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国际研究进展提高肾癌诊治水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 1 0年 ,对肾癌发生、发展、预后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指导我们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有借鉴作用。一、肾癌遗传学研究进展与病理分型虽然家族性肾癌不超过肾癌总数的 5% ,但在对家族性肾癌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基因改变 ,这些异常在散发性肾癌也得到了证实。1 9 97年国际抗癌联盟 (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根据已知基因改变以及肿瘤细胞起源 ,并结合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将肾癌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 4种基本形式。约有 4%~5 %肾癌细胞形态及遗传学改变不一 ,细…  相似文献   

2.
正肾癌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包含各种类型的肿瘤。每一类型的肿瘤均由不同的基因突变引起,有不同的组织学表现、临床表现及预后[1]。对遗传性肾癌的研究已经确定出在家族性肾透明细胞癌,家族性肾嫌色细胞癌,家族性肾I型和II型乳头状癌及家族性无症状肾癌中的基因突变,所有这些肿瘤均有肾癌相关基因突变,最近Thompson等人总结出这些肿瘤的共同特征,及细  相似文献   

3.
肾癌相关基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3% ,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 ,居泌尿系肿瘤第二位[1] 。其生物学行为极为多变 ,发病机制以及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至今不明。肾癌按UICC国际组织学分类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及未定类型[2 ] 四类 ,近年来对肾癌发生、发展、预后相关基因的初步鉴定以及发生的信号传导通路方面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综述如下。一、肾癌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1.透明细胞癌相关基因 :早期基因变化 :透明细胞癌约占肾癌的 70 %~80 % ,分为遗传性透明细胞癌及散发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肾癌组织中c-kit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137例透明细胞癌、82例乳头状癌、51例嫌色细胞癌标本中c-kit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嫌色细胞癌中c-kit强阳性表达率为94.1%(48/51),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的16.1%(22/137)及乳头状癌的28.1%(2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it强阳性表达仅与嫌色细胞癌分期有关(P=0.038);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中PCNA表达与分级关系密切(P=0.043,P=0.011),而与嫌色细胞癌分级无关. 结论 嫌色细胞癌中c-kit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肾癌亚型,且与肿瘤局部进展关系密切.不同亚型间c-kit表达差异有助于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和指导晚期肾癌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癌不同病理亚型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本中心收治的47例肾癌病例,所有病例均经MRI检查,术后病理确诊为肾细胞癌。以正常肾皮质信号强度为标准,采用目测法比较总结各病例的MRI特点。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标准进行卡方分析。结果肾透明细胞癌T1WI增强序列强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亚型,且具有明显的"快进快出"的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嫌色细胞癌的T1WI增强序列图像无明显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的化学位移图像中反相位图像部分区域较同相位图像有所降低,而肾嫌色细胞癌无此特点,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肿瘤均在DWI及ADC图像上呈略高信号,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增强序列是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肾嫌色细胞癌的重要参数。而通过化学位移成像能较好地鉴别肾嫌色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及肾乳头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和预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乳头状肾细胞癌 ( papillaryrenalcellcarcinoma)是一种较少的肾细胞癌病理类型 ,占肾癌的 5 %~1 0 %。发病年龄在 5 0岁左右 ,多发于男性 ,男女发病率为 ( 5~ 8)∶1。乳头状肾细胞癌往往发生在肾脏的远曲小管 ,可为多中心性和双侧性。临床上85 %的病例其肿瘤均局限于肾内 ,且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与传统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有明显区别 ,其诊断的确定有赖于对其特有的病理学和细胞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1 病理学特征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瘤体外观呈球形改变 ,体积较大 ,直径多大于 3cm ,呈黄色或白色。肿瘤细胞为柱状上皮细胞 ,中间为纤维…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肾癌分期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SCT)检查在肾癌分期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肾癌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和术后病理结果.男44例,女20例.年龄33~78岁,平均54岁.通过平扫期、皮髓期CT值及强化模式,依据2005年CUA制定标准对肾癌进行分期分型,并与术后病理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SCT检查发现透明细胞癌38例、乳头状癌14例、嫌色细胞癌12例,病理结果 为透明细胞癌40例、乳头状癌16例、嫌色细胞癌8例.肾癌SCT与病理分型和分期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T分型准确性为88%,分期准确性为89%.平扫期以CT值40 HU为标准鉴别乳头状癌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79%和78%;皮髓期以CT值90 HU为标准鉴别透明细胞癌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8%、89%;均匀强化在嫌色细胞癌的比率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结论 多层SCT检查诊断肾癌准确性较高,是术前评估肾癌分型和分期较理想的手段之一.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SCT) scan in staging and subtyping of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Methods The preoperative kidney SCT data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results of 64 patients with RCC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atients′ ages ranged from 33-78 years (average 54 years). There were 44 males and 20 females in the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CUA Guidelines, the staging and subtyping of RCC were performed through the combined information of preoperative SCT attenuation in unenhanced, corticomedullary phase and enhancement pattern.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ostoperative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 The SCT results showed 38 cases were clear cell RCC, 14 cases were papillary RCC and 12 cases were chromophobic cell RCC. Histopatholog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40 cases were clear cell RCC, 16 cases were papillary RCC and 8 cases were chromophobic cell RCC.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40 HU of CT attenuation valu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were 75%, 79% and 78% for diagnosis of papillary RCC in the unenhanced phas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by the standard of 90 HU of CT attenuation value was 90%, 88% and 89% for diagnosis of clear cell RCC in the corticomedullary phase. In chromophobic RCC,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was more common than in papillary RCC and clear cell RCC.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taging and subtyping of RCC between SCT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P>0.05). The accuracy of SCT in staging and subtyping of RCC was 88% in staging, and 89% in subtyping. Conclusions SCT is a useful preoperative tool to stage and subtype RCC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21例,中位年龄45(25~76)岁.12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9例就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5例、嫌色细胞癌1例、未分类癌5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肝和甲状腺.治疗方法:①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15例;②索拉非尼400 mg,2次/d加干扰素α 300万U,每周连续5 d皮下注射治疗6例.中位治疗时间8(2~21)个月.随访0~22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14.3%),其肿瘤病理亚型分别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分类癌各1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腹膜后加纵隔淋巴结、肺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后加盆腔淋巴结.疾病稳定(SD)13例(61.9%),疾病进展(PD)5例(23.8%),疾病控制率76.2%.截至2009年7月,出现PD 13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21)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未分化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上海仁济医院肾癌数据库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临床、病理、分期、分级与预后特征. 方法 分析2003年至2005年上海仁济医院泌尿科肾癌数据库435例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WHO 1997年肾实质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2002年ATCC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1982年Fuhrman病理分级.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对57例获随访的晚期患者行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判断. 结果 435例患者中,遗传性VHL病肾癌10例(2.4%)、散发性肾透明细胞癌372例(85.5%)、乳头状癌13例(3.0%)、嫌色细胞癌18例(4.1%)、集合管癌4例(0.9%)、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0.9 %)、未分类肾癌.14例(3.2%).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35例(77.0%),保留肾单位手术74例(17.0%),姑息性肾切除等手术26例(6.0%).遗传性VHL病肾癌均为双肾癌伴多发囊肿,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病理分级Ⅰ级6例、Ⅱ级4例,基因测序均存在VHL基因突变,平均随访28.6个月,患者无肿瘤局部进展或转移,但4例患者出现同侧或双侧肿瘤再发.嫌色细胞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Ⅰ级5例,Ⅱ级13例,平均随访19.8个月均存活,无肿瘤转移或复发.集合管癌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病理分级均为Ⅲ级,平均生存时间11.3个月.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临床分期Ⅰ期260例(67.6%)、Ⅱ期64例(16.6%)、Ⅲ期32例(8.3%)、Ⅳ期29例(7.5%),其中T1a 147例(38.2%)、T1b 113例(29.4 %);病理分级Ⅰ级124例(32.2%)、Ⅱ级219例(56.9%)、Ⅲ级40例(10.4%)、Ⅳ级2例(0.5%).57例晚期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6.0±1.3)个月,1年生存率55.0%,2年生存率31.0%.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肾癌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遗传性VHL病肾癌存在基因突变,常为双侧、多中心、低Fuhrman分级透明细胞癌,易再发不易转移.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而集合管癌预后差.在解剖水平和组织学水平,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肾癌病理分级是晚期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癌术后病理组织分型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华西医院2002年7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1 346例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39例,女507例;术时年龄(55.1±13.4)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911例,≥1分435例;透明细胞癌1 120例,乳头状细胞癌62例,嫌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非透明细胞肾癌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46岁.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14例,初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8例.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2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3例,未分类癌6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和肝脏.舒尼替尼50mg/d,口服,每天1次,治疗4周休息2周.治疗时间4.5 ~24.0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随访4.5 ~25.0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结果 22例疾病控制率为73% (16/22).部分缓解4例(18%),其中乳头状癌3例,嫌色细胞癌1例,转移灶位于肺或肺加腹膜后淋巴结,或腹膜后淋巴结.疾病稳定>3个月12例(55%),用药3个疗程内疾病进展6例(27%).结论 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未分类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0月至2015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家族性肾癌家系共4例肾癌患者。4例中术后病理诊断分别为单侧多发透明细胞癌1例,双侧多发透明细胞癌1例,双侧多发嫌色细胞癌2例。所有患者基因检测均未见VHL和FLCN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评价肾细胞癌组织病理亚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罹患二次肿瘤的风险。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00年因散发肾细胞癌行肾切除的27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理标本都由一位泌尿外科病理医师进行分型,二次原发肿瘤与肾细胞癌病理亚型的关系通过X^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中,透明细胞癌2188例(80.4%),乳头状癌378例(13.9%),嫌色细胞癌128例(4.7%)。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比透明细胞癌患者更容易患结肠癌(P=0.041)、前列腺癌(P=0.003)和其他肿瘤(P<0.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该肿瘤为嫌色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揭示嫌色细胞癌可能来源于肾集合小管,Hale胶体铁染色阳性。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小囊泡是嫌色细胞癌特征表现。结论 该类肿瘤临床无特异性,需借助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等明确诊断及相关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5.
肾嫌色细胞癌(附1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提高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男 10例 ,女 5例。年龄 4 7~ 74岁 ,平均 5 7岁。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为肾嫌色细胞癌。病理分期 :pT1N0 M0 6例 ,pT2 N0 M0 5例 ,pT3bN0 M0 2例 ,pT1N2 M0 1例 ,pT2 N2 M0 1例。病理分级 :G2 10例 ,G3 5例。 11例获随访 ,随访 2~ 31个月 ,平均19个月 ,1例死于心脏病 ,1例局部复发 ,9例无瘤生存。 结论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肾嫌色细胞癌的首选方法。与同期、同级的其他类型肾癌相比 ,肾嫌色细胞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Ⅰ、Ⅱ型)、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1].一般以一种细胞类型的单个肿瘤存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多个肿瘤在单侧肾脏同时发生临床少见,仅见小样本报道.200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泌尿外科诊治1例左肾同发乳头状肾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癌不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59例经病理证实肾癌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44例(并发2例肾脏错构瘤),乳头状癌7例,嫌色细胞癌4例,多房囊性肾癌2例,肉瘤样肾癌2例.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五组肾癌平扫、各期CT值以及各期增强指数.结果:①出现囊...  相似文献   

18.
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cell carcinoma,CRCC)是原发性肾癌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具有特殊的形态学和遗传学表现,约占肾细胞癌的5.5%,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86.7%~100%[1]。我院骨科发现1例以股骨近端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肾嫌色细胞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肾癌是泌尿系统的常见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泌尿系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肾嫌色细胞癌作为其中的一种少见病理亚型,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水平的普遍提高,嫌色细胞癌逐渐得到重视,但国内尚未见大宗病例报道。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报道及专著,对嫌色细胞癌的遗传学特点、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灌注CT表现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细胞癌73例,其中透明细胞癌65例、乳头状腺癌3例、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行多层螺旋灌注CT扫描,分别测量肾癌病灶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肾癌组织中MVD及VEGF表达.并与灌注扫描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肾癌病灶BV、BF、MTT及PS分别为(17.2±8.3)ml/100g,(262±176)ml·min-1·100g-1、(7.1±3.4)s、(25±13)ml·min-1·100g-1.MVD为7.6~96.3(42.3±21.0);VEGF表达阳性38例(52.1%),其中Ⅰ级24例(32.9%)、Ⅱ级10例(13.7%)、Ⅲ级4例(5.5%).MVD与VEGF无相关性.肾癌病灶MVD与BV、BF、PS呈正相关(P<0.01),与MTT呈负相关(P<0.05);VEGF与所有灌注参数均不相关.结论肾癌灌注CT扫描参数可反映肿瘤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