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已发表的中医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的整理,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论之规律。方法:收集1990~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文献,统计证型出现的频度,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候。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32个,气阴两虚、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肾阳虚为常见证型,占54.36%。病位主要在肾、肝、脾居多,占96.79%。虚证病机占59.61%。结论:文献分析所总结出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证型,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对本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研究,探索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采取描述性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了222例维吾尔族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舌苔、脉象、中医证候等,填写调查表。结果入选新疆维吾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22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医证型是脾虚痰瘀型,其次为气阴两虚型,肝肾亏虚型最少。结论新疆维吾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脾虚痰瘀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借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4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病例,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并记录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及合并其他并发症情况,以期发现并指出DPN中医证型分布特点。通过观察客观性指标或其他干扰因素,对DPN中医辨证提出指导性意义,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者血小板活化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住院确诊的DPN患者188例。中医证型采用指标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图。采用简单对应分析中医证型与病变程度的对应性,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一般临床资料、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活化物,从而探讨血小板活化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结果] 截取聚类图的不同位置,证型分型不同,其中D点截取分为5个证型:阳虚证、气虚证、阴虚证、瘀血痹阻证及痰湿阻络证。188例DPN患者中,痰湿阻络证18例(9.57%)、瘀血痹阻证53例(28.19%)、阳虚证28例(14.89%)、阴虚证39例(20.74%)、气虚证50例(26.60%)。DPN病变程度分级为Ⅰ级56例(29.79%)、Ⅱ级76例(40.43%)、Ⅲ级56例(29.79%)。痰湿阻络证和瘀血痹阻证在二维投影图中间,并未偏向DPN病变程度某一分级;阳虚证偏向Ⅲ级,阴虚证偏向Ⅱ级,气虚证偏向Ⅰ级。与气虚证比较,阴虚证、阳虚证患者的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E26转录因子-1(E26 transformation specific-1,ETS-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均明显升高(P<0.05);与阴虚证比较,阳虚证患者的PLT、MPV、PDW、GMP-140、PAF、ETS-1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临床可常规将DPN分为阳虚、气虚、瘀血痹阻、阴虚和痰湿阻络5个证型。随着DPN进展,中医证型也发生从气虚到阴虚到阳虚的转化,而瘀血痹阻和痰湿阻络伴随DPN患者各阶段。在DPN进展中,血小板活化可能参与中医证型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血瘀证类型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3种类型,每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阳虚血瘀组(P <0.05)。3组患者发病的 BMI、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较高,其他指标在不同血瘀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近30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主题检索及关键词检索方法检索1978—2010年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糖周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证候要素分析研究糖周的证候特点。结果:符合入选要求文献22篇。入选病例1912例,涉及10个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其中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6个证候要素检出率大于10%。南方、北方患者主要证候要素分布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近30年糖周证候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阴虚、痰浊、热蕴、阳虚、气滞、寒凝、血虚,表现了其本虚标实的病机。  相似文献   

8.
2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证候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方法 采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病例(症状表现),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的数据库.最后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证候可分为毒瘀神络、气阴两虚,毒瘀神络、气阳两虚和毒瘀神络、阴阳两虚三类.结论 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目前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出现的证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高患病率和致残率等特点,有效防治本病已成为现阶段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医外治法以其副作用小、费用低等优势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概况,为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的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社区人群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调查。方法对T2DM并发DPN患者189例,使用中医证候量表分析DPN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发病因素。结果(1)单证出现频率依次为气虚证102例(53.96%)、阴虚证89例(47.08%)、血瘀证69例(36.5%)、痰湿证49例(25.92%)、血虚证44例(23.28%)、火热证40例(21.16%)、阳虚证21例(11.11%);(2)轻度气虚证出现频率为60%,中度阴虚证、血瘀证和阳虚证出现频率分别为46.66%、44.44%、9%,重度阴虚证、血瘀证出现频率分别为55.88%、58.82%;(3)轻度单证出现率最高51.05%,中度、重度复合证出现频率分别为93.55%和100%;(4)证候组合形态有26种,轻度中气虚证出现率8例(17.02%),中度中气阴两虚出现率17例(18.27%),重度阴阳两虚血瘀证出现率10例(2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量表得分高是阴阳两虚夹痰瘀证的危险因素。结论气虚证、阴虚证是发病率最高的中医证候,随着DPN病变程度的进展,中医证型从气阴两虚证往阴阳两虚夹痰瘀证转变,且患病病程、年龄以及多伦多评分高低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和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对照组80例给予维生素B110mg,弥可保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80例在此基础上使用中药,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改善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效。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列举了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针灸、中医外治法等多种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脾气散精探讨温阳健脾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阳健脾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CⅣ)、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肾功能[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Ⅳ、CT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β2-MG、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健脾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肾功能和纤维化指标,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在多认为主要是由代谢紊乱导致的氧化应激、血管性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治疗应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应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氧化、抑制山梨醇生成等药物,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近年中医治疗DPN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于其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方药、作用机制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依帕司他,每日3次,每次50 mg,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自拟活血化瘀通络汤。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程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