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对于移位明显的股骨颈骨折采用股骨头置换已成为共识,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仍存在分歧。目的:通过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预后,评价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06/2009-06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2例,股骨颈骨折组60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12~39个月。按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股骨转子间骨折组优22例,良2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1%;股骨颈骨折组优28例,良2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1.3%。股骨颈骨折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出血量显著低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P<0.05)。但下地负重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作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运动疗法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问骨折的预后及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分三个阶段给予自编运动体疗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与术后6个月股骨上段Singh指数、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的变化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运动疗法组术后近期及远期均无并发症发生。26例术后6个月髋部X线片Singh指数较术前增加1度。术后6个月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检查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有5例发生骨吸收骨折再移位并发症。21例术后6个月髋部X线片显示股骨上段Singh指数较术前减少1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股骨颈、Ward三角、大转子骨密度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示:运动疗法组与对照组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运动疗法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围手术期给予运动疗法干预除可以有效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修复及增加骨量外,患者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亚洲型髓内髋部螺钉(IMHS)内固定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2008-06-2009-03应用IMHS治疗5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本组49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骨折均得到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结论应用IM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配合术后个体化的康复锻炼计划,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后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四川大学华西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03-02/2005-02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39例。术后随访6~25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再移位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可能会导致骨折再移位的因素,将骨折再次移位患者和未移位患者的年龄,性别,拉力螺钉的位置、闭合复位的情况、是否发生医源性股骨外侧骨皮质骨折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9例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中有35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35例患者骨折愈合的平均时间为术后4.1个月(2.6~6.5个月)。其中6例患者出现了内固定物或骨折块的移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断裂,骨折均愈合,除1例患者因为疼痛和螺钉滑脱再次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未再手术。②再移位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未移位患者(81岁,72岁,P=0.006)。再移位患者发生医源性股骨外侧皮质骨折明显多于未移位患者(4例,1例,P=0.0001)。运用了逻辑回归方程检验变量之间关联后发现医源性股骨外侧皮质骨折与患者年龄有较强的关联性(r=0.76)。结论:年龄和医源性股骨外侧皮质骨折是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移位的主要因素,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由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卧床时间长,内固定失败率高等原因,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的方法成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目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以及Harris评分等方面分析了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01/2004-1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象:42例新鲜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龄70~95岁,平均78.2岁。52例股骨颈骨折中男22例,女30例。年龄70~91岁,平均73.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骨折类型、手术时机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入院后患肢暂时行皮肤牵引维持,积极治疗内科并存症,一般情况稳定后按标准手术操作规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选择颈长合适的股骨假体用骨水泥固定于股骨上端髓腔内。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比较。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比较。③两组并发症比较。结果:转子间骨折组平均随访4.6年,股骨颈骨折组平均随访4.9年。①在深静脉血栓、髋关节间隙变化、疼痛、假体柄松动下沉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假体翻修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转子间骨折组比股骨颈骨折组术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的可能性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标准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取得了与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使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及假体的选择。方法选择10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患者,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组)或全髋关节置管术(全髋关节置换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分值、转子间骨折患者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颈干角。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半髋置换组术中出血量较全髋置换组少,手术时间较全髋置换组短(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分值均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转子间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和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长度差、颈干角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无固定不良等情况。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和假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01/2008-0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31例,男39例,女92例,年龄70-81岁,平均7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系统:A1型56例,A2型75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Gamma组和股骨近端髓内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置入过程中置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术后9个月两组患者患肢功能变化.结果:1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获得9个月的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置入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置入后并发症中,股骨近端髓内钉组6例(8.5%)出现伤口处表皮感染,其中2例为合并糖尿病患者;无固定物切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断裂、脱钉等现象.全部骨折均在9个月随访时间内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无患肢短缩病例.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徐康  龙广  王明宏 《华西医学》2009,(6):1382-138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在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回顾2005年5月至2009年9月21例股骨反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36~67岁,平均52岁,AO/OTA分型:A3.1型12例,A3.2型3例,A3.3型6例,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行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按Zncherman提出的髋部骨折专用评分标准评估,优17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0.4%,术后无钢板、螺钉断裂。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65例。A组接受半髋置换术治疗,B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恢复完全负重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Harris评分和ADL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Harris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远期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作用更佳,对手术耐受较好的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1-07~2006-10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7例进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22例,女45例,年龄70~94岁,平均78.6)岁。(1)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0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19例,Ⅳ型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按Evan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15例,Ⅳ型7例。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轻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较好,但有关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少见报道.目的:比较采用不同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1998-01/2008-12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237例,年龄60~96岁.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32例,解剖钢板置入内固定23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41例,双极股骨头置换111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例.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高明显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1);空心螺钉组、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优良率明显低于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治疗(P<0.001,P<0.01).结果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应首选人工关节置换(双极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对Garden型可选用空心螺钉固定,转子间骨折Jensen-EvansⅠ~Ⅱ型可选用动力髋螺钉及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置入内固定;Jensen-EvansⅡ~Ⅲ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关节置换是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髋部骨折78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78例7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经过和围手术期管理措施,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和骨折类型选择相应手术方式。结果对治疗结果进行为期10~32个月的随访观察,功能恢复优良率92.3%,无早期死亡病例。结论对无手术禁忌证的老年髋部骨折,只要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适当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郝玮  杨铁毅  张岩  刘粤  邵进 《中国临床康复》2012,(39):7380-7384
背景: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是临床常用的评估骨强度和骨量丢失情况的指标,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60岁以上新鲜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测定尿脱氧吡啶啉、尿肌酐及股骨近端Singh指数,计算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的关系。结果与结论:10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为(6.11±2.09)nmol/mmol;其中97例高于正常值范围,提示这些患者已经有骨量的丢失;Singh指数4级以下91例;5级9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尿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呈负相关(r=-0.32,P=0.007)。提示脱氧吡啶啉与肌酐比值与Singh指数存在线性相关性,在评价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质方面2种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西安地区髋部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髋部骨折的分布情况与流行病学特点,为区域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健康教育等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取西安地区34所医院全部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信息资料,进行髋部骨折发生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结果西安地区2004-2006年共收治髋部骨折病例3033例,50岁以上女性发病数明显多于男性;男性发病高峰呈现40~49岁、70~79岁两个年龄段,女性发病高峰出现在60~79岁年龄段;年龄大于60岁的病例中70~7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冬春季节发病人数较夏秋季节多。结论西安地区髋部骨折发生情况显示,中老年人应重点预防,特别是50岁以上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引起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即刻稳定性和假体选择。方法对112例(112髋)髋部骨质疏松引起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经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进行髋关节功能与疼痛测定及髋关节影像学检查,部分病例还进行了骨密度检测,采用Hams评分标准对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引起的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假体与骨水泥型假体的临床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非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采用生物型假体,其界面的稳定性仍然可靠。  相似文献   

16.
马遇伯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542-8546
背景:老年髋关节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困难,内固定还是关节置换各有利弊,目前临床上比较内固定和关节置换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较为多见,有研究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是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首选。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差异。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骨二科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年龄65-87岁,按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固定入路。结果与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7例经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获得成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相比,全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增高,Harris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固定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髋部畸形率均减少(P〈0.05)。结果说明,全髋关节置换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学定位方法置入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解剖学观察,在股骨近端外侧面纵向中央线上,从斜坡顶点向下延续一与斜坡顶点以下2.0 cm处的股骨外侧面的前后直线距离相等的长度而确定一点,该点即为使动力髋螺钉的颈钉位于股骨颈中央的股骨外侧的入钉点。应用该方法治疗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动力髋螺钉的颈钉在股骨颈中的位置及采用Harris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动力髋螺钉的颈钉位于股骨颈中央部位33例,位于股骨颈下部3例,位于股骨颈上部1例。随访30例,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0~4.5个月。采用Harris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其中优23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3%。结论应用解剖学定位方法置入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能够使动力髋螺钉的颈钉位于股骨颈中央部位,对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对手术人员的辐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对于手术时没有床旁X线仪器的基层医院其临床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背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方法,但髋螺钉切割股骨头后位置偏移是目前常见的力学失败,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目的:在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基础上,对髋螺钉部分进行改良,设计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4具新鲜完整湿润的人骨质疏松髋部标本,测量骨密度,按标准制成AO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每份骨质疏松髋部标本,其中一侧置入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置入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对照组,进行轴向压缩、扭转度及失效载荷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者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应力强度、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当扭角为3°时,实验组扭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失效载荷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增强髋螺钉的把持力,防止股骨头切割,其生物力学强度、刚度、抗疲劳性及稳定性均强于传统动力髋螺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