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的疾病多属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失调的疾病。肝与肾在生理上相互依赖 ,病理上相互影响 ,治疗上相互促进 ,五行上相互生克制约 ,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木曰敷和……水曰静顺。”《尚书洪范》亦有“水曰润下 ,火曰焱上 ,木曰曲直”之说。故而肝性为温敷和曲直。肾性为寒 ,静顺润下。《内经》说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辛补之 ,酸泻之 ,肝恶风。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咸泻之 ,肾恶燥。”肝主疏泻 ,性喜条达 ,故用辛散之药以散肝之结 ,使…  相似文献   

2.
辛散补肝的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这是《内经》治疗肝病的基本原则之一,于临床立法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谓“辛”,是指药物之味,“欲散”,是指肝之性质。肝之特性,欲散而苦敛,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疏泄条达,则宣畅气血,气血调  相似文献   

3.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体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  相似文献   

4.
芍药甘草汤,方出张仲景《伤寒论》。该方由“白芍、炙甘草各四两”组成,主治足挛急。笔者本着上方甘酸相合,酸味入肝、补肝,肝得酸补,筋得酸润而不拘缩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又结合现代研究证明,此方有镇静、镇痛及松弛平滑肌、横纹肌这一事实,特将上方剂量做适当调整,且甘草用生不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及“酸入肝”等理论,现代临床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诊疗观。但是,对于“肝本质”的探认识仍不能认为完善,其中部分内容与传统观念存在脱节之处,因此产生了一定讹误。故本文就相关“阴阳五行”学论著中关于“肝木”的内容进行初步探讨,并稍做补正。  相似文献   

6.
<正>《内经》中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饮食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若调配得当,可强体益寿,若食之过量则会伤害身体,危害健康。酸味: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些酸食可促进食欲,能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7.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8.
饮食治疗的原则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节制饮食,多食淡味,少食肥甘厚昧之晶,且饮食五味(酸、甜、苦、辣、成)不可偏尝。因为五味各有所伤。《素问·五脏生成篇》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因此,五味偏嗜,损伤了脾胃,成为慢性胃炎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9.
论辛散法治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黄帝内经》“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的理论 ,结合后世医家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充实和认识 ,运用传统方法总结探讨了治肝之法——辛散法。对辛散法治肝的概念、机制、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阐释与论证 ,并借现代实验研究予以证实 :归经不同的辛味药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肝郁大鼠异常的客观指标 ,辛味药确实具有预防、治疗肝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解表药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的功效 ,主治外感表证以及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水肿初起等见有表证者 ,可助疹毒透发 ,疮疡消散 ,使湿邪随汗而解。解表药以其气清味薄 ,味辛能散能行 ,轻扬上行之性 ,常与其它药物配伍组成方剂用于治疗多种疾患。1 辛散能行1 .1 理气散郁 :《内经》曰 :“木郁达之”,“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肝属木 ,为将军之官 ,主疏泄 ,恶抑郁 ,凡情志不畅 ,或暴怒伤肝 ,常致肝郁气滞 ,治以疏肝理气之法。解表药以其味辛气香 ,能散能行 ,常在治疗肝气郁滞的方剂中助理气疏肝 ,散郁消滞之用。如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  相似文献   

11.
<正>瓜蒌瞿麦丸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关注和应用较少的经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原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瓜蒌瞿麦丸主之。”《医统正脉》之前的“若渴”皆为“苦渴”,明代的赵开美把它错成了“若渴。”“苦渴”即为渴所苦,说明口渴严重,这与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常常描述的“苦水”“苦冒眩”“苦里急”之苦是同一意思[1]。本方主要治疗下寒上燥之小便不利证,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  相似文献   

12.
逍遥散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之症.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芩、炙甘草、薄荷、烧生姜组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且气香可理气,为血中之气药;白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共为臣药;肝郁则土衰,肝病易传之于脾,<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以白术、茯芩、炙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益木,且使气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降逆和中,且能辛散达郁,亦为佐药;柴胡为肝经引药,又兼使药之用,合而成方,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病;内伤为主,多系本虚标实,其病变以肝、脾、肾为重点。三者中以肝为主。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亦可单独出现。1历代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如《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人于脑则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念则目眩以转矣”;吸枢》海论篇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统上所述《内经)}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机属民,属虚,外邪乘虚而入所致。历代医家在…  相似文献   

14.
西汉史游《急就篇》提到的“芜荑盐豉醯酢酱”,既可作为调味品食用(如辛用芜荑、咸用盐、苦用豆豉、酸用醯酢等),又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很早即作为药物被记载于本草书籍。这种药食兼用的双重性,反映了寓食于药、寓药于食的特点,也揭示了医学发展早期药食同源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5.
安神方剂     
<正>甘草9克,小麦15~30克,大枣10枚。用法:上三味以水煮取,温分三服。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方解:因忧思过度,心阴受损,肝气失和导致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则精神恍惚,睡眠不安,心中烦乱;肝气失和,疏泄失常,则悲伤欲哭,不能自主,或言行妄为。遵《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灵枢·五味》"心病者,宜食麦"之旨,方中用小麦为君药,取其甘凉之性,养肝补  相似文献   

16.
<正> 白芍苦酸微寒,平肝降逆,止血歛汗,补劳退热。(同白术补脾,同川芎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芩连止痢,同姜枣和营卫,同防风发痘疹,酒炒加入补中益气中,治气虚下陷,尤称神妙。) 赤芍苦平,泻肝散血。干地黄甘寒,滋液养血,清营退热,主劳伤失血、妇科崩陷。按:劳伤失血,由于热性过激,人或知之;而崩注之病,人以为虚寒下陷者多矣。《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阴液虚而不守,阳热迫之妄行,仍与内热吐衄无异也。清润滋养,  相似文献   

17.
关于“酸入肝”以下十七句,历代注家各有所见,争论纷云,尚无定论,因此有探讨之必要。现提出笔者浅见以供同道指正。一、原文参差不一三版教材,根据明代赵开美本为“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明代赵以德所注《金匮方论衍义》之原本虽散伏,而周扬俊所注《金匮玉函经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医案数据库,挖掘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证遣方用药经验。方法:本研究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及点式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特点、配伍规律、核心方等隐性知识进行挖掘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32例、277诊次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数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药物按节点度排序:药物组成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基础方,配以疏肝健脾、滋阴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常用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特点:四气中以微寒、温、平为主;五味中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肝经为主;常用药物相关度配伍体现了疏肝理气和血的治疗思路。用药规律充分体现了"治未病"的防治思想,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治则,以甘味之药补脾和中、缓肝之急,防"肝病传脾"之变;"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为治则,以辛味之药疏肝理气和血;以苦味之药清热解毒利湿。点式互信息法分析显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用药物中疏肝理气药与活血养血药配伍相关度最高,体现了疏肝理气和血的治疗思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显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核心方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为主,以和血柔肝健脾为法。结论: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制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和血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印证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病传脾、血络不和"的病机核心。  相似文献   

19.
<正>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同类之论《内经》尚有:“肝者,中之将也”(《素问·奇病论》)、“肝者,主为将”(《灵枢·师传》)、“肝为之将”(《灵枢·五癃津液别》)。古今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注释大致相同,均认为:此用“将军”刚强躁急、智勇双全、勇而能断的职能与特性,比喻脏象之肝,其性亦“勇而能断”、“性动而急”、“气勇善怒”、“气急而志怒”,“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容易亢盛”,“肝主谋虑、决断,好象是智勇双全的将军”,“肝在十二官中,属将军之官,好比将军的足智多谋”,“古人用将军征战  相似文献   

20.
甘麦大枣汤(以下简称本方)首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治。脏躁发病多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致肝郁化火,脏阴受损,虚火内扰,心神不宁所致。其治疗大法,遵《内经》“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以及《难经》“损其肝者益其中。”本方以小麦养心液安心神,灸甘草、大枣甘润补中缓急。虽然药仅三味,但叶天土谓“本方药似平淡,可愈疑难大症。”谢氏认为是一张心、肝、脾三脏兼治之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