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 42例(52膝)采用高屈曲度假体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后4、12周进行膝关节评分,测量活动度.结果 术前平均膝关节屈曲度(92.6±11.3)°,KSS评分(41.6±4.9)分,功能评分(47.2±6.9)分.术后4周平均KSS评分(86.0±6.8)分,功能评分(83.6±7.8)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5.2±15.7)°;术后12周平均KSS评分(92.7±8.1)分,功能评分(91.5±10.4)分,膝关节活动度(132.0±11.4)°.结论 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病近期疗效明显、确切,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症状,获得比常规膝关节假体更大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进行全膝置换(totalkneearthrophsty,TKA)的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CBM等,收集高屈曲型和传统假体TKA的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各研究质量,提取关节活动度的量化结果,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10个研究纳入Meta分析,共1124膝,其中高屈曲型假体组551膝,传统假体组573膝.统计结果显示:5个随机研究组中两组术后ROM无明显差异(P=0.05);非随机研究组中高屈曲的术后ROM略优于传统假体组(WMD=2.82°,95%CI[0.28,5.36],P=0.03),但也少于5°,缺乏临床意义,并且该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结论]目前的证据未能表明高屈曲型假体较传统假体更具提高术后膝ROM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中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结果,评价两种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1966~2010.1)、Embase(1980~2010.1)、Cochrane library(2010.1)、CBM(1990~2010.1)等数据库,收集比较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各研究方法学质量,并采用RevMan5.0.18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441膝,其中保留组697膝,不保留组744膝。组间比较术后半年至5年的临床疗效差别不大,Meta分析结果:膝评分、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和运动觉、并发症率等方面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3个质量较高研究的关节活动度的统计权重明显偏向非保留组。[结论]目前证据表明膝关节置换中保留和不保留后交叉假体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差别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但非保留组的关节活动度有大于保留组的倾向。建议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高屈曲度假体与全髁型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高屈曲度假体与传统全髁型假体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50例(67个膝关节)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高屈曲度假体组,使用LPS—Flex假体)和B组(全髁型假体组/TTC组,使用PFC∑及GⅡ假体)。A组包括26例患者(32个膝关节),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29±5.96)岁。B组包括24例患者(35个膝关节)。男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2±8.32)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8个月(1~2年)。结果 术前HSS评分为A组(58.61±11.40)分,B组(55.73±13.42)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92±12.6)。(-15°~110°),B组(95±11.8)。(-15°~11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术后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A组(91.42±6.1)分,B组(92.67±6.33)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膝关节活动度为A组(124.68±10.32)。(-5°~137°),B组(102.56±15.44)。(-5°~11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A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功能明显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包括:A组1例双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3个月时右膝关节感染,1例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B组1例单膝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2周伤口脂肪液化,2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高屈曲度假体与使用传统全髁型假体相比,在改善患者疼痛、恢复行走功能以及手术并发症率方面无显著差别,但术后所能达到的屈曲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变晚期的严重屈曲畸形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2010年5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屈曲畸形112例(173膝)为A组(术前膝关节屈曲畸形≥20°),并随机选出同期手术的术前屈曲畸形小于20°者150例(214膝)为B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WOMAC评分的变化.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及WOMAC评分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两组的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4.6°、22.6°,其中伸直活动度分别增加了25.3°、5.3°,屈曲活动度分别增加了19.3°、17.3°,KSS临床评分分别增加了69.0、45.8分,功能评分分别增加了33.5、32.5分,WOMAC疼痛评分分别减少了9.8、8.8分,僵硬评分分别减少了3.9、3.2分,功能评分分别减少了32.3、29.1分.结论 严重屈曲畸形的膝关节在关节置换术后能够获得很好的活动度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侧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5例膝内翻(内翻角度5~20°)合并屈曲挛缩畸形(屈曲畸形角度>20°)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分析术中软组织的松解、下肢力线的恢复以及术后双下肢的等长问题。结果术中除1例原屈曲挛缩角度60°者手术矫正后仍残留5°屈曲,其余14例术后均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结论对于膝内翻合并屈曲挛缩畸形,股骨、胫骨要求对线准确,保证假体置入后股骨头中心、膝关节中心与踝关节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使力线得到矫正;软组织松解的平衡要求每完成一步都要进行测量,预防术后关节不稳;下肢长度要恢复等长,防止术后跛行。 相似文献
7.
高屈曲型全膝假体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屈曲型全膝假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1例27膝行LPS-Flex高屈曲型全膝假体置换,所有病人均未行髌骨置换.结果 HSS评分术前35~70分,术后88~97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骨折、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LPS-Flex假体设计能达到理论上的高屈曲度要求,但术后活动度还有赖于合适的病例选择,良好的手术技术和有序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93-1297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27膝)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骨性强直4例(6膝),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和髌内侧弧形切开关节囊,其中股中间肌V~Y成形术13例(24膝),胫骨结节截骨再固定3例(3膝).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0(4~60)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6.3(10~26)分提高到术后81(79~95)分.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平均14.40(0~30°)提高到术后89.4°(70~110°).结论 对于伸直型僵直膝关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明显增加腺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方法,重点关注术中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的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疗效。方法晚期膝骨关节病合并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156例(213膝)行TKA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6(12~32)个月随访,屈曲挛缩畸形均得到改善。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平均20.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73.6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32.6°(0~55°)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2.7°(80~125°)。结论晚期膝关节病所致的屈曲挛缩畸形的膝关节行TKA,除了在术中要注意准确截骨外,还应着重注意软组织松解与力线调整。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高屈曲度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术后膝关节屈曲度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高屈曲度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41例(57膝)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术后股骨假体的位置为5~9°外翻位,平均5.5°;胫骨假体的胫骨角为86~92°,平均90.5°。内、外翻畸形和屈膝畸形均被矫正,恢复正常力线。HSS评分:术后(91.7±4.2)分;优46膝、良8膝、中3膝,优良率94.7%。结论高屈曲度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就短期效果而言,基本可以满足患者对膝关节术后高屈曲度的要求。患者术前活动度、特殊的假体设计、外科技术及患者术后积极的康复锻炼是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采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相对于胫骨的前后运动模式和股骨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PCO)的变化,探讨二者对膝关节屈曲度(range offlexion,ROF)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9年6月40例40膝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22例;年龄56~87岁,平均70.6岁。病程5~14年,平均9.1年。左膝11例,右膝29例。术前膝关节外科学会评分(KSS)为(48.0±5.5)分,ROF为(77.9±9.0)°。手术前后摄X线片测量PCO及股骨后滚距离,以术后最大屈膝时股骨后滚距离和PCO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以膝关节最大ROF的改善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7个月。末次随访时KSS评分为(91.9±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600,P=0.000);临床效果优良。末次随访时ROF为(102.0±9.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05,P=0.000)。术前PCO为(31.6±5.5)mm,末次随访时为(30.6±5.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5,P=0.001)。术后末次随访时股骨后滚距离为(—1.2±2.1)mm,95%可信区间为—1.9~—0.6 mm;27例(67.5%)发生矛盾性前移,1例(2.5%)位移为0 mm,12例(30.0%)出现后移。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成立(R=0.785,R2=0.617,F=61.128,P=0.000),股骨后滚距离可纳入方程(t=7.818,P=0.000),但PCO被剔除(t=1.471,P=0.150),最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y=25.587+2.349x。结论 采用PCL切除旋转平台型假体行TKA术后的股胫运动学多表现为屈膝过程中股骨相对胫骨的矛盾性前移,它是限制术后膝关节ROF的因素之一;术后PCO改变与术后ROF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对创伤后膝僵硬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创伤后膝僵硬畸形患者采用TKA手术治疗,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范围以及膝关节HSS评分变化。结果 13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3年6个月。HSS评分由术前的27~47(36±3.8)分提高到术后的80~92(86±3)分,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5°~35°(20±3.5°)提高到术后的85°~100°(90°±5°),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创伤后膝僵硬畸形采取TKA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症状,恢复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索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软组织平衡方法。方法采用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程序对33例膝关节屈曲挛缩大于20°(20°~60°)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进行软组织松解,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和膝关节功能等。结果33例患者中20例(60.6%)仅靠软组织松解即可在手术中基本矫正膝关节的屈曲畸形,术中需行股骨远端2次截骨者不到40%,且均为屈曲挛缩大于30°的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0°的患者,除松解紧张侧侧副韧带外,均需松解内外两侧后方关节囊;屈曲挛缩小于40°时,内外翻畸形越严重,两侧后方关节囊需要同时松解的概率越低。临床疗效显示,术中除2例仍残留5°和8°屈曲挛缩畸形外,其余31例患者术中均能完全伸直。随访31.3个月(6~66个月),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8.8分增加到平均79.2分,膝关节平均屈曲挛缩1.3°(-3°~10°)。膝关节活动范围(ROM)由术前平均57.69°增加至97.69°。结论软组织松解是矫正膝关节屈曲挛缩的主要手段,对不同的膝关节疾病和畸形程度其术中软组织松解方法各不相同。良好合理的软组织平衡仍可使高度屈曲挛缩的膝关节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获得明显的功能恢复和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TKA)治疗严重膝内翻伴屈曲畸形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本院行 TKA 治疗的25例(36膝)严重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18例,平均70.5岁(55~80岁)。原发疾病为骨性关节炎2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前术后均采用 HSS 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评价 TKA 的临床疗效。结果25例36膝均获得随访,平均术后随访6年(4~9年)。屈曲挛缩度由术前的(21±63)°减小到(1.1±2.3)°;内翻畸形由术前(35±4.8)°减小到(3±2.1)°;膝关节的活动度由术前(70.5±20.5)°增加到(115.1±5.3)°;膝评分平均为由(33.2±10.5)分提高到(90.7±8.5)分,功能评分平均为(35.5±14.2)分提高到(85.6±10.5)分,其中优21例(28膝),良2例(3膝),一般2例(3膝);优良率为86%。多数病例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2例残留5°~10°的内翻畸形。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内翻伴屈曲畸形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又名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该病以血管畸形、静脉曲张和软组织及骨肥大三联征为主要表现[1]。KTS发病率在活胎中为2/10万~5/10万[2],KTS大多为散发,少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