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摄生、道生专篇,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较系统的论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华养生之道。研究《内经》养生学不难发现,其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受《周易》哲学思想的影响。《周易》哲学思想与《内经》养生理论,有着特别密...  相似文献   

2.
《内经》是中医经典著作 ,其中既有摄生、道生等养生专篇 ,又有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 ,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学说。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是对前人养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总结 ,也是对先哲思想和理论的汲取和升华。因此 ,深入探讨《内经》养生学的思想渊源 ,应该从哲学思想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涉及到古代哲学思想 ,必然离不开《周易》 ,所以本文仅仅从《周易》对《内经》的影响的角度出发 ,去探讨这一问题 ,旨在了解养生学理论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1 未病先防的变通求久意识《周易》通过…  相似文献   

3.
养生学的温故求新成都军区老年病研究所(成都610011)刘正才中国传统养生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养生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建立起中医养生学的系统理论。在诸子百家中,《内经》特别吸取了道家老庄“道法自然”的养...  相似文献   

4.
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丰富的养生学理论,对养生的意义、原则、方法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内经》中明确指明了人是天地间的产物。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有着人类  相似文献   

5.
养生学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通过对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系统论述 ,形成了其独特的养生之道。其理论的形成、发展 ,受成书年代即战国秦汉时代知识总流的制约和影响。因而 ,除了具有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外 ,与先秦诸子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受《周易》、道家、儒家等思想的影响为主 ,《内经》的养生法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天人相应、调神养性、未病先防等几个方面。1 天人相应《周易》认为 ,人类无时无刻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和制约 ,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 ,从而形成天人二者的和谐与统一。如《文言传》所说 :“…  相似文献   

6.
孙思邈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道家性命双修养生理论进行总结诠释和推广应用的伟大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在他的影响下,道家内丹养生学说在唐宋元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医学与道家养生学继《内经》之后的第二次大融合,从而推动了命门学说和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7.
魏红  王希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9-1890
机体衰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黄帝内经》较系统地阐述了衰老产生的机理以及中医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内经》中的养生理念 ,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内经》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防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兆和  张征宇 《中医杂志》2007,48(10):940-941
《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并强调以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养生的基本原则,倡导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应遵循《内经》的养生方法,从调养身体提高正气和预防病邪、避其毒气等方面着手,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思想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红  王希利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9-1890
机体衰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黄帝内经》较系统地阐述了衰老产生的机理以及中医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内经》中的养生理念,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为系统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经》的问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与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首次站在医学的角度探讨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自然观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形神共养”的养生模式。全书从顺应自然、调节饮食、调摄情志、节欲保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的法则,为后世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保养身心以祛病延年的原则和方法的学说。《内经》中具有丰富的养生理论。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以全面摄养形与神,倡导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冠心病的防治可遵循《内经》的养生方法,从饮食起居的调节、精神上的修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及体格的锻炼等方面着手,降低冠心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内经》养生理论对于冠心病的防治具有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养生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现代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与《内经》的养生方法颇相吻合。因此,探讨《内经》的养生成就及贡献,有助于发展我国的保健医学、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现不揣浅陋,仅就这一问题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养生”一词,出自《灵枢·本神》,即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保持身体健康以延年益寿的思想、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学说。《内经》论述养生学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因时养生和调治于内两方面。本文仅就《内经》因时养生思想讨论如下。因时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核心,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又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强调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行,通应于人体五脏  相似文献   

14.
《内经》养生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和养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的中和养生原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中和养生学说的基本内涵体现在顺应四时至中和以养形;调摄精气神及情志至中和以养神;调节饮食至中和以养性。后世医家对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与发挥,并强调了中和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养生 ,又称摄生 ,是保养、调摄生命的意思。养生学说是研究和讨论养生原则和方法的学说。食疗、药膳是通过食物或药物与食物结合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内经》非常重视养生 ,其体系完整、内容广泛、方法具体 ,饮食养生是其重要方法之一。同时 ,《内经》还是最早记载食疗理论的书籍 ,一些药膳方剂也是其首创。从现代长寿老人调查资料和健康新兴理念来分析 ,《内经》的饮食养生与其颇相吻合。《内经》提出的食疗理论与药膳组方方法 ,对后世食疗…  相似文献   

16.
早在汉代编纂的《内经》已经明确提出延缓衰老以及颐养生命的原则和多种养生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独特的养生学体系。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养生的话题更多地关注身体锻炼及饮食调养等,而忽视了道德与养生的关系,本文着重从道德的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对现代养生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经》从提出"治未病"预防学思想、教人以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对《内经》养生学防治亚健康作了探析。认为,顺应时气、调摄精神情志、调节饮食、劳逸适度、起居有常、房室养生是《内经》倡导主要养生手段。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适劳逸可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睿  成泽东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1878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相似文献   

19.
浅析《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指导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芳 《河南中医》2005,25(1):15-16
养生古代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等,养就是保养调养,生就是生命,所谓养生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保养生命,维护健康,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养生的必要性。因此(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养生成就,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的养生理论系统而丰富,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他所倡导的俭啬收敛、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下不争等观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归纳《老子》中所蕴含的情志养生理论,对名篇名句逐一解读,分析、梳理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及后世摄生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医养生观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传统养生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