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 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结果 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最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最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层单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筛查的主要指标。材料与方法:分析200例脑卒中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分组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TIA组和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对照组与脑梗死、TIA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PSV/EDV均呈下降趋势,血管阻力指数PI,血管搏动指数RI均呈上升趋势。而血流量VOLUME以脑梗死组下降最明显。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内-中膜厚度、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是脑卒中筛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检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脑血流动力学,旨在为NRDS继发脑损伤的临床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123例,其中NRDS患儿42例(病例组)、健康足月儿49例(足月组)、健康早产儿32例(早产组)。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48 h行颅脑超声检查,测量额叶厚度和脑横径,观察脑实质有无出血,并测量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频谱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MFV)、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病例组42例NRDS患儿中,25例接受了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于用药后1 d复查颅脑超声并测量上述MCA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二维颅脑超声检查示,各组新生儿脑横径、额叶厚度、脑室旁白质回声增强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与足月组比较,早产组新生儿PSV、EDV、MFV均降低,RI、PI均升高(均P0.05);与足月组比较,病例组新生儿PSV、EDV、MFV均降低(均P0.001),而RI和PI无明显变化;与早产组比较,病例组新生儿脑血流速度及RI、PI均无明显变化。病例组25例NRDS患儿经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PSV和RI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EDV、MFV及PI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均可以清晰显示NRDS患儿脑实质情况,有效检测其脑血流速度变化,为NRDS继发脑损伤的临床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冠心病患者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临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方法60例患者根据冠状动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及以上病变组22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并比较3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于各组间均有差异,冠状动脉双支及以上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及动脉正常组比较,腹主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速度(EDV)增高,血流量(Volflow)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冠脉单支病变组较正常组的PSV、PI、RI、EDV增高,Volflow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腹主动脉血流PSV、PI、RI、EDV、Volflow有相关性。结论通过观察腹主动脉PSV、PI、RI、EDV、Volflow可以间接推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诊断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对2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0只眼)和80例正常对照者(健康体检者,160只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双侧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阻力指数(RI)。结果正常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图形呈三峰二谷或斜三角形;脑血管病患者频谱形态发生改变,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正常对照组缓慢,RI值显著增大(P<0.05~0.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较健康人缓慢,RI值增大;高频彩超可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颈部其他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50例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闭塞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超声检查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椎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并计算颈总动脉与同侧颈外动脉的PSV比值、PI比值及RI比值。结果①闭塞组患侧颈总动脉的PSV、EDV及MV较健侧及对照组降低,PI和RI增加(P﹤0.05);患侧及健侧颈外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患侧椎动脉的内径、EDV、MV较健侧及对照组增加(P﹤0.05);健侧颈内动脉的PSV及MV较对照组增加(P﹤0.05)。②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患侧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的PSV比值、EDV比值及MV比值减小(P﹤0.01),PI比值和RI比值增大(P﹤0.05)。结论超声不仅可直接诊断颈内动脉闭塞,也可评价单侧颈内动脉闭塞后颈部其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495-2496
选取94例脑血管患者根据其CT诊断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30例、脑梗死组27例和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对照组)37例,将三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两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异常发生率87.7%,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硬度状态阴茎血管血流参数的差异,为阳萎分度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74例阳萎患者,海绵体注药前后,连续测定海绵体动脉及背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和背深静脉血流速度,对比分析不同硬度诸参数的差异及与硬度的关系。结果 多普勒超声根据海绵体动脉PSV减小及EDV升高,并同硬度结合可以推断海绵体动脉和静脉异常;海绵体动脉PSV、EDV、RI在不同硬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RI与硬度密切相关(r′s=0.7948,P<0.01),可作为阳萎分度诊断的客观指标。结论 多普勒超声是阳萎分度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应用超声多普勒寻找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方法 :大耳白兔2 2只 ,随机分为两组 :15只为实验组 ,7只为对照组。分别于 0、 4、 8、 12周测量所有兔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同期行病理检查。实验组内采取自身对照 ,同时与对照组采取组间对照。结果 :自身对照 PSV、EDV、TAMAX4周、8周均增高 (P<0 .0 5) ;12周仅 PSV、 TAMAX增高 (P<0 .0 5)。 PI、 RI、 S/D 4周时均降低 (P<0 .0 5)。组间对照 4周时实验组 PSV、 EDV、 TAMAX高于对照组 (P<0 .0 5) ;8周时仅 PSV高于对照组 (P<0 .0 5) ;12周时实验组 EDV、 TAMAX低于对照组 (P<0 .0 5) ,PI、 RI高于对照组 (P<0 .0 5)。实验组 8周时内膜有少量泡沫细胞沉积 ;12周时可见脂纹。结论 :兔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时 PSV、 EDV、 TAMAX呈先升高后回落趋势 ;PI、RI、 S/D呈先降低后回升趋势。 PSV可能是诊断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最敏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0.
商丽娜  狄敏  王璐 《临床医学》2023,(11):80-82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肾积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儿童肾积水患儿93例为试验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健康儿童93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所有儿童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PSV)、舒张期最小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及肾功能[肌酐(Cr)、血尿素氮(BUN)]变化,并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试验组患儿病情程度的诊断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SV、EDV较低,且RI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r、BUN水平较高(P<0.05)。本组93例肾积水患儿中,轻度6例,中度37例,重度3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轻度11例,中度42例,重度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积水患儿的诊断准确率为87.10%(81/93)。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儿童肾积水中能提高诊断准确性,肾积水患儿PSV、EDV、RI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均出现变化,临床可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判断肾积水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1年6月-2013年9月行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12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脑梗死27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1例。颈动脉狭窄程度≥50%者149例,狭窄程度〈50%者163例。年龄(OR=1.037,P=0.000)及冠心病(OR=4.121,P=0.031)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年龄和冠心病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积极控制有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检查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的声像图特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观察管壁有无斑块、斑块的形态及回声,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1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变者115例,阳性率为85.2%(115/135),其中斑块形成102例,占75.6%(102/13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颈动脉病变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内皮素以及血糖、肌酐、尿素氮水平变化规律,探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内皮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同期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内皮素以及血糖、肌酐、尿素氮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糖以及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ET-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防治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防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措施。血清ET-1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监测指标,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recentyears,dimerexaminationismostsignificantanalysisexaminationtoplasmaandserum.WeobservedD-dimercontentof70patientswith30controltoinvestigateitscharactersandchangeregularrule.It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ofindoutoccurrenceandprogressionofbloodhypercoagulationstateand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1Subjectsandmethods1.1SubjectsHealthcontrolgroup:30people,18males,12females,averageage(61.2±8.0).Allthepeoplearehealthypeo-plewithoutorganicdiseaseofheartconfi…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查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 ,测量血管的直径、内 -中膜的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 ,并检查 1 0 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 4 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 2 0例 ,检出率达 85.7% ;对照组中有 IMT增厚和软斑形成 1 7例 ,检出率为 1 7.0 %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 )。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 ,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44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回声特征,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及腔隙性脑梗死(LI)进行比较.结果TIA和A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6.5%和71.5%,明显高于LI患者;前两者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结论TIA及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及B族维生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健康人,观察组中Hcy水平高者再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两组均接受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A组同时服用维生素B6、B12、叶酸,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同时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服用叶酸及维生素B6、B12能有效降低Hcy、PWV及CIMT(P<0.05),观察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与未服用B族维生素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浆中 Hcy 浓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在脑血管病危险人群中广泛开展 Hcy的浓度筛查,超过正常值者积极予B族维生素干预,将会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测定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LPA)变化及蕲蛇酶对其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脑血管病分类及临床诊断标准分为急性脑梗死组AC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急性脑梗死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根据疾病预后分为死亡组、生存组;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蕲蛇酶组及常规治疗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发病不同时间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结果 ACI组血浆LP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IA组、ACI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轻度、中度、重度功能障碍组血浆LPA含量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且ACI患者LPA含量与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蕲蛇酶组治疗后3天、7天1、0天血浆LPA含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10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常规治疗组血浆LPA含量在治疗后14天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升高,表明此时血小板有可能处于活化状态,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有助于急性特别是超早期脑梗死诊断。②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预后越差。③蕲蛇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尽早应用,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mainly affect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brain, which has a high demand for oxygen and glucose for the nerve tissues to perform its nerve function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not only cause stroke, bu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asymptomatic infarction and minimal bleeding that can lead to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changes. These changes ultimately manifest as vascular dementia or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linical settings,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n be classified as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 progressive stroke, complete stroke, marginal infarction, or lacunar infarction. In this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maging technologies for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as reviewed, with an aim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