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大学精神是在一代代人的长期奋斗中积累形成的思想品格特征,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以由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可以长久影响其学生的事业和做人的品位,及至永远.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图书馆更要以自身的环境优势,高度责任感,开拓进取精神及多元化服务功能来呈现大学精神,以此体现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守护者。大学精神是在一代代人的长期奋斗中积累形成的思想品格特征,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追求与群体意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可以由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可以长久影响其学生的事业和做人的品位,及至永远。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图书馆更要以自身的环境优势,高度责任感,开拓进取精神及多元化服务功能来呈现大学精神,以此体现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是当代大学文化内在的文化自觉和思想动力,汇聚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是大学文化生存的内在规定,反映着大学文化的生存境界。当今,对大学文化的生存状况进行反思,大学科学精神面临着失落的危机,管理体制、思想文化、教育模式等原因导致的科学精神缺失已突显为影响当今时代中国大学文化生存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当代大学文化生存的价值理性应体现在科学精神的增益上,多途径培育科学精神是中国大学文化实践生存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着重指出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精神文化内涵界定的基础上,旨在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点——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路、方法做一些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的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阐述了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大学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发展的要义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实际是一个将学校发展的潜力转换为实绩的过程,是不断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创新能力和对办学流动要素的吸引力的过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学科实力(学科水平和学科特色)、师资水准,以及大学的精神气质和组织文化。创建伊始的南通大学毫无疑问应当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组织文化的营造,也应当提上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应当引起师生员工的共同关注。因为,大学的精神气质和组织文化,正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精神气质的形成,要日积月累,薪火相传,决非一日之功。它既非执掌校政者心血来潮的结果,也不是文人秀才妙笔生花的产物。大学精神的凝聚和气质的改变,往往有其十分关键的时期和十分关键的人物。校长和书记的倡导和身体力行非常重要,而教授和学者学问、人品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7.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和文明成果,对于提升办学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困惑,从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中汲取经验,古为今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术自由是根源于“思想自由”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自由。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深受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影响的洪堡,在其初创柏林大学时即把“尊重自由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和学习自由”作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赋予大学教师传授、教研的自由权利。根据国际大学联合会1998年4月发表的题为“关于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观认知疗法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精神症状的干预效果,为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保健病房招募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愿参加,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老年慢性病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研究组进行内观认知疗法(NCT)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疏导。两组均在干预前、后进行SCL-90、自尊量表、家庭功能评定、情感平衡量表测评。结果:除外无效数据,研究组32例,对照组33例。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评估指标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NCT干预后SCL-90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其他因子得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91~14.134, 均P<0.05)。研究组NCT干预后自尊、家庭功能和情感平衡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各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内观认知疗法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并且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尊、家庭功能和情感平衡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专业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部分,因此,专业课堂教学应发挥培养科学精神的作用。教师首先应树立培养科学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华夏文明起源问题上 ,学术界多以城市、文字、青铜器、大型宗教性建筑等物质指标作为评判文明形态是否产生的标准。这样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 :一方面 ,这些评估标尺无法体现华夏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特质 ,更不能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动力式和结构式的诠释。从早期华夏文明演进规律看 ,原始礼乐文化的发生、发展 ,既是华夏文明得以盟生的动力 ,也使华夏文明形成“礼乐”文化符号表征的原因。从原始礼乐文化视野去探讨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研究方法所带来的缺陷 ,扩展研究者的思路和视野 ,而且也真正体现了华夏文明之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教委高教司对大学语文的定位,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提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在教学实践中从文学的审美欣赏、情感教育,人格感染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意境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中华民族“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或“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具有真正的美学性质。它不仅把中国艺术家引向无限广阔的山水自然 ,使他们从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生命饮料,而且为中国古典艺术形成整体的、时空自由的意境特点确定了审美心理原则。受庄子(包括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 ,中国艺术总体趋向于一种宝贵的纯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中性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界定性观念应着重于它的社会文化特质.性观念应随着社会主体文化的用而变化,有继承,有扬弃.中国传统性观念有科学的成份,也有落后的成份. 应以男女平等为核心,建立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15.
鉴于目前有关中西医的论辩和医患诚信缺失及医患关系的紧张,本议题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中西医医学体系的文化本质和特征,探讨如何理解中西医和中西医的文化对撞,如何理解医患关系诚信的缺失。希冀此汉题可以对目前这些问题的解读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渊源,而且还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主要体现为延续不断的恒久性、兼容并包的和合理念、经世致用的入世品格以及崇德尚义的伦理本位。其中,延续不断的恒久性是指中华民族精神在时间上具有古老性和延续性,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对稳定性;兼容并包的和合理念是指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进程中,不仅能够把既有的优秀思想观念或合理因素融为一体,而且能够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或综合创新,形成新的理念或思想体系;经世致用的入世品格是指中华民族精神强调人们经邦治国,建功立业;崇德尚义的伦理本位是指中华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把崇尚道德、追求道义作为人生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文化教学不仅能提高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是学生真正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手段.医学类高校英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了解中西医文化之间的差异,消除文化偏见,吸取西医文化之精髓,促进中西医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从国内高校图书馆馆藏状况出发,分析了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主要缺陷。以国家图书馆规程为依据,阐述了特色馆藏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体系应考查黑龙江文化历史的特殊性及影响因素和特色馆藏的内涵等,从深入挖掘本校资源,加强与社会合作,争取国内外机构的资助,开展馆际互借、原文传递,加强与出版社或书商的合作与交流等五个方面对特色馆藏体系建设方法和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医学逐渐传入中国,最初由于习惯于传统中医治疗保健方式与对传教士不法行为的仇视心理影响,中国人对西医并不认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随着西医优长的显示,中国人从切身医疗实践中感受到了西医的疗效,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西医逐渐地被中国人接受和认同并在中国传播开来.西医在中国由抵触到认同的过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