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的人工全髋置换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严重异位骨化伴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及预防对策。方法:对12例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者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术后经3-10年的随访。结果:所有病例经3-10(平均6.3)年随访,髋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是髋关节严重异位骨化伴骨性强直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en B  Yang J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7-141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手术指征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64—75岁,平均68岁。翻修原因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29例(51.8%),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14例(25.0%),股骨柄松动12例(21.4%),股骨柄断裂1例(1.8%)。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7分(28~40分)。所有病例均一期翻修,有骨质缺损者同时植骨。结果49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7年(5—8年)随访,7例失访。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88分(84~90分)。全部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扩髓时骨皮质不全骨折1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髋关节脱位1例。随访患者中无髋臼及股骨柄假体需要再度翻修。X线片显示人工关节假体位置正常,无松动感染征象。结论髋臼磨损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全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显示,若手术指征正确,手术技巧娴熟,该翻修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中期的随访,并进行疗效评估。方法自2004年1月~2007年12月,本组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人工髋关节术后感染22例(22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手术植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以感染复发率、疼痛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平均随访周期为(6.6±1.8)年(5~8年),22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假体松动和脱位等。治疗前VAS评分平均为7.2分(5—9.1分),一期手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8分(1.2~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1.2分(0—3.2分)。治疗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6.4分(20~49分),一期手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56.3分(40~66分),最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84.2分(72—93分)。结论使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术中期随访控制感染效果显著,为全髋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了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从1997年6月至2006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38例(42髋),患者手术时的年龄29—51岁,平均(37.5±9.2)岁,其中男31例,女7例。其中31例(35髋)行了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例(7髋)行了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所有患者病变部位的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于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步行、功能、活动进行评分。采用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2个月开始第1次随访,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1—13年。两组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做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8.4年。主要观察指标为:纳入患者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前后UCLA评分的比较;患者半髋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疗效的比较。UCLA髋关节功能评分:疼痛、步行、功能、活动的评分由术前的(3.4±1.3)分、(4.8±1.9)分、(5.9±2.8)分、(5.8±2.7)分分别提高到术后的(8.7±2.4)分、(9.0±2.8)分、(8.4±3.3)分、(7.6±3.0)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48、7.34、3.42、2.64,P〈0.01)。其中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35髋术后的满意率为89%,与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7髋术后的满意率相近(100%,x^2=0.05,P〉0.05)。结论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向全髋关节置换术过渡的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中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半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是否有差异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6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本中心共对北京地区210例225侧髋关节进行初次THA。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术195例,双髋同时置换术15例。半髋置换1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15例。骨水泥固定假体18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07例。围手术期及术后处理基本一致。术后定期随访,最新的随访时间平均为6.5年(5.5~8.5年)。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干骨折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8例,无肺栓塞病例;术后伤口感染4例;术后4周内脱位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术后平均6.5年时176例183髋得到随访,34例42髋失访。远期感染病例1例,脱位2例,股骨干骨折4例。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0.6分(-12~5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0.4分(75~94分)。其中152例评分〉80分,19例评分位于70~80分之间,5例评分〈70分。影像学检查3例髋臼假体、4例6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小范围的透亮线,2例3髋发现位于髋关节周围的异位骨化。其余X线片示髋臼和股骨柄假体位置满意,无松动和感染征象。结论 THA是治疗各种晚期重度髋关节疾病很好的方法,6年以上的临床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及评价其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首次接受陶瓷对陶瓷短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例(16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结果 12例均获随访,时间8~14(12±1.08)个月。术后髋关节疼痛均明显好转,随访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术前38~55(49±5.27)分,术后为87~97(93±6.37)分,优11髋,良4髋,可1髋,优良率为93.8%。结论新型短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和对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中年患者近期疗效满意,术后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精确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脱位的价值。方法对12例12髋成人发育性髋脱位患者行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术前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所有病例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3~31个月术后随访,平均随访10.8月。术前Harris评分为(35.2±4.5)分,随访时评分为(89.5±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8,P〈0.01)。优5例,良7例。术后患肢短缩畸形、跛行步态明显改善。X线片提示所有病例均显示髋臼假体位于真臼位置,与周围骨床结合紧密。并发症: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骨假体下沉。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精确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脱位,疗效优良,能达到个体化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Zhu ZA  Dai KR  Wang Y  Sun YH  Shi DW  Tang J  Hao YQ  Yan M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3-1406
目的探讨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预防神经损伤的对策。方法35例(39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女性,年龄36~56岁,平均46岁。获得随访31例35髋,随访时间1年~8年,平均4年。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髋臼侧除1例2髋外,均在真臼水平安放臼杯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5例5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例2髋以往曾行转子下截骨者先行转子下截骨矫正术,再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3分。结果获得随访的31例(35髋)中,5例5髋发生术中骨折,其中小转子轻微襞裂骨折3例3髋,大转子不全骨折2例2髋,但股骨假体稳定,予钢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3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2例术后分别出现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内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中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术后肢体延长4~6cm,平均5cm,肢体短缩得到满意纠正。结论后外侧人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2010年3月,56例患者(88髋)接受了Pinnacle关节置换手术;年龄36.3—68.1岁,平均49.2岁。病史7~21年,根据ARCO分期:所有88髋均为股骨头坏死Ⅳ期,其中激素性32例55髋,酒精性21例30髋,创伤性3例3髋。术前Harris评分为31~63分,平均47.5分,所有髋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正确放置假体位置,术后定期复查,给予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为2—7年(平均6.2年),Harris评分由术前47.5恢复到术后97.2。1例髋臼假体术后1年时发生松动,考虑手术技术导致,给予大号髋臼假体翻修,术后随访4年,未见不良结果出现。1例髋关节术后2d内发生关节脱位,给予麻醉下复位下肢皮牵引2周,无脱位再次发生。其他假体均位置良好,尚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关节炎的晚期股骨头坏死效果好,四代陶对陶(Pinnacle)关节由于其股骨头假体较大,患者术后活动度大功能恢复满意,但需要充分的术前准备及良好的手术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全髋或者半髋置换术治疗血液透析后髋部骨折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74岁(47~90岁).所有患者均为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Ⅴ期,术前平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时间为4.2年(6个月~8年).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1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5例.根据骨折类型及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B组7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1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1~7.3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1.0±8.4)分,优3髋、良4髋,疼痛评分平均(42.0±1.8)分.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有:4例术后血肿;1例皮肤浅部感染;泌尿系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Harris评分与年龄有关.结论 采用髋关节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髋部骨折能尽早让患者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者坐轮椅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HA患者50例共57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前外侧组25例(28髋)采用前外侧入路,后外侧组25例(29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外侧组术后3周出现髋关节后脱位1例,予复位后恢复正常。后外侧组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在THA术中不影响疗效,选择何种方式入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APL非骨水泥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月,我们采用施乐辉APT。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49例,男21例,女28例;摔倒32例,车祸12例,高处跌落5例。按evans分型,Ⅲ型20例,Ⅳ型24例,V型5例。49例病人中30例患有多种内科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2年,平均17个月。结果:术后x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且髋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全部病人均如期出院,在院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出院后随访,49例病人中无髋关节脱位、松动及感染,均保留了行走功能,大部分(36例)达到了骨折前的行走水平。结论:APL柄非骨水泥柄人工假体置换在治疗尤其是老年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短期在死亡率,并发症,早期康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3例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其中单骨髋70例,双髋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与治疗前后1周,1月,3月,6月,Hams评分,观察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1个月能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并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变异髋臼初次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的正确放置位置及手术疗效。方法:对34例(38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变异的各类髋关节疾病进行术前设计,其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1岁(29~75岁)。股骨头坏死继发骨性关节炎15例(19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12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髋关节融合术后1例,髋关节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例。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1个月(5~38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优(>90分)12髋,良(80~90分)23髋,尚可(70~79分)3髋,失败0髋(<70分)。评定结果:术前Harris评分平均47.9分,术后平均90.3分。结论:对于髋臼解剖结构异常的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时,通过术前对髋臼正确位置的设计,使髋关节中心置于正确的位置上,既可简化术中操作的难度,又可以使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及良好的骨覆盖,有利于人工全髋关节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0例(27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需要使用助行器7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例,8例(11髋)关节强直。比较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后期行脊柱后凸矫形术。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2年(1.2~7.8年)。最后一次随访,23髋(85.2%)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双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行走,步态正常。术前Harris评分平均14.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0°。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2.9分,其中优8髋,良10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74.1%;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90.5°;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4髋(7.4%)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Ⅱ级。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玉明  蒋东明  毛国庆 《中国骨伤》2009,22(12):935-93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适应证以及早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40例。男9例,女31例;年龄75~95岁,平均81.1岁。骨折后入院时间3~48h,平均11.5h。按Evans分型:Ⅱ型8例,Ⅲ型21例,Ⅳ型11例。入院后至手术时间4~8d,平均4.8d。通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髋部活动能力,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0例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下床时间4~7d,平均5.9d。31例术后随访6个月,无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发生,14例恢复到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17例出现了髋关节活动能力下降。术后4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66.67±26.35)%,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能力平均恢复(76.08±25.62)%。术后6个月对髋关节进行Harris评分,其中伤前髋部活动能力正常的10例患者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过程安全,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速度较快,恢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股骨颈股骨老年患者共120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全身麻醉或者持续硬膜外麻醉下实施手术,健侧卧位,后侧入路,采用关节置换常规技术,观察组植入人工半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对照组植入人工全髋关节生物型假体。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情况;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髋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均具有良好疗效,但后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人路对58例(58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结果经过3~19(8.5±0.5)个月随访,58例术后2~3周均恢复行走活动,无1例死亡。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优21例(21髋),良31例(31髋),可4例(4髋),差2例(2髋),优良率89.7%。结论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早期活动,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司枫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76-107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间,我院共收治45例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组,其中PFNA组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4例。术后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3例患者得到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6.1个月。PFNA内固定失败患者3例,后改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PFNA组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下床时间及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Evans Ic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固定,但对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内固定失败患者应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