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CT、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SMV血栓形成病例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PV-SMV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表现为PV-SMV血管内充盈缺损,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MRI表现为PV和SMV正常流空信号消失;急性、亚急性期血栓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PV-SMV血栓形成的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肠管积血,肠壁增厚,肠黏膜水肿,薄纸样肠壁,缆绳征,肠系膜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门静脉海绵样变,肝脏异常灌注。结论CT、MRI是诊断PV-SMV血栓形成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对PV-SMV血栓形成的定位、定量及血栓的分期优于CT。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勇伟  吴志勇 《腹部外科》2007,20(4):203-204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往往会对向肝血流造成影响,甚至严重减少向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功能损害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肝移植2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的处理方法,评价移植术前门静脉血栓形成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270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267例受者中,术中明确存在门静脉血栓者21例,占7.8%,其中12例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按照Yerdel门静脉血栓分级法,1级8例,2级5例,3级6例,4级2例。肝移植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的不同,采取相应处理方式:1级和2级者选择单纯血栓切除或血栓累及段门静脉切除,然后将供、受者的相应血管行端端吻合;3级和4级者采取供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系统属支间架桥等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循环。结果21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4例Yerdel分级为3级的受者术后早期(8~21d)死亡,死亡率为19.0%,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者(8.5%,P(0.01)。21例受者中,1例术后3个月时再次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再次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8%,显著高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0.8%,P〈0.01)。17例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肝移植后康复出院,其1年存活率为94.1%,与术前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良性肝病受者(9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并非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术中根据门静脉血栓分级选择适宜的手术处理方式可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并取得与无门静脉血栓形成者相近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中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合并门静脉血栓的诊断和处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自2001年6月1日至2003年1月30日的158例肝移植病例。结果 158例肝移植病人中26例(16.5%)术中确认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其中9例Ⅰ级;11例Ⅱ级;5例Ⅲ级;1例Ⅳ级。对Ⅰ、Ⅱ级的门静脉血栓中3例施行了血栓切除术、16例施行取栓术、1例行门静脉左支吻合;5例Ⅲ级血栓中,远端肠系膜上静脉作为流入道,通过利用供体的髂静脉进行了搭桥术;对Ⅳ级血栓,尝试利用其他的内脏静脉进行吻合。病人术后6个月存活率:门静脉血栓组24/26,对照组114/132(P>0.05)。结论 对于肝移植合并门脉血栓的病人,准确的术前诊断、合理的术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广泛血栓形成是较少见疾病 ,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胰腺炎、肿瘤侵犯、门脉高压症、腹部外科术 (如脾切除、门 腔分流、肝移植术 )后、血液病等 ,急性病人可因侧支建立不良而发生肠梗死 ,未经及时治疗者死亡率高达 70 %。近年 ,欧美有些作者报道用介入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获得优良效果 ,国内尚无类似报告。我们最近用介入治疗方法成功救治 1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形成病人 ,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 :病人 ,女性 ,38岁 ,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2d入院。病人2周前因巨脾合并脾静脉阻…  相似文献   

6.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静脉-内脏曲张静脉吻合在门静脉机化血栓患者肝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7例患者实施肝移植,其中3例供体门静脉-曲张冠状静脉吻合;2例髂静脉搭桥供体门静脉和脾门旁曲张的静脉吻合;1例采用供体门静脉-胆总管前曲张静脉吻合;1例供体门静脉—曲张的胃网膜右静脉吻合。结果:7例手术全部成功。1例术后7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但是门静脉血流一直通畅。1例术后6个月发现吻合口狭窄,术后9个月采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支架置入治愈;其余患者分别随访12~22个月,门静脉血流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正常。结论:肝移植中对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均完全被机化血栓阻塞的患者,行供体门静脉-曲张内脏静脉吻合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例断流术后发生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3例均行坏死肠段及其系膜切除,术后均死于感染性休克。手术前后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多种止血药物、大量输血及脾静脉撕裂是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预防血栓形成,术后应监测血小板计数及门静脉系统血流信号,应重视脾热与血栓的关系,保脾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手术班子实施。一旦出现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
2002年7月至2006年2月,我们采用肠系膜上静脉(端)-下腔静脉(侧)分流术(MCS-ES)治疗3例断流术后再出血合并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虽少见但病死率较高的肠道缺血性病变,指肠道的引流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静脉、脾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血液回流受阻,由此引起受累肠段水肿、扩张甚至梗死形成.腹痛是该病最常见的症状,多数患者因不同程度的腹痛而就诊.但由于其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极易被误诊、漏诊而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一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腹部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腹部手术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的诊治情况。结果:所有患初期症状重而体征轻,再次手术前仅1例确诊。4例患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经手术治愈。结论:该病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腹部手术后发生剧烈腹痛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彩色多普勒超声,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敏感方法,早期行受累肠管及其系膜切除,有门静脉血栓时行门静脉取栓及早行抗凝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并评价其对肝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良性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1例(12.6%)病人术中确认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4例I级;8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I、Ⅱ级的门静脉血栓病人施行了血栓切除或取栓术:Ⅲ级血栓病人采取供者髂静脉在供肝门静脉与受者肠系膜上静脉间架桥的方式重建供肝门静脉循环:对Ⅳ级血栓,采用了改良的门腔静脉半转流术。病人术后6个月死亡率:门静脉血栓组6.5%,无门静脉血栓组7.4%(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门静脉血栓已非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根据血栓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使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21例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介入治疗。选择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即通过经颈静脉肝内门脉系统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approach,TIPS途径)]介入治疗(12例)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溶栓治疗(9例)。结果治疗成功19例,无严重并发症。11例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于治疗结束时造影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1例虽然SMV—PV恢复血流,但12d后死于腹腔脓肿、MODS。经导管SMA内溶栓治疗9例,术后症状逐渐改善8例,无效1例。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导管SMA溶栓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SMV—P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成人再通肝圆韧带(LTH)长度及管径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用于自体门静脉(PV)及肠系膜上静脉(SMV)节段性替代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5例成人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行强化CT检查,运用血管重建技术重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在重建图像上测量其长度,并自近肝端向远肝端,于每厘米中部依次测量其管径。术中切取其肝圆韧带并进行扩张再通,30cmH2O压力下测量再通后肝圆韧带的长度及其每厘米管径。将两者的长度及对应部位的管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的长度之和为7.32~11.1(9.40±1.32)cm,门静脉最大平均直径为8.8~13.9(11.83±1.56)mm,肠系膜上静脉最小平均直径为5.0~8.1(7.18±0.92)mm。再通肝圆韧带的长度为7.6~10.8(9.01±0.97)cm,最大平均内径为10.0~16.1(12.55±1.81)mm,最小平均内径为5.6~7.5(6.47±0.80)mm。70%以上的病例其肝圆韧带与自体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的差值波动范围在30%以下。再通肝圆韧带长度及对应测量位置管径与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肝圆韧带可扩张再通,再通肝圆韧带具有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相匹配的长度及管径,具备了用于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节段性修复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指发生在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随着门静脉高压手术的增多和腹部彩超的广泛应用,门静脉系统血栓的检出毕生上升趋势,王茂春等[1]报道术后发生牢为8.9%~18.8%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血栓可能会波及肠系膜上静脉,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我们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治疗门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34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4例进行肠切除吻合术,1例仅行剖腹探查。结果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保持高度警惕性和尽早明确诊断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