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接受IVF-ET治疗的200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IVF-ET临床妊娠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VF-ET临床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判断子宫内膜容受性对I... 相似文献
2.
体外受精(IVF)。胚胎移植(ET)中,影响女性能否成功妊娠的两个重要环节是胚胎的质量和子宫内膜的容受性。随着控制性超促排卵、IVF和胚胎培养等方面的改进,胚胎数量、质量已逐渐得到优化,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尚未得到平行发展,致使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为决定IVF-ET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即允许胚胎黏附其上直至植入完成的特定阶段,其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人类能接受胚胎种植的内膜环境只存在于某一特定时期,即种植窗,一般是排卵后5-7d。IVF-ET着床失败的病例中由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原因导致的约占2/3m。因此明确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特征性改变及相关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子宫内膜内毒素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关系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有不少学者开始着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该文针对迄今为止仍不明确的如子宫内膜内毒素是否降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率、及其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可能机制、目前仍存在的和今后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种植的重要因素,评价指标有很多,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各种超声参数、激素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和基因标记.超声可以简便有效地预测内膜容受性,但是争议比较大:激素及分子生物学指标从分子生物学方面阐明影响内膜容受性的重要凶素,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基因标记则使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综述以上各种指标预测内膜容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维超声是一种新兴的显像模式,正在被引用到临床诊断实践中.由于三维超声直观、简捷、可重复性强的优势,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三维超声在预测体外受精结果中的作用是存在争议的,其原因或许为研究的设计不同,尤其是超声评价的时间不同所造成的.该文就三维超声技术及三维超声在辅助生殖技术中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预测妊娠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容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兰兰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9,28(1):24-26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胚胎种植的重要因素,评价指标有很多,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各种超声参数、激素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和基因标记。超声可以简便有效地预测内膜容受性,但是争议比较大;激素及分子生物学指标从分子生物学方面阐明影响内膜容受性的重要因素,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基因标记则使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更广阔的领域,综述以上各种指标预测内膜容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胚胎着床是复杂且精密化的过程,主要由胚胎、子宫内膜及两者的交互对话共同调控.随着胚胎实验室技术的发展,胚胎质量的提高及胚胎选择体系的完善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价体系及标准还未阐明.近年来,随着个体化胚胎移植(personalized embryo transfer,pET)概念的提出,子宫内膜容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伴不孕患者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44周期EMs不孕因素IVF-ET病历资料,同期102周期输卵管因素IVF-ET病例作对照。结果:两组年龄、不孕年限、BMI、Gn天数、Gn总量、内膜厚度、获卵数、2PN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数、平均移植胚胎数、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卵巢功能低下占比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Ms组平均获卵数(9.77±6.20)个,可移植胚胎数(4.65±2.89)个,临床妊娠率50%(10/20),卵巢功能低下占比22.73%(10/44)。结论:EMs伴不孕患者采用IVF-ET助孕可获得与输卵管因素IVF-ET助孕相似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当前辅助生殖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胚胎反复植入失败仍是有待解决的难题,提高植入率的关键在于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的同步以及对胚胎具有最大容受性。由于种植窗时间存在个体性差异,故精准地判断胚胎植入的最佳时机是目前辅助生殖领域的难点及热点。以往的研究多通过经阴道超声、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子宫内膜活检等方法来判断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10.
阴道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下子宫内膜形态、厚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期获得能够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超声预测指标。方法:阴道超声监测本中心520个供精人工授精助孕治疗周期妇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及种植窗日(排卵后7d)子宫内膜形态分型和厚度。根据hCG日内膜厚度分为7组,种植窗日内膜厚度分为6组,分析和比较内膜类型及厚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A型组临床妊娠率(28.95%)高于C型组(9.09%,P<0.05),B型组与C型组hCG日与种植窗日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A型组(P均<0.05);妊娠组与未妊娠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无差异(P>0.05),妊娠组种植窗日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未妊娠组(P<0.05)。hCG日子宫内膜厚度10~<12mm组妊娠率最高,<7mm及≥15mm组无妊娠发生;种植窗日子宫内膜厚度9~<13mm组妊娠率最高,<8mm及≥17mm组无妊娠发生。结论:阴道超声监测子宫内膜类型与厚度对评估内膜容受性、预测临床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辅助生殖治疗提供可靠的内膜容受性调整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3例进行IVF-ET治疗失败后的不孕妇女进行宫腔镜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宫腔病变;其中198例进行了内膜活检,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23例患者中,宫腔镜检查结果异常67例(30.05%),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3例、子宫内膜炎11例、宫腔粘连10例、子宫内膜肥厚8例、子宫内膜肥厚伴息肉7例、子宫内膜薄5例、不完全子宫纵隔3例、大型宫腔(未排壁间肌瘤及子宫腺肌症)3例、黏膜下肌瘤2例、宫腔粘连伴内膜息肉1例、不完全子宫纵隔伴子宫内膜息肉1例、大型宫腔伴子宫内膜肥厚1例、大型宫腔伴黏膜下肌瘤1例、大型宫腔及子宫内膜薄伴子宫内膜炎1例。198例子宫内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正常子宫内膜174例(87.9%),其中增生期114例,分泌期60例;异常子宫内膜24例(12.1%)。结论:宫腔镜检查应作为不孕症患者IVF-ET助孕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表达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简称IVF)子宫内膜容受性。方法:接受IVF治疗患者,前一月经周期HCG日,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采用RT-PCR技术检测glycodelin mRNA、galectin-3mRNA表达,评价其与妊娠的关系。结果:185例IVF患者,90例妊娠,95例未妊娠,比较妊娠组HCG日内膜厚度和三线型比例与IVF未妊娠组无统计学差异,妊娠组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妊娠组。结论:子宫内膜着床窗口期glycodelin、galectin-3的表达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不能完全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母细胞质内单精于注射(IVF/ICSl-ET)中卵巢低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结局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8月采用激动剂短方案控制性超排卵(COH)的患者,同时满足①经阴道超声下取卵,获卵数<3个,②HCG日E2<500 Pg/ml为卵巢低反应标准,取同期采用激动剂短方案COH患者获卵4~20个为正常反应组,即对照组(203例),分析两组的年龄、窦卵泡数、基础FSH(bFSH)、基础LH(bLH)、基础E2(bE2)、周期取消率、Gn用量、平均用药天数、受精率及临床妊娠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比较,低反应组年龄、bFSH、周期取消率、卵巢手术史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Gn用量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窦卵泡数、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受精率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孕年限、bE2、bLH、平均用药天数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bFSH、窦卵泡数、有卵巢手术史可预测卵巢低反应的发生,卵巢低反应患者Gn刚量大,临床妊娠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来曲唑在高龄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8月接受IVF/ICSI-ET治疗的82例高龄不孕患者(年龄38~45岁),按促排方案分为来曲唑组(超短方案,n=37)与对照组(短方案,n=45)。比较组间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剂量、Gn用药时间、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Em)厚度及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值、雌二醇(E2)值、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率、种植率和妊娠率。结果:来曲唑(LE)组与对照组Gn使用剂量、Gn用药时间、HCG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组HCG日血清激素LH值、E2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种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用于高龄不孕妇女超促排卵行IVF/ICSI-ET助孕,可以克服超生理剂量雌激素对内膜的毒性作用,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较小,胚胎种植率明显提高,有助于提高IVF/ICSI-ET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中不受精或受精低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行IVF-ET治疗的受精不良,男方精液正常及为继发不孕患者53周期,选择受精良好,男方精液正常及为继发不孕患者42周期为对照,对受精功能低下的可能相关女性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女方年龄、B超卵泡数、实际取卵数和减数分裂期Ⅱ(MⅡ)卵子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实际取卵数与受精低下正相关,而B超卵泡数和MⅡ卵子数与受精低下负相关。结论:实际取卵数是女方受精低下的正相关因素,而MⅡ卵子数和B超卵泡数是受精低下的负相关因素,提示增加MⅡ卵子数和适当的取卵数有助于改善不受精或受精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不同剂量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垂体降调节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效曲普瑞林1.0 mg和1.2 mg两种剂量降调节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剂量长效曲普瑞林降调节后,血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Gn总用量、穿刺卵泡数、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长效曲普瑞林1.0 mg和1.2 mg均可获得满意的垂体降调节效果和IVF结局,建议在达到同样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GnRH-a的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超促排卵周期中卵泡晚期增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用量,同时补充重组人黄体生成素(r-hLH),对主要实验室指标和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行IVF-ET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技术助孕治疗的患者212例,采用标准长方案垂体降调节,根据超促排卵的卵泡晚期血清黄体生成素(LH)水平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血清LH水平持续较低补充r-hLH者72例设为实验组(r-hLH组),血清LH水平持续正常未补充r-hLH者140例设为对照组(非r-hL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内分泌状态、促性腺激素(Gn)使用时间及使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各项内分泌激素值、获卵数、两组不同助孕方式的双原核(2PN)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移植周期的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LH、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基础雌二醇(E2)水平、超促排卵天数、Gn总量、IVF/ICSI助孕的2PN受精率、移植周期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hLH组超促排卵FSH总量低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LH组HMG总量高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注射日r-hLH组血清LH水平低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LH组的优质胚胎率高于非r-hL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动剂标准长方案超促排卵周期卵泡晚期血清LH水平持续较低者增加HMG的用量,适量补充r-hLH可提升卵子成熟度,显著提高优质胚胎率,一定程度改善IVF/ICSI的助孕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轻创术对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该院生殖中心行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B超显示子宫内膜回声异常或内膜厚度>5 mm的患者共69例,其中28例行子宫内膜轻创术者为研究组,41例未行轻创术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水平、Gn启动剂量、Gn使用天数、Gn总量、HCG日血E2水平、获卵数、受精数、可移植胚胎数和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0.00%、28.13%和46.43%,虽然高于对照组的41.46%、23.47%和31.7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轻创术并不能改善拮抗剂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促排卵患者注射hCG日血清P/E2比值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6年6月339个IVF-ET周期的资料,将P/E2比值分为3组,组1:P/E2<0.5,组2:0.5≤P/E2≤1.0,组3:P/E2>1.0,对3组的实验室结果和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注射hCG日P/E2<0.5时,受精率最低(P(0.01),重度卵巢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最高(P(0.01)。0.5≤P/E2≤1.0时,妊娠率最高。P/E2>1.0时,受精率最高,而妊娠率最低(P(0.01)。结论:P/E2比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患者,只有合适的P/E2值既可提高妊娠率,又可防止发生OHSS,在促排卵周期监测该比值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最合适的获卵数目。方法:对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遗传科2009年8月~2010年12月实施的237个IVF-ET新鲜周期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根据不同获卵数分为4组:A组≤3、B组4~9、C组10~15及D组>16个卵子,分析各组的周期数、年龄、基础FSH、平均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用量及天数、HCG注射日的E2值、优胚率和取卵周期临床妊娠率。结果:①获卵数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②FSH值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Gn启动剂量随获卵数增加呈下降趋势,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差异显著(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Gn用药天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各组Gn总剂量随获卵数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注射HCG日的血清E2值随获卵数增加而明显上升,与获卵数呈正相关,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⑦C组的优胚率及妊娠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⑧D组周期取消数最高,且均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结论:IVF-ET周期中获卵数在10~15个之间既可以降低OHSS发生,又可获得较理想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