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重影颅脑血肿是脑出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同一部位在一次出血后间隔一段时间二次出血形成的,两次出血密度高低有异形成不同密度的占位表现,即双重影像的血肿。本文收集41例脑出血探讨双重影脑血肿的形成机制与诊断。  相似文献   

2.
3.
本院近年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19例,再次手术15例,保守治疗4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9例患者均系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男17例,女2例,年龄16~77岁,平均47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的临床发病特点与影像学特点,为早期确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发病时均突发头痛,18例伴有恶心、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表现.CT扫描显示弹道征象16例,无脑裂征9例,血肿周围存在低密度影12例,血肿部分边缘可能呈渐进性的淡然密度偏低区域18例.结论 对于年龄偏小、既往无高血压病或血压较易控制的脑内血肿患者应仔细鉴别颅内动脉瘤的可能.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内血肿CT扫描显示具有弹道征象、无脑裂征、低密度影与淡然密度偏低的区域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颅内多发血肿的治疗经验,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近10年425例颅脑伤后颅内双侧多发血肿的临床资料.按照主要血肿的分布,将病员分为硬膜外血肿组(EDH)、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组(SDH BCL)和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组(BCL ICH).对于不同类型血肿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及时实行ICP监测,不行双侧大块脑组织切除,术中或术后立即复查头颅CT.结果 121例未经手术治疗,其中死亡4例(3.3%);手术304例,死亡17例(5.6%).EDH组127例,全经手术治疗,无死亡;SDH BCL组143例,手术116例,11例死亡(7.7%);ICH组155例,手术61例,10例死亡(6.4%).结论颅脑损伤颅内双侧多发血肿应采取综合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治疗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脑出血治疗过程中,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是否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对内科125例脑出血(20ml以上)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采用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的53例列为试验组,另外72例保守治疗组为对照组。均采用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改良神经缺损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标准化Barthel指数及死亡率对比分析。结果: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结论:颅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效果肯定,具有迅速、简便、安全、创伤小、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定向置软管脑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方法和策略,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引流管护理。结果本组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过各期护理,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进行微创定向置软管脑内血肿清除术后的转归和康复情况不尽相同,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给以不同方法护理,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非常有效,提高了生存率,对于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与分析常规骨瓣开颅脑血肿清除术与小骨窗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随机数表法分为以小骨窗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实验组和以常规骨瓣开颅脑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每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分别为(1.88±0.41)h、(82.29±14.22)%、(12.15±5.65)d,对照组分别为(2.24±0.55)h、(61.25±13.25)%、(20.45±8.43)d;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1%、3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突出,相比于常规骨瓣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具有诸多优势,可作为一种理想方法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CT上仅表现脑内血肿的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水平,避免误诊的发生。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例该类患者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例术前误诊为高血压脑出血,1例误诊为脑血管畸形,3例痊愈出院,1例肢体瘫,1例植物生存。结论 CT上仅表现为脑内血肿的动脉瘤破裂易误诊,对临近蛛网膜下腔附近的脑内出血术前及术中要提高警惕,条件允许术前行CT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冲性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着力部位与对冲部位双侧血肿(包括迟发性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以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总结2003年3月至2010年1月以来127例对冲性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治疗,按照CT不同表现进行分类,其中以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为主36例(a型),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量与对冲部位硬膜下血肿量相似24例(b型),对冲部位血肿为主67例(c型),其中发生迟发性血肿51例。对不同情况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手术策略。结果根据GOS评分,患者预后良好54例(42.5%),中残29例(22.8%),重残15例(11.8%),植物生存16例(12.6%),死亡13例(10.2%)。结论根据患者CT不同血肿情况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张桂贞  孙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86-1586
我院于2002年1月-2003年1月对60例颅内血肿病人开颅清除血肿,其中20例术后再次出血,现就再出血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抽吸要后再出血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总结124例患者中10例再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患者长期饮酒,体形肥胖,血压过高且控制不好,首次抽吸血肿量过多是引起再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脑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应注意手术适应症的选择,首次抽吸量的控制,操作轻柔,必要时通过使用肾上腺素溶液,避免再出血。  相似文献   

14.
迟发性脑内血肿(DTICH)是颅脑损伤较为严重的并发症。Bollinger在1891年首次对DTICH进行描述,DTICH是指首次CT扫描正常的部位,复查时发现了血肿。在中重型颅脑损伤中DTICH的发生率为3.3%~7.4%,在所有需手术清除的IH中,DTICH占16%~72%。本研究检索本院1998-2008十年间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筛选DTICH患者2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外伤后颅内出现较大血肿,无论是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还是脑内血肿。常规手术方法为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方法虽能清血肿及止血彻底,且能根据需要而行彻底减压;但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不易为一些特殊患者所接受。自1999年10月至2008年8月,笔者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成功治疗了30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与采取手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0-01—2005—10本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84例。男67例,女17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31.4岁。其中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19例、脑内血肿20例、混合性血肿15例、广泛性脑挫伤22例(均经CT和/或手术证实)。将84例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创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验。方法对41例创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治疗24例,痊愈17例,好转3例,死亡4例;保守治疗17例,痊愈16例,1例属脑疝晚期,家属拒绝治疗出院后死亡。结论创伤后脑内血肿,如果早期诊断及时合理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硬脑膜外出血致硬脑膜下血肿急性脑疝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6例颅脑外伤硬脑膜外出血致硬脑膜下血肿急性脑疝患者的及早准确诊治,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中,14例神志逐渐好转,最长5d,最短1d,平均3.2d;10例预后良好,4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及早准确诊治颅脑外伤硬脑膜外出血致硬脑膜下血肿急性脑疝,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时机、疗效和再出血症状。方法随机选取124例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微创手术组62例,保守治疗组62例。保守治疗组进行脱水降压、血压控制、并发症防止等常规保守治疗;微创手术组经CT确定血肿位置后,采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对血肿部位做定向穿刺、冲洗、引流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微创手术组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均比保守治疗组要好(P<0.05),治疗的时机对于患者的再出血率有直接影响,治疗时间越早,发生再出血的概率就越低,2组患者之间再出血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比起保守性治疗有显著的疗效,且治疗时间越早恢复效果越好,而且不会增加再出血概率,方法简单创伤小,是临床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