTIH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35例DTI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受伤机制、脑挫裂伤、颅骨骨折、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首次CT检查时间、脱水治疗及开颅手术与DTIH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充分认识DTIH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早期防治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血肿出现的原因,总结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迟发性血肿再手术的原因及易发因素。结果:14例患者中,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自理4例,中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结论:导致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原因最常见为术后颅内压变化,压力填塞效应导致颅内继发出血,其次为血管舒缩机制障碍,术中操作不规范,止血不彻底及凝血机制障碍所致继发出血等。手术对侧存在骨折线、手术距外伤时间在6小时内为术后颅内迟发血肿再手术的高危因素。首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充分,彻底清除失活脑组织,止血严密,可以减少再手术的可能。术中发现异常,迅速CT检查及术后常规CT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首次CT表现及复查CT表现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主要CT表现为:(1)脑内出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3)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4)硬膜下血肿;(5)骨折.结论 脑外伤后CT检查时,如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占位效应及硬膜下血肿、骨折,应做CT复查,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CT、MRI等应用日益普及,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CH)的发现有增多趋势。笔者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定义和发生率 自1977年French和Dublin[1]根据CT扫描提出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这个概念以来,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DTICH的完整定义为:颅脑损伤后首次检查(脑血管造影、CT扫描、MRI等)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方出现血肿者;或清除外伤性颅内血肿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复查,在不同部位又发现血肿者,均称为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包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早期CT复查指征。方法对迟发性颅内血肿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于中老年减速性损伤者,常发生于6-24小时,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以额颞部多见。脑挫裂伤是导致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临床动态观察、及时CT复查、有手术指征的行早期手术是早期诊断、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指颅脑受伤后首次影像学检查(CT)无血肿,经再次检查后重新出现的血肿~([1])。外伤性迟发性颅脑血肿可分为脑外膜、硬膜下、脑内及脑室内血肿,其中以脑内血肿最为多见,外伤性迟发性颅脑血肿具有病死率高、病残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CT检查可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手术,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早期CT征象、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 对1992年1月~2003年1月期间的68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68例患者,手术治疗47例,保守治疗21例,痊愈43例,中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7例,死亡率25%,3例自动转院。结论 对脑外伤患者应考虑有DTICH的发生,应尽早复查CT,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单侧大骨瓣减压术(LDC)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提高sTBI患者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行单侧LDC的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发生DTICH分为DTICH组(n=42)和非DTICH组(n=88),对比分析DT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外伤至手术时间、并发颅骨骨折、中线移位>1 cm、基底池消失、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与DTICH的发生有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伤至手术时间、并发颅骨骨折、基底池消失和FIB是DT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DTICH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非DTICH组(P<0.01)。结论: 对于外伤至手术时间较短、并发颅骨骨折、基底池消失、FIB下降的患者,应高度警惕DTICH的发生。DTICH影响患者预后,提前预防和早期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1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非手术区DTIC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在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后的非手术区颅内血肿占同期的7.5%,86%合并脑挫裂伤,58.6%合并颅骨骨折。首次术前外伤原发性颅内血肿量较大,平均56.4ml。69%术后去骨瓣减压和常规颅外引流。术后非手术区DTICH发生在72h内,其中13例为硬膜外血肿,5例为脑内血肿,3例为混合性的硬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21例术后DTICH再次手术治疗,恢复良好5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6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23.8%。结论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是脑挫裂伤及颅骨骨折的结果,手术导致的颅内压急剧下降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病人的临床症状和CT特征的认识及探讨其最佳CT复查的时间。方法:分析总结46例病人外伤后的各种临床症状和迟发性脑内血肿出现的特点以及第一次复查CT检查的时间。结果:46例病人的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持续加重,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大部分出现在脑白质或白质与灰质交界处,以颞叶及额、颞叶交界最多,占52%,额叶次之,占39%,均出现在外伤24h之后,以36h左右最多。结论:可疑有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人最佳CT复查时间为外伤后36h左右。对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内血肿的病人,若临床症状持续或逐渐加重,应在外伤后36h左右甚至更早地复查CT,可避免漏诊并及早作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室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36例,其中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17例,多发性血肿3例。结果手术清除血肿36例,随访半年GOS良好20例,中残4例,重残5例,死亡7例。结论迟发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表现较首次CT图像显示脑损伤严重的多,对有明显占位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23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例,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5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 23例中,恢复良好7例,仅能生活自理9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病死6例。结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同外伤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因素有关,过量脱水、手术减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诱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王磊  张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2,5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均为2006年7月到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DTICH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年龄、DTICH确诊时间、确诊时GCS评分、DTICH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年龄在≤60岁患者、确诊时GCS评分为13-15分、及DTICH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其他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3-8分)。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