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期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行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25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对照组采用5mg/mL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观察两组凝血功能、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导管通畅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均行28个月观察,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实际血流量及导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5 000U/mL尿激酶+25mg/mL肝素溶液24h停留封管可有效预防导管血栓形成,提高置管时间,增加透析治疗血流量,改善导管功能作用明显,临床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注射液封管对尿毒症患者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血栓形成后溶栓的疗效。方法:尿毒症血液透析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患者15例,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肝素封管治疗,以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6m L在动、静脉端分别缓慢推注1.3m L、1.4m L,半小时后回抽丢弃,再分别注入1.3m L、1.4m L,半小时后回抽丢弃,然后用肝素40mg/m L的浓度分别注入1.3m L、1.4m L停留封管治疗。测定溶栓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定量,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5例静脉端溶栓成功率85.7%,动脉端成功率90.0%,总成功率88.2%,血栓复发率13.3%。溶栓治疗前APTT、PT、Fib分别为10.9±0.7s、22.2±1.6s和2.2±0.5g/L,溶栓后分别为11.2±1.2s、23.62±1.3s和2.3±0.7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无出血、栓塞、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尿激酶联合肝素进行溶栓封管,可以有效治疗颈内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血栓形成,恢复导管功能,方法简便,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4.
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留置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留置的效果.方法: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导管置入,观察导管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行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插入术22例,成功21例,失败1例;21例患者的透析后尿素下降率为46%~78%,平均为69%,19例患者的KT/V达到1.3,其余2例为0.9,1.1;主要并发症为血流不畅和导管感染.结论: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留置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慢性血透患者 6 5例 ,其中男性 33例 ,女性 32例。原发病慢性肾炎 48例 ,糖尿病肾病 10例 ,肾移植后失功 3例 ,其它 4例。年龄范围 14~ 77岁 (平均 5 8± 13岁 )。已行血透治疗 0~ 15年。1.2 插管原因 内瘘狭窄、闭塞或失败 34例 ,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内瘘手术 2 3例 ,害怕静脉穿刺要求行长期留置导管 8例 ,其中 2例患者因长期留置导管不畅分别重新置管 2次和 3次。1.3 插管方法 颈内静脉临时留置管原穿刺点直接改为长期留置导管 18次 ,经右侧 (或左侧 )颈部胸锁乳突肌下三角为穿刺点 5 0次 ,长期导管出…  相似文献   

6.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之一,最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周围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且有些内瘘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我科自2004年2月开始采取颈内静脉留置单针双腔静脉导管建立永久透析通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定期透前短时尿激酶封管对血液透析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均使用带cuff导管作为透析通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采用透析前给予导管分别注入(5 ml生理盐水+尿激酶10万U)封管液2 ml,并保留30 mi...  相似文献   

8.
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在血管条件差、内瘘建立困难或多次动静脉内瘘闭合使肢体血管耗竭的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中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与结果:对30例患实施了右侧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术。所有患置管过程顺利,3例患在置管后抽吸不畅。结论: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作为一种永久性血管通路,适用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多次行动静脉内瘘闭合使自身血管耗竭的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具有置管迅速、血流量充足、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和内瘘相比,有着同样的透析充分性,但感染和血栓形成是留置导管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延长留置导管使用寿命,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对20例血透患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强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使用导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严格的家庭护理,可以延长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是提高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质量和透析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对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意义,讨论护理要点。方法:将41例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入肝素尿激酶混合组(21例)和常规肝素组(20例),平均随访(6.8±4.5)个月。肝素尿激酶混合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联合尿激酶(尿激酶(5 000 U·ml-1)+肝素(2 500 ml·ml-1))进行封管;常规肝素组于每周3次血液透析后采用肝素(5 000 ml·ml-1)进行封管。观察两组患者血透导管功能情况,包括透析血流量、静脉压、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化验指标;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消化道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置管周围渗血等。结果:肝素尿激酶混合组透析血流量高于常规肝素组[(266.4±38.5)ml·min-1vs(187.6±33.4)ml·min-1,P〈0.05],静脉压低于常规肝素组[(25.2±9.1)mmHg vs(108.7±11.0)mmHg,P〈0.05],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18.4次·(1 000导管日)-1vs 3.1次·(1 000导管日)-1,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肝素组[9.6次·(1 000导管日)-1vs 1.4次·(1 000导管日)-1,P〈0.05];两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等化验指标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尿激酶混合封管和规范导管护理,可改善导管的功能不良,且不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与常规肝素封管方法相比,有更好的有效性和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张坤  尹君  高彬 《实用全科医学》2010,8(2):203-204
目的总结彩超定位下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的经验,探讨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超定位下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57例,55例右颈内静脉,2例左颈内静脉。结果导管使用时间平均为(14±10)月。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有渗血(3.50%)和血肿(1.75%),予以压迫止血或缝合止血,无误穿动脉发生。导管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有相关感染(8.75%)和导管流量不足(7.00%),感染包括导管周围皮肤感染和导管感染,导管周围皮肤感染予加强换药,外涂百多邦。导管感染使用头孢三代和/或喹诺酮类,待培养结果回示后,据药敏调整,疗程2周,导管用庆大霉素和尿激酶封管。5例感染者,治疗有效4例,无效1例。导管流量不足原因有血栓形成和/或纤维蛋白鞘形成,予尿激酶封管2~3次,5例患者溶栓有效4例,无效1例。结论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为不能实施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提供了1条新的"生命线",彩超定位下穿刺较为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何援军  金劼  蒋国霞 《浙江医学》2016,38(4):275-277
目的探讨经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近3年在颈内静脉留置的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因功能障碍后,并经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长期导管,术后及每次透析后均改用尿激酶封管患者16例(原位换置组);选取同期首次经颈内静脉留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普通肝素封管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泵控血流量及随访期的反应及开存期率、次开存期率。结果围术期泵控血流量原位换置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感染例次/1000导管日0.9%与1.0%,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位换置组围术期未发生中重度并发症,12个月开存期率81.2%、次开存期率93.8%;对照组开存期率为65%、次开存期率8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内静脉原位导丝法换置中心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在MHD患者中的使用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减轻血液透析病人颈内静脉导管缝合固定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延长颈内静脉导管使用时间。方法:用自制的钕铁硼磁铁夹具固定导管。结果: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20例病案平均从60天延长到174天,延长导管使用时间1.9倍。结论:该方法消除了缝针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血管通路是慢性肾衰竭患者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生命线,动脉内瘘是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但对于长期维持透析而又无法使用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为这些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通路。但该通路有别于一般的临时性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定期应用尿激酶封管,延长股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充分透析效果;提高了病人治疗质量和生活质量。方法:将32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肝素组封管,每组16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通畅率。结果:定期应用尿激酶封管组的透析充分性、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应用肝素封管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定期尿激酶封管能使导管通畅率增加,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及再次置管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老年人紧急血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紧急血透中第 1道需要逾越的障碍就是临时血管通路的建立 ,现将我院 1 998年 1月以来开展的 42例老年人紧急血透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留置的应用情况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4 2例病人 ,男 2 4例 ,女 1 8例 ,年龄 65~ 74岁 ,平均年龄 66 35± 4 65岁 ;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9例 ,病因 :心功能不全 3例 ,急性胃肠炎 3例 ,急性间质性肾炎 2例 ,脑出血 1例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 33例。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 1 9例 ,梗阻性肾病 8例 ,糖尿病肾病 5例 ,多囊肾 1例。所有病人均符合紧急血透治疗的指征[1] 。选用美国产 ,昆顿 (Qu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新固定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我院外二科2007年6月~2008年10月行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采用新方法固定,对照组采用3M透明敷贴按常规方法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导管固定之后,敷贴固定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此研究方法使用效果良好,体现了科学性,对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对 3例老龄血透患者采用永久性颈内静脉导管维持血透的疗效。资料 :本组共3例 ,男 2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6 7岁 ,最小 5 6岁 ,平均 6 2岁。 1例为血透 4年后出现低血压 ,糖尿病 ,内瘘闭塞 ,1例为动脉硬化 ,1例为浅表静脉纤细 ,方法 :采用以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 ,锁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顶部作为穿刺点 ,在其外上 ,外侧各作 1 cm切口 ,通过皮下遂道将 Mahurkar1 3.5 Fr带套导管置入右颈内静脉 ,均一次成功 ,血流量达 2 5 0 ml/ min以上。结果 :1例置导管 4个月 ,后因全身衰竭死亡 ,另 2例导管至今通畅 ,导管安置时间已超过 1 …  相似文献   

20.
洪冬梅 《吉林医学》2014,(6):1336-133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28例进行分析,采用颈内静脉长期置管,进行精心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27例一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6.4%;置管时间最长为36.5个月,平均为(9.6±0.8)个月;5例发生导管内感染,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其中1例为反复性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25.0%(7/28)。结论:通过精心护理,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在血液透析中使用时间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少,能够满足血液透析的需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