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浅谈中药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归经应主次兼顾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即凡药物能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就说明此药物就归相应的经络。现行教科书中记载的药物归经只是主要的归经,而次要的或潜在的归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经络辨证的定义,简介了经络系统的内容.结合临床病例,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自病,调其本经”、“某经病症,表里经同治”、“本经有病,兼调子母经”4个方面论述了十二经脉循经辨证的方法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4.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5.
据考古学研究,我国在石器时代就萌芽了砭石和石针.古人用这种医疗工具治病时,从实践中发现病在某部位会相联地影响其他几处,同时某几处的病痛也只要在某个经穴上治疗就会都好的,逐渐发现一条条经络,认识了人体内在的联系,这样日积月累获得的经络知识,发展成有系统的经络学说.经络学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起源很早,在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已有较详的记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密布全身,外连四肢百节,内贯五脏六腑,无处不达.经络学是贯穿在我国的医学中,不论内外各科以及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都和它有联系的.明代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里说:世人以为经络是针灸家所研究的学问,所以不去注意,以致耽误病家,实在脏腑阴阳,备有其经,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治病必须先明部位,而定经络,  相似文献   

6.
归经学说是指祖国医学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特点,把所有中药分别与经络、脏腑加以联系,以说明某一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病变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其与方剂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从其对方剂用药配伍的指导及其对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的阐释两方面探析归经理论与方剂学的关系。归经理论使理、法、方、药更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药归经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标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其经络。药物作用部位较广者,可归几经,甚至归十二经。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所谓药物的选择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8.
白长川教授重视归经理论,提倡"引经方"的靶向定位概念,认为引经方包括脏腑经络引经方与部位引经方两层含义。临证时归经理论宜与定性(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理论相结合,精准用方,取效益佳。白长川教授认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将方证对应、方位对应、方性对应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并且奠定了归经与引经方理论。《伤寒论》中方剂或归于某经,或归于某位,经即六经、脏腑经络,位即表、里、半表半里,框架十分清晰;《金匮要略》分章节地将方剂或归于某脏腑经络,或归于胸、腹等某部位,方剂与脏腑经络、部位对应关系明确,示人以规范。  相似文献   

9.
介绍程莘农针灸临床归经辨证诊断的经验。根据病在不同经络,表现为不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以及不同经脉所属脏腑的功能障碍,提出循经归经辨证思想,即依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及其所联系的脏腑,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判断其为某经或某经所联系脏腑的病证,以经统穴,再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同时内外相应,上下合参,辅以脏腑辨证等方法,正确地归经诊断和处方选穴。  相似文献   

10.
浅析中药归经与炮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瑞 《陕西中医》2010,31(3):357-357
中药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古人云:“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人某经,或兼人某经,果认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倘辩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中医所用之药,不是用的原生药材而是用的炮制品,即将原药材加工炮制后的各种饮片,再经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组成方剂,制成剂型,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归经、引经与药引三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归经,是药性理论的内容之一。“归”,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的作用,把所有药物分别归于十二经,来说明某一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归经理论。例如:杏仁治喘入肺经;朱砂安神归心经;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由此可见,归经是观察临床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李志亮  谭双 《北京中医药》2012,31(12):897-898
王居易老师依据50余年临床经验,创立了经络诊察法,通过察经、辨经、选经、取穴,将经络诊察与调整经络应用于临床.对于周围性面瘫,尤其是难治性面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笔者择其要者归纳、总结了王老调整经络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包括经络诊察的要领、取穴的重点、不同时期异常经络的特征及经络变动的特点等,并附以经典病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运用良导络测定器,测定患者在某经原穴上的电流量的改变,运用经络学说,根据经络病候,药物归经等道理,结合四诊八纲的辨证论治法则,分别采用针刺疗法和内科处方疗法,对几种疾病取得了疗效.运用良导络测定器的原则是:一般说来,凡在某经测得其电流量高者,属"实".若测得其电流低者,属"虚".在测定时,必须考虑到温度、湿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因为这些影响,关系于测定值的正确性.当确定了何经"虚"或"实"后,根据祖国医学的"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而采取一定的穴位,或结合辨证论治予以汤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双重治疗特性。作者分析了其机理,认为与经穴的外敏性、中药的生物活性与经穴的放大效应以及局部皮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等三方面因素有关,并预测这种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肿瘤及其他慢性病方面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6.
1 经穴命名的涵义 经穴各有确定位和名称,而经穴的穴名则各有其内在的涵义,其中包括了经穴所在部位的局部解剖牲特征,穴位与脏腑经络的联系,穴位的功用及经报的流注等多层次的涵义,且取类比象于天文、地理、音律、八卦等,故对针灸经络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疗等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董洪涛  李静 《中医研究》1998,11(4):52-54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导出的经络穴位经皮给药系统具有经穴效应及药物效应双重治疗特性。作者分析了其机理,认为与经穴的外敏性、中药的生物活性与经穴的放大效应以及局部皮肤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等三方面因素有关,并预测这种给药方式在临床治疗肿瘤及其他慢性病方面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收集高血压患者的经络良导络值,探索人体经络数值的变化规律,分析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经络检测仪,以太渊、大陵、神门、腕骨、阳池、阳溪、太白、太冲、太溪、束骨、丘墟、冲阳,左右各12条经络的原穴或腧穴为主,采集左右24条经脉的经络良导络值,录入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以及相关性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275例高血压患者的肝经、膀胱经、心经、脾经、小肠经明显处于高能量的太过、实证状态,胆经、三焦经、大肠经、肾经处于低能量不足的虚证状态,心包经、肺经、胃经则出现右高左低的状态。结论:高血压病变时经络的异常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9.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8,13(1):16-1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归经有十二经的病也就有治十二经病的药。所谓归经简单地说,就是说明药物对某个脏腑经络的疾病起主要的治疗作用。例如:麻黄解表发汗,平喘,因为它能治疗肺经疾病的作用,所以归肺经;麻黄并有利尿作用,所以又归入膀胱经,中医认为某一症状或症候群的出现,那是脏腑十二经络发生病变时的表现,所以归经与脏腑十二经络紧密地联系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