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住院的169例情感性障碍先证者,就其家系成员罹患精神病情况以及某些遗传倾向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情感性障碍的分型,临床患病等作了比较。发现36.1%的先证者有家族精神病史,罹患病的三级亲属中,Ⅰ级亲属占62.4%,双亲患病率为8.6%,母亲患病率显著高于父亲患病率(P<0.002)。提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的可能病因之一,母亲患病后对其后代影响最大。单相型患者的Ⅰ级亲属患病率并不低于双相型的Ⅰ级亲属患病率。  相似文献   

2.
作者前曾报告50例双相性(躁狂)病例,发现情感性疾病在30岁以前发病者,其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酒精中毒和病态人格的发病率较30岁以后发病者为高。多数其他作者也有类似看法。Johnson 等报告索引病例与其一级亲属中患者的发病年龄呈正相关。本文观察134例双相型情感性障碍,以30岁为界限,分为早发和晚发两种,前者80例,后  相似文献   

3.
对1301例住院的情感性障碍作家系调查。其中家族有同病患者399例,调查其2068例一级亲属,414例患有同类疾病(占20.0%),其中诊断肯定者185例,可能为情感性障碍者229例。先证者的父母、同胞和子女同病率分别为21.4%、18.2%和35.6%,而亲属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仅10例。情感性障碍同病率血缘关系越接近。患病率愈高,支持情感性障碍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A型行为与情感性障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研究A型行为与情感性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A型行为问卷评估120例情感性障碍患者与120例健康人的行为类型,并比较单、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的行为类型。结果情感性障碍患者中A型行为占62.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9%)。单、双相情感性障碍者在行为类型方面有明显差别,双相以A型行为为主,单相者以B型行为多见;并发现反复发作性躁狂症者的行为类型与双相情感性障碍者类似。结论 情感性障碍患者以A型行为多见。单相躁狂症与双相情感性障碍应为情感性障碍同一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收集首次住我院并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病例 ,以有无家族史按诊断分组对照分析。结果 同类疾病比较 ,女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高于男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 ,女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高于男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同性别不同疾病比较 ,即男性精神分裂症与男性情感障碍比较 ,女性精神分裂症与女性情感障碍比较 ,仅见女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女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另外 ,还发现不论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情感障碍 ,均见Ⅰ级亲属家族史阳性率高于Ⅱ级 ,Ⅱ级高于Ⅲ级。结论 遗传因素是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且患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6.
情感性障碍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情感性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一表作评定工具,地32例情感性障碍与96例正常人进行研究。结果 情感性障碍患者负性称独立性生活事件的频度及LEU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情感性障碍社会支持量表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不足与情感性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548例情感性障碍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本病家族传递的有关因素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先证病例与其患病亲属(Ⅰ级)的起病年龄间存在某种联系;本病患者中在某一特定出生群有聚集现象;先证病例发病前后所生子女患本病的机率无差异;也并未获得性特定传递与性连锁的充足证据。  相似文献   

8.
按照CCMD—2及DSM—Ⅲ—R的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对1989年7月~1990年6月情感性障碍患者进行其一、二、三级亲属的家系调查。在所收集到的548例先证者中,双相情感性障碍431例(78.6%),单次躁狂发作39例(7.1%),单次发作抑郁症34例(6.2%),反复发作抑郁症44例(8.0%)。遗传异质性的分析采用Haldane(1951)的双峰值法和Smith(1976)的亲属相关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调查30例情感性障碍高发家系的一、二、三级亲属成员共1096人,患各类精神疾病105例,患病率为9.58%,其中情感性障碍64例,占60.95%.调查资料表明,各级亲属患病率是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远超于群体患病率。本文还就遗传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情感性障碍以伴性遗传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
单相抑郁与以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4):199-202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以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染障碍患者一、二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率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以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极亲属同病者均集中  相似文献   

11.
单相抑郁与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寻找情感性障碍可能是一组异源性疾病的根据,调查了17例单相抑郁和9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一、二级亲属中的情感性障碍患病率,并对二组亚型的遗传效应及方式作了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单相抑郁的家族聚集性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分别为131.2%和88.9%。单相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都符合多基因遗传,但单相抑郁的遗传率明显高于双相情感障碍,且单相抑郁的二级亲属同病者均集中在母系。提示两者可能属异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35例高发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作了探讨。分析了先证者的家族遗传史,家属成员精神疾患分类及各级亲属的患病率。认为高发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其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51.05%,认为本病在多基因遗传的基础上存在一个显性的主基因。  相似文献   

13.
情感性精神障碍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 2 % ,而患者一级亲属终身患病率为 10 %~ 15% ,双生子、寄养子研究也发现情感性障碍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遗传因素是主要内因 ,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 ,近年对情感性障碍的候选基因进行了一些研究 ,现综述如下 :1 情感性障碍与多巴胺 (DA)系统基因的关系多巴胺前体L -DOPA可以改善部分单相抑郁患者的症状 ,可以使双相抑郁转躁狂 ;多巴胺激动剂可以导致躁狂发作 ,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还有抗抑郁作用 ,使部分双相患者转为躁狂 ,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胎次高发生少儿期情感性障碍的风险大小,文献报道不一[1,2]。因此,作者试图对此再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导于后。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1981年1月~1997年10月之间首次发病而住我院少儿期情感性障碍患者,共47例。均符合ICD—10情感性障碍...  相似文献   

15.
对645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无家族史的病例,进行了发病年龄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精神疾病家族史比无家族史的发病年龄提前1.65岁。有情感性精神障碍家族史比无家族史的发病年龄提前3.01岁。父或母患有倩感性精神障碍的子女比其他家族成页的子女发病年龄提前3.31岁。从各亚型发现有精神疾病家族史也均比无家族史的发病提前。从亲属患病倩况发现一级亲属>二级亲属>三级亲属。提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年龄与家族遗传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情感性障碍发病与季节关系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情感性障碍发病与季节的关系。采用Hewitt等提出的简单序列法,对97例情感性障碍发病季节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病与春秋季节有显著相关性。不同亚型与季节的相关性不同。家族史阴性者发病与季节关系更显著性。发病与季节的关系,未见性别差异。相关季节可能是情感性障碍发病的某种重要促发因素之一,或是形成不同发病途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情感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判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究其研究方法,广大临床精神病学家则仍以临床遗传研究为主,家属遗传研究则又是临床遗传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最简单的是家史法(Familyhistory method),就是询问病人(先证者或称索引病例)亲属中的患病情况,这种病史回顾法的缺陷在于把情感性精神病亲属中的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探究性眼球轨迹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眼球轨迹运动在生物遗传学上的意义。方法 应用眼球轨迹运动标记记录仪,对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显著26例,症状缓解38例)及其26例一级亲属、35名正常人进行测试。经判别式分析获正分者为精神分裂症性障碍,获负分者为非精神分裂症性障碍,并以眼球轨迹运动的有关参数作分析指标。结果 显著组患者判别式分析平均获2.076分,缓解组患者获2.571分,一级亲属且平均获  相似文献   

19.
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效应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对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以30岁为界,划分为早发组(113例)和晚发组(67例)。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显示,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加权平均遗传率高,脑部CT显示有器质性改变者少,与晚发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二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性障碍与胎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证实了遗传因素在情感性障碍病因学中的地位,但胎次效应对情感性障碍的影响文献报道甚少。为探讨胎次效应对情感性障碍发生的影响,我们对我院来自临沂地区各县市的情感性障碍患者的胎次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