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道在冈比亚利用从坦桑尼亚恶性疟原虫株中得到的并在pBR322中克隆的21个碱基对重复排列的1.7Kb片段,用~(32)P进行放射性标记的DNA探针,对3组疟区10岁以下儿童检测恶性疟的研究结果。将采集的血标本放入加有肝素的试管内,离心弃上清,取50μl压积红细胞与100μl含1% SDS和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抑制裂殖体形成的浓度为422nmol/L及423nmol/L。测定成功率与氯喹板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的例数则依次减少。提示本文研制的苯芴醇测定板药性稳定,重复性好,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该药敏感性体外测定。  相似文献   

3.
恶性疟原虫对苯芴醇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 ̄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  相似文献   

4.
随着抗疟药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疟疾流行区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产生了抗药性。监测恶性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敏感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近年来恶性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Eastham和Rieckmann等人设计的供现场体外测试用的手提式孵箱,已为WHO所采纳(简称WHO孵箱)。但这种孵箱在接通充满电的蓄电池后,只能使用24—30小时。当测试需要延长孵育时间,特别是测定乙胺嘧啶敏感性需要孵育48小时时,这种孵箱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报道了测定疟原虫对药物敏感性的微量技术。试验用的恶性疟原虫为对氯喹敏感的乌干达帕洛阿尔托株(FUP)和抗氯喹的越南奥克克诺尔株(FVO)。感染夜猴后采集血样约50微升,用下述微量技术测定不同浓度的氯喹对正常的成熟滋养体发育到裂殖体的抑制程度,以判断疟原虫对氯喹的  相似文献   

7.
1986年6月,作者对扎伊尔金沙萨玛玛耶姆医院收治的33例确诊为恶性疟的儿童成功地进行了氯喹、奎宁和乙胺嘧啶的48小时体外敏感性测定。测试对象年龄1~12岁(平均5岁),初始原虫率在0.3~39%,3例为脑型疟,9例原虫率高于10%。到医院就诊前两周有21名患儿服过已知的抗疟药:其中服过氯喹者18例,服过奎宁者1例,服过氯喹加奎宁者2例。所有病例都在静脉采血后6小时内测试。感染的血样本用含RPMI 1640,30mM HE PES缓冲液及10%AB型无免疫力的人血清  相似文献   

8.
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七种抗疟药的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2年应用体外微量法在中老边境测得我国境内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还原青蒿素及咯萘啶抗性率,分别为97.0%、96.4%、12.1%、16.0%、6.2%、12.5%、34.5%;半数抑制量(ID50)依次为119.0、320、7.2、295.0、74.4、5.4及31.9nmol/L。老挝境内恶性疟原虫分离株对氯喹、哌喹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10、8/10及1/5;ID50依次为114.0、166.9及16.4nmol/L;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均敏感,ID50分别为5.0、91.6、56.7及4.4nmol/L。结果提示境内外恶性疟原虫株对氯喹的抗性程度相似,但对哌喹的抗性程度境外明显低于境内。对青蒿琥酯、蒿甲醚、蒿乙醚及还原青蒿素的敏感性境外明显高于境内。  相似文献   

9.
1988年7~10月在滇南的勐腊县,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在自制涂药板中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氯喹与4年前和8年前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咯萘啶的测定结果与对氯喹敏感株Fccl/HN的测定结果相似;少数病例的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低于Fccl/HN。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上述三种药物无交叉抗性。咯萘啶、青蒿琥酯涂药板各药井中裂殖体形成数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说明本文方法涂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
作者等1997年8-10月,参照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了蒿甲醚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及咯萘啶、氯喹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6.19%(32/42)、72.50%(29/40)和73.81%(31/42);ID50依次为180、72及128nmol/L;ID95为1600、416及640nmol/L。蒿甲醚板与氯喹板相比,测定成功率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例数依次减少。提示本文制作的蒿甲醚测定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监测。咯萘啶与以往测定结果相比,敏感性又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半微量测试法研究了15株恶性疟原虫在无药物作用下经2至15个月连续培养期间对氯喹、奎宁和甲氟喹的敏感性。恶性疟原虫患者的血液系用含有ACD抗凝剂的10ml真空瓶采集,在4℃下保存并在72小时内使用。其中6号和14号病人曾每天服用硫酸氯喹100mg,其它13个株的病人抽血前数周未服抗疟药。每个患者的红细胞(RBC)用RPMI培养液洗涤后一部分用作药物敏感试验和贮藏在-196℃,另一部分则与等量的正常红细胞(RBC_5)混合后进行培养。体外培养系按Trager和Jensen法  相似文献   

12.
影响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某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红细胞浓度、起始原虫感染率以及培养时间等因素,对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原虫减少50%(或95%)所需氯喹的浓度(SC_(50)或SC_(95)),与所观察的红细胞浓度(1.25~10%)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4和0.92),与起始原虫感染率(0.5~4%)也呈正相关(γ值分别为0.95和0.99)。培养时间以48小时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1980年Nguyen-Dinh等人报道了一种新的体外测定氯喹敏感性的48小时法,这种新方法测定的疟原虫可以不同步,仍采用体外培养的方法,使疟原虫在培养液及各不同药浓度中孵育48小时,以原虫数的变化来判断药物效应。本文作者在肯尼亚两个地区对这种48小时法作了详尽的现场估价。同时用标准体内法及体外大量法、微量法和48小时法平行测定14例恶性疟病例。结果表明:所有14例,体内7天法测定均对氯喹敏感,其中6例随访28天无复燃;体外大量法测定,9例成  相似文献   

14.
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药物的敏感性,操作简便,需血量少。为了测定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对当前广泛应用于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磺胺-乙胺嘧啶合剂(Fan-sidar)的敏感性,作者用这种方法测定了一株泰国的抗氯喹虫株对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对恶性疟原虫进行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原虫材料,但由于目前的体外培养耗费大,加之人血清的来源受限制,这一问题始终得不到完满的解决。曾有人试图用各种动物血清和处理过的血浆代替人血清。虽小牛血清、兔血清和处理过的血浆是较理想的代替物,但成本仍高,我们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将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48小时试验法,成功地用于测定对乙胺嘧啶的敏感性。作者于1980年1~3月间,从进入美国的疟疾病人以及在洪都拉斯的现场研究中分离得4株恶性疟原虫,并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用烛缸法建立了培养。从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苏丹森纳尔地区恶性疟原虫株在体内、外对氯喹的敏感性程度,获得该株恶性疟原虫在体外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的基本资料,并评价体外微量法在现场的应用价值,1978年11月,作者对该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药物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WHO推荐的体内法(7天试验)测定,表明这株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至多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体外微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氨酚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的抗性率,我国境内的分别是95.7%(22/23)、88.9%(8/9)、16.5%(4/24)、22.2%(2/9)、11.1%(1/9)、20.8%(5/24);半数抑制量(ID50)分别为176、72、6、13、118、16nmol/L;ID95依次为830、512、34、80、650、88umol/L。缅甸境内的分别为100%(29/29)、83.3%(5/6)、13.8%(4/29)、16.7%(1/6)、16.7%(1/6)、21.4%(6/28);ID50分别为240、52、6、14、120、18nmol/L;ID95为1408、384、34、80、650、96nmol/L。境内、外恶性疟原虫对奎宁均敏感,ID50分别为608、470nmol/L,ID95为2560,1690nmol/L。证实该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高度抗性.且缅甸高于我国;对氨酚喹亦普遍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咯萘啶有少数疟原虫产生低度抗性。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醇和咯萘啶无交叉抗性。抗青蒿琥酯恶性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验证微量荧光法(MFA)用于恶性疟原虫体外药物敏感性和抗疟药物筛选的适用性。方法 运用MFA测定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等4种常用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FCC1/HN株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并对该方法所测得的量效曲线(dose-response curves)及50%有效抑制浓度(IC50)与光学显微镜镜检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FA所测定的氯喹、青蒿素、蒿甲醚和咯萘啶的IC50分别为18.79、6.32、3.67和2.00 nmol/L,光学显微镜镜检法的结果分别为19.65、5.82、4.38和2.83nmol/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MFA体外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敏感、快速,可用于体外抗疟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抗疟药物筛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云南省玉溪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结果:测定21例恶性疟患者对氯喹、哌喹、咯萘啶和青蒿琥酯的抗性率分别为85.7%、66.7%、38.1%和5.0%。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哌喹普遍产生了抗性,且抗性呈上升趋势,部分病例对咯萘啶敏感性下降,多数病例对青蒿琥酯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