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和积极感受的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和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将26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260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为轻、中度,积极感受为中等偏高水平,责任负担与生活展望呈显著负相关,照顾负担总分与积极感受总分呈负相关。结论医护人员应对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照顾负担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减轻照顾负担,提高其个人积极感受,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翟程花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133-134
脑卒中主要是老年人常发生的脑血管病变,具有高发性、高复发率、康复慢、不可预测性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急性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2]。家庭主要照顾者负担加重,直接影响主要照顾者健康情况、经济情况、心理情况、生活质量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提倡一种新颖的护理模式—协同护理,即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通过护理干预,充分利用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其主要家庭照顾者的照顾需求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11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其主要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需求得分处于中等水平(57.04±5.85),其中照顾需求最高的为康复训练,其次为疾病管理,照顾者文化程度、是否伴慢性病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是主要家庭照顾者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对于康复训练及疾病管理方面存在较高的需求,医务人员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指导与教育,同时推进延续性护理的发展,以保证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在医院或家庭均能够得到持续的个体化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7.
背景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卫生部已把康复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之一,实施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已势在必行。
目的 通过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及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系统化、标准化、个性化和家庭化的护理方案,完善我国社区康复培训模式,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设计,时间和单位 于2009年1月~2009年4月对上海某两个社区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性研究。
对象 上海某两个社区病程在6个月~2年的脑卒中患者60名。
方法 方便抽样法。描述性研究。应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
主要观察指标 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疾病情况、康复训练情况、自理能力及照顾者照顾能力情况进行调查评定。
结果 63.3%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水平中等,只有36.7%处于高等;照顾者的照顾水平5.0%处于低等,51.7%处于中等,仅43.3%处于高等;参加过社区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人数为28名(46.7%),从未参加过社区康复训练的人数为32名(53.3%);患者的自理能力与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收入、是否参加过康复训练等具有相关性。
结论 社区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及主要照顾者照顾能力不容乐观,参加康复训练的普及率不高,需加强康复训练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95例住院及152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分别为(29.53±4.57)分、(26.02±14.16)分;社区患者分别为(28.03±3.48)分、(37.44±13.44)分;住院患者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14)、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024)呈正相关(均P<0.05);社区患者贬低-歧视感知量表评分与生活质量总分(r=-0.255)、动力与精力因子分(r=-0.349)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生活质量越差,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越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病耻感越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与病耻感的分析,为临床上改善患者病耻感,促进康复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顺序入组,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辖区10个街镇在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各300名.研究采用问卷法,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及病耻感.结果 住院与社区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连续性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照顾压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连续性护理对家庭照顾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06-01—2015-01-01入院患者家庭照顾者17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1例)与干预组(98例)。详细收集入出院时患者及主要照顾者的基本情况,出院后连续随访6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指导模式,干预组按连续性护理模式实施干预。分别采用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检测家庭照顾者能力、照顾者压力量表观察家庭照顾者照顾压力变化情况、总体健康状况量表观察家庭照顾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及主要照顾者出院时基线无差异(P0.05);照顾能力、照顾压力、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连续性护理干预3个月时,干预组照顾能力优于对照组(干预组:35.60±8.55vs对照组:41.00±11.26;t=9.44,P0.05)、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干预组:34.60±5.55vs对照组:28.30±9.20;t=6.50,P0.05),但照顾压力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连续性护理干预6个月时,对照组照顾能力、照顾压力、生活质量分别为(40.01±9.85、10.28±4.20、31.00±10.24),干预组照顾能力、照顾压力、生活质量分别为(31.47±9.30、8.35±3.65、42.57±8.29),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减轻照顾压力,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自杀观念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康复和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入组的方法入组2010年2月-2014年10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以及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进行评定。结果 1与无自杀观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自杀观念的患者PPD评分更高[(4.21±1.11)分vs.(3.09±1.01)分,t=5.71,P0.01]、自知力评分更低[(3.55±1.34)分vs.(4.83±1.26)分,t=5.41,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观念与PDD评分(r=0.46,P0.01)、自知力(r=-0.44,P0.01)及抑郁症状评分(r=0.30,P0.01)相关;2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DD评分越高(B=1.14,OR=3.13,P0.01,95%CI:1.86~5.25)、抑郁症状评分越高(B=0.11,OR=1.11,P=0.01,95%CI:1.02~1.22)、自知力越完整(B=-0.76,OR=0.47,P0.01,95%CI:0.32~0.70),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Logistic回归模型R2=0.5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水平越高,可能存在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特点,并与汉族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人格因素与
藏族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关联。方法 选择藏、汉族首发抑郁症患者各60 例为调查对象,分别采用
Link 病耻感量表、大五人格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在Link 病耻感量表中,藏族患者的退缩因子分
高于汉族患者[(2.45±0.25)分,(2.33±0.24)分;t=-2.082,P< 0.05];在大五人格量表中,藏族患者神经
质因子分低于汉族患者[(3.16±0.51)分,(3.79±0.64)分;t=2.153,P< 0.05],外倾性因子分高于汉族患
者[(2.78±0.63)分,(2.22±0.68)分;t=2.747,P< 0.05]。在藏族患者中,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因子分与歧
视-感知量表、情感体验量表的得分呈负相关(r=-0.337、-0.311,P< 0.01),而严谨性因子分与两者呈正
相关(r=0.404、0.375,P<0.01),同时神经质因子分与歧视-感知量表的得分呈正相关(r=0.305,P<0.01)。
结论 藏族首发抑郁症患者有异于汉族患者的病耻感特点,并受人格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躁狂患者病耻感水平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为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连续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康复期双相障碍躁狂患者114例。于出院时采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PMI)测量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在出院1个月、3个月时,采用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数据。结果出院时,患者SSPMI总评分(27.61±3.39)分。患者出院1个月后,服药不依从15例(13.16%);出院3个月后,服药不依从20例(17.54%)。SSPMI总评分和与出院1个月、3个月服药依从性评分均呈正相关(r=0.368、0.448,P均0.01)。结论随着出院时间延长,康复期双相障碍躁狂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下降,患者的病耻感水平越高,服药依从性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住院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积极感受与应对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209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209例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主要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积极应对与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生活展望呈负相关。结论医护人员应对住院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的积极感受进行个体化干预,以提高个人积极感受,增强其应对方式能力,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情况,分析比较城镇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特点.方法 对本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133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人口学特征、精神病简明评定量表(BPRS)、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度( CGI-SI)和病耻感量表进行测量和评估,分析68例城镇患者与65例农村患者的各量表的评定结果.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被歧视、自我感觉的病耻感及对疾病的掩饰性,但城镇患者对病耻感的掩饰性因子和积极效应因子高于农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对减轻病耻感非常重要,对城镇患者个体化的心理干预、促进其及早回归社会,而对于农村的患者,应重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宣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联合有氧运动对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负担水平及病耻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科2018年8月~2020年12月期间103例行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给予实施常规干预及有氧运动,观察组52例在此基础上联合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心理负担水平、病耻感、运动耐力、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评分中身体维度、情感维度、经济维度、总分,以及内在病耻感、外在病耻感、病耻感总分、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明显降低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负担、病耻感以及心血管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诊疗的90例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8条目(SSCI-8)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患者病耻感及社会支持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 90例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中有病耻感64例(71%),无病耻感26例(29%);有病耻感组SSRS评分低于无病耻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SRS评分与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病耻感相关(OR=3.319,P<0.05)。结论 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社会支持情况可对患者病耻感产生影响,社会支持情况越差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患者越容易产生病耻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的病耻感与负性情绪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脑卒中病人病耻感测评量表(SSS)评价患者病耻感水平,并设为低、中、高水平组,比较不同病耻感水平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得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干预主要照顾者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3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干预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知信行模式对主要照顾者进行干预。于入、出院时,采用照顾者问卷评价主要照顾者的知信行掌握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比较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MBI评分和主要照顾者的知识、信念和行为得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BI评分和主要照顾者的知识、行为得分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BI评分和主要照顾者知识、信念、行为得分显著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知信行模式能可提高照顾者的护理能力,从而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共同居住家属的病耻感与主观幸福感现状,分析其相关性,并探索同一家庭中患者及其家属主观幸福感受病耻感影响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11月在成都市某三甲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精神障碍患者(n=154)及其家属(n=154)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编精神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简明版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10)及幸福感指数量表(IWB)进行评定。结果 共有118名(76.62%)精神障碍患者和151名(98.05%)家属存在病耻感。家属ISMI-10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患者(P均<0.01),IWB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低于患者(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及家属ISMI-10总评分与IWB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600、-0.202,P<0.05或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精神障碍患者人口学及疾病相关变量后,回归模型拟合较好(校正R2=0.457),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26.746,P<0.01)。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回归模型拟合较差(校正R2=0.035),在控制家属人口学变量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3.769,P<0.01)。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低于其家属,而主观幸福感高于家属。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