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妮  高霞  张洪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2):3345-3348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及其同源性,为临床防治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该院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3~9月分离出的1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E-test法测定15种抗茵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结果 14株茵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和氟喹若酮类等抗菌素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多重耐药性;RAPD分型11株菌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分离自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2.
宣迎梅 《吉林医学》2012,(34):7434-7436
目的:了解各科室出现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是否存在同源性问题,为临床治疗、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1月间由临床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22株,用PFGE方法对其同源性进行研究。结果:22株MDR-Ab分别来自于4组不同分型的克隆株,且其中16株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多个相同克隆株在不同科室及个体间的相互传播可能是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之一。重视医护人员手卫生、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作为控制医院MDR-Ab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曹文操  祁艾红 《海南医学》2014,(15):2240-2242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中仅对黏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COS-AB)菌株的同源性,为控制其流行暴发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收集并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临床分离的CCOS-AB菌株25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耐药性,随机引物多态性DNA扩增(RAPD)和琼脂凝胶电泳分析CCOS-AB菌株的同源性。结果电泳结果显示,25株CCOS-AB菌株分为12个克隆株,A型克隆包括2株,B型克隆包括5株,C型克隆包括6株,D型克隆包括2株,E型克隆包括3株,F、G、H、I、J、K、L型克隆各1株。结论该院2012-2013年期间CCOS-AB存在5型克隆株的院内流行,临床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及菌株同源性,为临床防治和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ICU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3月分离出的9株鲍曼不动杆菌,研究其耐药情况,并采用自动ribotyping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9株菌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等抗菌素均显示出较高水平的耐药性;ribotyping分型9株菌有高度同源性,其中7株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自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有高度同源性,因此,医院应加强ICU病房消毒隔离措施,降低病人院内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60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 resistant Acinetobater baumannii,MDRAB)的耐药性和AmpC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对该细菌进行总DNA的提取,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特征.结果 检出结构基因ampC型49株,占81.7%:blaADC基因型50株,占83%;ACT基因型2株;41株菌同时携带blaADC和ampC结构基因,占68%;2株同时携带blaADC、ACT和ampC结构基因;未检测到其它AmpC耐药基因(MOX、CIT、FOX、DHA).携带AmpC耐药基因的菌株耐药率高,特别是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已接近或达到100%,而对于丁胺卡那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5%和20%.结论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blaADC耐药基因和ampC结构基因同时携带率高,并且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萍  董海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1):1060-106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临床治疗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分离自住院患者标本的多重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资料及其治疗情况。结果在13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9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64.6%(62/96);科室分布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72.9%(70/96),其次为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病区各占8.3%(8/96)和5.2%(5/96);在对2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0,但是敏感率为69.2%,阿米卡星为47.8%。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引起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细菌之一,耐药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鲍曼不动杆菌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型方法,用于鉴定临床分离菌株,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从某外科普通病房分离出13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的同时对其中10株菌株提取DNA后进行RAPD分型,结合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表明13株鲍曼不动杆菌均为仅对泰能、倍能等少数抗生素敏感的多重耐药菌株.其中10株进行RAPD基因分型的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8株为A型,1株为B型,1株为C型.结论:RAPD分型方法分型率高、简便、快速.应加强普通病房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基因型和耐药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准确用药。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间住院患者的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等样本进行分离,并获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进行基因型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结果亚胺培南、头孢曲松耐药率可达98%,其余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还有2种抗菌药物也达70%,按耐药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医生在用药时需注意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高耐药性药品,以避免用药不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医院ICU病房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情况并分析其菌株同源性,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ICU病房2017年4-10月分离的30株CRAB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0株CRAB对头孢替坦、头孢...  相似文献   

10.
冯小玲  陈红梅 《中外医疗》2014,(17):124-125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选取该院于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103例,结合其临床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其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ICU检出率最高,占64%,其次为呼吸内科23.3%,其他科室呈散发病例。其发生的重要高危因素是长期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使用呼吸机及入住ICU。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仍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经验性用药,其次为碳青霉烯、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本院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5月~2006年8月间经常规细菌培养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结果共检出146株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的痰液和咽拭子中分布率较高,分别为71.9%、19.2%。细菌感染主要分布在ICU、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病房,分别占48.6%、15.1%、8.2%。鲍曼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较低外,其余的1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超过70.0%。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之一,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尤其是ICU患者,且存在比较严重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陈丹 《四川医学》2014,(8):1022-1023
目的对鲍曼不动杆菌血行感染的临床及预后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行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9例死亡,12例好转,4例治愈,好转率为42.9%;随访1年以上有4例,其中2例死亡;同时患者血培养菌株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并且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高达85.7%,对头抱呱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是17.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血行感染出现死亡的机率较高,并且其菌株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所以需要提升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3.
邹自英  陈莉  刘媛  曾平  熊杰  朱冰 《四川医学》2014,(9):1123-1125
目的 比较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和仪器鉴定结果。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的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OXA-51基因。结果 68株VITEK2 COMPACT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的菌株中,50株OXA-51基因阳性,确定为鲍曼不动杆菌;18株OXA-51基因阴性,为复合群其它细菌。鲍曼不动杆菌(OXA-51阳性)与复合群其它细菌(OXA-51阴性)比较,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P〈0.0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其它细菌耐药率显著低于鲍曼不动杆菌,采用检测OXA-51基因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进行准确的菌种鉴定有利于正确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感染控制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科室的检出特点,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鲍曼不动杆菌的传播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01 ~2013-03间从我院细菌室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5个月内我院细菌室共检出了8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别来源于13个科室,其中检出最多的科室是综合ICU占23.86%、神经外科占18.18%、RICU占11.36%,并且多数是从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占70.45%;在15个月内出现了两个检出高峰,存在局部流行的趋势;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其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为100%,对头孢吡肟、头孢噻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也分别达到了61.29%、44.44%、40.63%和55.10%.结论 综合ICU、神经外科、RICU中危重患者和开放气道患者为鲍曼不动杆菌侵袭的主要对象和高危人群,需要这些重点科室对这些重点人群进行密切监测鲍曼不动杆菌株在患者中的定植现状,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区内和病区间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deB的表达与其多重耐药的关系。 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6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罗丹明6G检测外排活性,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B的分布和表达水平。 结果 64株鲍曼不动杆菌耐0~2种抗菌药物4株,耐3~5种抗菌药物33株,耐6~8种抗菌药物27株;罗丹明6G外排实验显示,外排增强的多重耐药菌株其外排基因adeB的表达明显增高。 结论 药物主动外排增强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相关;外排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断出现,并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的重大挑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也逐渐增多,使治疗药物的选择非常局限。联合用药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新型药物的开发也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方法:对医院2010年临床送检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做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性分析.结果:共155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分离于类标本,主要分布于ICU,神经内科和呼吸内科,在所有抗菌药物中主要对阿米卡星(占20%)、亚胺培南(占38.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占39.9%)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有较高耐药率.检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3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严重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感染病例发生泛耐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抗生素诱导耐药,减少泛耐药的发生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2010年1月临床分离的PDR-Pa菌株21株和PDR-Ab菌株20株的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相应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PDR-Pa感染的病例,先期均使用了抗生素,平均时间为30.0±21.4天,12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药物,15例使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平均时间分别为8.8±5.3天、12.7±9.7天;11例使用了呼吸机。20例PDR-Ab感染的病例,先期均使用了抗生素,平均时间为28.0±18.9天,有9例使用了碳青霉烯类药物,11例使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平均时间分别为8.4±5.6天、10.2±9.5;14例使用了呼吸机。结论:先期长期抗生素的使用、碳青霉烯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诱导、呼吸机的使用可能是泛耐药株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常见非发酵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方法: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鉴定,K-B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10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结果:189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各异,对10种抗生素均存在耐药,耐药率为9.2%~79.3%。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高耐药率,而且耐药率在逐年上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药敏检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