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的病因、病理及防治。方法分析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狭窄后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于2012年2月23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粥样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约70%,行左侧椎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以4mmX10mmTsunami球扩支架置于左侧椎动8永开口处,术后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2013年5月30日行CT血管造影复查发现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术后狭窄程度约90%,于2013年6月6日再次行左侧椎动脉开口球囊扩张+左侧椎动脉支架置人血管成形术,以TERUMO1.5mm×15mm球囊预扩后放置4mm×13mm支架,术后椎动脉血流明显改善,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满意。结论他汀类药物和氯吡格雷均可降低椎动脉狭窄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的冶疗重点在十血管内治疗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再次置入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球扩式支架对26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总结手术经验,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共置入28枚支架,椎动脉开口狭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90.9%,术后平均残余狭窄率15.6%。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随访8~24个月,2例术后1a复出现缺血症状,复查DS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再次给予支架内成形术,症状消失。结论椎动脉开口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明显缓解脑缺血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动脉狭窄段进行支架成形术,使椎动脉狭窄段恢复正常管径。结果23例病人共放置27枚支架,椎动脉狭窄率术前平均为73.2%,术后为25.7%,造影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8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DSA或CTA评估患者术后半年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共有11例(25%)患者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但发生症状性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仅1例。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性别、年龄、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狭窄侧别(左侧、右侧)、术前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部位长度、随访时间、支架品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狭窄组吸烟的比例(54.5%)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18.2%)(P=0.045);再狭窄组狭窄处远端正常椎动脉直径[(3.1±0.4)mm]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8±0.5)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椎动脉直径是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与吸烟和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氯吡格雷抵抗对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支架置入术治疗的167例椎动脉V1段狭窄的临床资料。术后3 d血栓弹力图检测MA-ADP≥47 mm为氯吡格雷抵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定义术后1年CTA示椎动脉再狭窄率≥50%。结果 167例中,氯吡格雷抵抗75例。术后1周内无症状性卒中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椎动脉发生再狭窄51例(3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抵抗(HR=2.18;95%CI 1.23~3.88;P=0.015)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椎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病人,支架内再狭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66例经DSA或CTA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6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使用双微导丝技术后,支架植入成功率达100%,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准确。支架到位困难、支架移位、血管痉挛及术中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52例评定分为1分,14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采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在 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0.5%,在8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而椎动脉狭窄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常见病因,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生率分别为7.6%和7.8%[1].对有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或椎基底动脉狭窄使用支架植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对于无症状的颈、椎动脉狭窄使用支架植入术治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近年来支架植入术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新兴的研究和应用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术后椎动脉开口造影证实,狭窄由76.0%±9.6%下降至13.9%±3.2%。技术成功率95.4%,1例因血管痉挛,放置保护装置失败。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12例评定分为1分,10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在保护装置下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神经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见效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1],因此越来越收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但部分病人术后易出现低血压、心率慢、栓塞、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本文收集我科2009-04-2013-02 收治的23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评估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ub A)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发生率,并分析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收集一般资料、生化指标、支架植入资料、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分析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CDUS评估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约为31.4%(11/35)。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水平、支架长度在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率约为31.4%。ISR与吸烟、糖尿病、支架长度、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关,可以作为ISR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晕伴全身乏力10余天,于2010年8月3日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及持物不稳。16个月前因“双侧额顶叶急性梗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晕伴全身乏力10余天,于2010年8月3日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及持物不稳。16个月前因"双侧额顶叶急性梗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行右侧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无明显充盈缺损(图1)。手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s)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52例(均为颈动脉自膨式支架,共52枚支架),平均随访1.3 y,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7例)和对照组(4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内动脉ISRs组患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术后残余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残余狭窄与置入支架术后再狭窄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可能是ISRs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相关,故手术中尽量减少支架后残余狭窄及术后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及戒烟对防止术后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中心自2011-01—2012-12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125例(共计147处狭窄),男79例,女46例,年龄41~79,平均61.4岁。其中两处狭窄19例,三处狭窄3例。所有狭窄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2支架置入过程椎动脉开口处支架置入采用局部麻醉,而颅内段椎动脉支架置入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多角度造影判断狭窄程度、相邻处正常血管直径等参数,指导支架选择。麻醉后,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6F导引导管在超滑泥鳅导丝辅助下到达理想部位。合适角度路径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给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术前、术后第1 d、3个月及1年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颈动脉狭窄段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颈动脉的血管内径明显增大,PSV和EDV明显降低(均P0.01)。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3个月的颈动脉CDFI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1年的颈动脉血管内径缩小(P0.05),PSV和ED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术后颈动脉狭窄得到缓解,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术后1年时部分患者出现支架处血管再狭窄,但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应用Wingspan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患者10例,其中椎动脉颅外段狭窄6例,颅内段狭窄4例。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Wingspan支架置入术,共置入10枚Wingspan支架。术后立刻造影示,10例患者残余椎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后随访3至9个月,支架再狭窄1例,其余9例均无支架再狭窄及支架覆盖椎动脉分支血管导致的闭塞。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中的短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76例经DSA或CTA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和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7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2.3±14.2%下降至术后的11.5±9.8%,除3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未发生其它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69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我院2005年开展82例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出现SAH,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