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期第61页讨论与分析本例以粘液脓血便、腹痛、发热为主要表现。早期为粘液脓血便伴痉挛性腹痛,强的松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是有效的。但以后病情反复,内镜下见多发的深大溃疡。病变范围从横结肠扩展到回肠末段,后期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和肠穿孔。探查术中见回盲部粘连成团,盲肠及回肠末段明显增厚并有大量脓苔覆盖,回肠末段两处小穿孔,直径约0.5 cm,腹、盆腔内有约200 ml脓液,回肠末段20 cm每隔6~8 cm有灶性肠壁增厚、扩张,余回肠也有类似病变,明显较轻,上段小肠基本正…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22岁,学生.因反复发热、腹泻 1年,于 2001年 4月 30日入院.患者于 2000年 4月 17日无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多于午后体温升高,最高 38. 3℃.大便呈黄色稀糊状,6~ 7次 /日,每次 200~ 300 ml. 外院查大便常规示 " 大量脓液 ",予氧氟沙星、甲硝唑静脉点滴无效.1月后渐出现腹痛、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缓解.2000年 6月 5日我院结肠镜示 : 横结肠以下粘膜充血水肿,散在出血点及片状糜烂,脾曲以下粘膜弥漫充血,呈颗粒状、片状糜烂,浅溃疡,表面有脓性分泌物,见图 1. 病理 : ( 乙状结肠 ) 组织炎性渗出及结肠粘膜急、慢性炎症,未见隐窝脓肿.诊断 " 溃疡性结肠炎 ( 中度、左半结肠型、初发型 ) ".6月 6日起予柳氮磺胺吡啶 4 g/d, 6月 16日加用泼尼松 30 mg/d, 大便次数逐渐减少为 1次 /日,便常规转正常.6月 25日起泼尼松逐渐减量,大便 1~ 2次 /日,多次复查便常规均正常.2001年 1月 9日泼尼松减量至 7.5 mg/d维持.2001年 2月 22日受凉后再次出现畏寒、发热、腹泻,粘液便 3~ 4次 /日.当地医院查便潜血 ( + ),未予特殊治疗.2001年 3月 30日解暗红色血便,总量约 800 ml, 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在我院急诊予补液、止血治疗后,肉眼血便消失,仍有粘液便、腹痛和不规则发热.2001年 4月 27日结肠镜示 : 左半结肠散在多个溃疡,直径 l~ 2 cm, 深浅不等,表覆少许白苔,周围粘膜稍增生,病变以乙状结肠为重 ; 直肠少数溃疡,见图 2. 提示淋巴瘤可能性大.病理 : 结肠粘膜显急、慢性炎症,部分腺体增生及淋巴组织增生.为明确诊治收入我院.入院前 3个月内体重下降 9 kg.  相似文献   

3.
回盲部包括回肠末段、盲肠及阑尾、升结肠始段等部份,均属回结肠动脉供血区。该部淋巴组织丰富,粪便保持稀糊状,因此回盲部疾病有其特征性。回肠末段与盲肠、升结肠始段虽然结构与功能不同,且有回盲瓣相隔,却常罹患相同疾病,也可同时受累。由于盲肠、升结肠肠腔宽阔,稀糊粪便对病灶刺激微弱,故病的初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易为病者所忽视。另外,回盲部病变如未侵及浆膜,其腹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6岁。7年前因粘连性肠梗阻、肠坏死在某院行回肠部分切除,回肠结肠吻合术。现因慢性腹痛、间歇性便闭3年,腹痛、腹胀、呕吐、无大便36小时,经治无效而来院,门诊以粘连性肠梗阻、肠绞窄而收住院。入院后,经胃肠减压、输液及对症治疗6小时症状不缓解而行急症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前次手术在盲肠上约5cm处行回肠与升结肠端侧吻合,吻合口通畅。在吻合处与空肠下段有一粘连束带致小肠系膜逆时针方向扭转480°,小肠血运差,肠胀气,复位后肠管血运改善。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4 0岁 ,因反复脓血便 4年 ,再发 9d伴腹痛 2 0h入院。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脓血便 ,并逐渐加重。在本院经血、粪常规 ,粪培养及结肠镜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左半结肠为主 )。住院期间给予柳氮磺氨吡啶(SASP)口服每日 3.0 g ,氢化可的松、普鲁卡因灌肠治疗 ,好转后改为SASP口服每日 2 .0~ 3.0 g维持治疗。入院 9d前服金银花汤剂 1次 ,出现水样便每日十余次 ,后转为血便每日 2~ 3次 ,并出现腹痛且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体检 :体温36 .7℃ ,血压 10 0 / 70mmHg(1mmHg =0 .133kPa) ,脉搏75次 /min ,痛苦貌 ,腹平 ,左下…  相似文献   

6.
病变部位 病变特征 对应图片号 升结肠 回盲瓣 回末近回盲瓣处 降结肠 脾曲部 降结肠 回盲瓣及盲肠 回肠末段 回肠末段 乙状结肠 升结肠 横结肠 多发的呈环形分布的溃疡,位于皱装脊上,溃疡边缘略隆起 环周性溃疡侵犯回盲瓣全周,回盲瓣呈鱼口状 巨大的融合溃疡,呈环周性损害,累及肠管全周 多发的不规则溃疡,溃疡较深,边缘赫膜无名沟增宽,勃膜纹理粗糙 位于皱璧脊上的小溃疡,边缘略隆起,溃疡周边为完全正常私膜 多发不规则溃疡,位于皱囊脊上,呈环形分布 广泛的融合性溃疡侵犯回盲瓣及盲肠全周,回盲瓣僵硬,回盲瓣口边缘及盲肠阑尾内口部可见增…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7岁。因反复腹痛,发热2年余,于2005—09—12入院。2年前无诱因阵发性腹痛,右侧腹、右下腹明显,不伴腹泻、呕吐。半个月后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在当地医院诊治未明确诊断,抗炎治疗无效。到我院肠镜检查示:回盲部及升结肠近端散在不规则溃疡面。病理诊断为(升结肠)溃疡。回当地医院仍给抗炎、中药及灌肠治疗,体温过高时静滴过地塞米松,治疗期间基本无腹痛、发热。5个月前腹痛、发热加重,体温最高41℃,伴畏寒,无寒战,抗炎及不正规激素治疗体温不能控制,再次转诊我院。病史中无呕血、黑便,无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体重下降4kg。既往史:16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0d因肠扭转再次手术切除约8cm末段回肠。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7岁,农民.因反复腹痛、排黏液血便5年余,加重16 d入院.5年多前患者出现左下腹痛,伴大便次数增多,6~8次/d,间断排黏液脓血便,曾先后到多家医院及我院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予柳氮磺吡啶(SASP)、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等药物治疗,症状好转,但病情反复发作.人院前半年因再次排黏液血便,予硫唑嘌呤(Aza)及甲泼尼龙治疗,症状好转后甲泼尼龙逐步减量至停用,Aza 50 mg 2次/d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Crohn's 病(CD)累及口或卵巢者极为少见,而同一患者口和卵巢同时受累尚未有过报告。作者报告1例 Crohn's 病回结肠炎,经活检证实其病变累及口和卵巢。26岁黑人女患者,因间歇性腹绞痛约1年,于1971年首次就诊,诊断卵巢囊肿收住院。行剖腹探查时,发现回肠末段及盲肠 Crohn's 病,伴多处粘连,炎症并波及腹膜、肠和右侧子宫附件。行阑尾切除及右卵巢活检。镜检见卵巢被颗粒层细胞分隔为数个小囊,浆膜表面下方散布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特殊染色未找到抗酸杆菌和真菌。出院前 X 线检查发现回肠末段6英寸处 Crohn's 病,其近端明显狭窄,近端小肠扩张。1973年5月发生小肠梗阻,每天服柳氮磺胺吡啶2g,强的松15mg,情况尚好。同年9月因小肠梗阻再次住院。X 线检查见远端回肠多处狭窄,  相似文献   

10.
李伟  綦淑杰 《山东医药》2004,44(23):66-66
近年来,我们应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思密达口服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2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40例UC患者,男112例,女128例,年龄15~60岁。均符合下列标准: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结肠镜俭查可见病变从直肠  相似文献   

11.
病例:患者男,43岁时因腹痛。血便。水样泻,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给予强的松40mg/d和SASP8g/d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此后因病情反复,长期服用SASP 6g/d,病情尚稳定。7年后因血便加重而入院治疗,给予强的松40 mg/d得以控制。以后强的松逐步减为维持量25 mg/d和SASP 2g/d。期间患者除轻度贫血外(血红蛋白80~90g/L),无其他血象异常。3个月后患者出现心慌。脸色苍白。乏力,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7 g/L,血小板36 x 109/L,白细胞4.2 x 109/L;行骨髓穿刺,涂片示:增生正常,未见巨核细胞,内铁。外铁均阴性;活检示:造血组织95%,巨核细…  相似文献   

12.
例1 患者女,24岁,克罗恩病(CD),腹痛、腹泻黏液血便.5-氨基水杨酸(5-ASA)、泼尼松、氢化可的松+柳氮磺胺吡啶(SASP)+锡类散灌肠无效.使用泼尼松+硫唑嘌呤后病情略好转,1个月后改单用5-ASA,CD复发.肠镜示:横结肠、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充血、糜烂,盲肠、升结肠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大量假息肉、肠腔狭窄.停用5-ASA,予泼尼松+硫唑嘌呤+中药(三联疗法),治疗半年患者要求改用5-ASA后,肠镜示盲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呈卵石样改变,见纵行溃疡、片状糜烂及假息肉.红细胞沉降率71mm/1h,C反应蛋白(CRP)59mg/L,血小板395×109/L,予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3岁,因"脐周阵发性痛约2个月"入院.既往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史.查体:腹软,右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异常包块.肠镜检查示回肠末端溃疡,结肠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右下腹部实质性肿块合并肠套叠.全腹部CT示右下腹肠套叠,右侧附件区囊性病灶,盆腔少量积液(图1).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均正常.胶囊内镜示进入回肠末段肠腔内见一灰红色肿块(图2),胶囊内镜在此潴留至电池耗尽.考虑小肠间质瘤,于5d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78 ~ 80 cm小肠肿瘤,约4 cm×5 cm,腔内生长,质地偏韧,余空回肠未见病灶,全结肠、肝脏、肠系膜未见明显异常,无血性腹水.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6岁,因突发大量血便入院.1周前患者曾因上腹痛在本院行胃镜检查,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A1期),遂每日服用"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后6h又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150 ml,即行急诊结肠镜检查.镜下见从直肠到回盲段肠腔内均有大量暗红色血水便,间杂少量暗红色凝血块,经结肠镜活检管道以生理盐水反复冲吸清洁肠腔,从直肠至盲肠黏膜光滑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点,亦未见溃疡、糜烂,于回盲瓣开口部见黄绿色团状粪块嵌顿,中有2枚鱼刺状尖锐物突出于盲肠(图1),以活检钳取出,证实为鱼刺,分别长2.5 cm、2.0 cm.冲洗回盲瓣黏膜至清洁,见局部黏膜水肿,表面少许点状红斑样糜烂,反复观察约5 min,未见活动性出血点,继续插镜入回肠末段约20 cm,见回肠末段肠腔清洁,黏膜光滑,无活动性出血,亦未见陈旧血迹,有少许黄色粪水存留,退镜再次观察各段肠腔黏膜,未见活动性出血点.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是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本病以儿童及青壮年为多见.在环境卫生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造成流行.现将其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介绍.1 诊断1.1 临床诊断1.1.1 急性菌痢可分为典型、非典型、中毒型3种.典型:病多急起,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腹痛、腹泻、大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初为糊状或稀水样便,逐渐转为粘液脓血便.量不多,里急后重明显.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非典型:急性发作的腹泻,大便每天在3次以上或腹泻连续2d以上,无粘液脓血便,但具有下述前3项中之一项和后2项之一者,应诊断为非典型菌痢.①病前1 wk 内确有明显的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0岁。因“脓血便2年,加重1个月余”,2011年9月22日收入我院消化科。患者2010年底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隐痛,大便次数增加,3~4次/d,为黄软便,便中带脓血。无发热、盗汗、皮疹、关节痛、视力改变、乏力等不适。外院查粪便常规:3~5个红细胞/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满视野,粪便隐血(+)。粪便细菌培养、抗酸染色及寄生虫均(-)。血红蛋白浓度(Hb)132 g/L,红细胞沉降率(ESR)20 mm/1 h。结肠镜:阑尾开口周围盲肠黏膜充血、糜烂,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黏膜光滑,直肠黏膜弥漫性血管纹理消失、充血、糜烂。病理:阑尾周围黏膜急、慢性炎,偶见隐窝脓肿;直肠黏膜急、慢性炎,可见隐窝脓肿,少数上皮细胞轻度异型增生。外院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予柳氮磺吡啶(SASP)4 g/d口服及1 g/d灌肠治疗10 d,便次减少为1~2次/d,出血量明显减少。2011年8月自行停药,劳累后脓血便增加至6~7次/d。2011年9月起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0℃,便次逐渐增加至20余次/d,腹痛明显。9月22日收入我院消化科。查Hb 76 g/L,ESR 68 mm/1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95 mg/L。行结肠镜检查,进镜至乙状结肠,见乙状结肠、直肠弥漫充血、水肿,大片溃疡形成,部分区域黏膜脱失,可见多量炎性息肉,部分区域呈铺路石样外观,部分黏膜有自发渗血。病理:(乙状结肠)坏死物、肉芽组织,黏膜重度急性及慢性炎。小肠CT未见明显异常。静脉应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0 mg/d及补液支持治疗3 d,病情改善不明显。检查回报:粪便难辨梭菌毒素及培养(-),外周血巨细胞病毒(CMV)PP65抗原和DNA均阳性。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后便次降至5次/d,出血量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7.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总被引:534,自引:24,他引:534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 ,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 ,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后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 ,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先后…  相似文献   

18.
史××,男,61岁,教师,病案号160915。1994年7月16日入院。患者1993年3月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以急性胃肠炎收住消化科。后出现明显的肠梗阻症状和体征,转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中发现回肠末端距回盲部30cm处肠管僵硬狭窄,切除肠管约35cm,术后病理诊断为克隆氏病。出院后反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且右下腹包块逐渐增大,有明显压痛。内科先后给予强的松每日60mg,柳氮磺胺吡啶每日4g,雷公藤等治疗(患者对雷公藤过敏)。包块增至10×15cm,压痛明显,固定不动,边界不清。钡灌肠钡剂在近回盲部处受阻,回盲部未显示。全消化道钡餐透视示回肠末段狭窄,近端回肠扩张。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36岁。因腹痛、左下腹索条状肿块、粘液血便伴纳差4个月入院。居住血吸虫病重疫区,捕鱼为业。10年前接受血吸虫病治疗1次。体检:慢性消瘦病容,肝剑突下5cm,肋下2cm,左下腹可触及5×2cm索条状肿块,表面不平,质偏硬,可动,有压痛。乙状结肠镜检见肠腔变窄,有多个突出肿块,约1.5×1cm,蒂宽。手术发现从升结肠至直肠肠壁僵直、增厚。取两处淋巴结病理检  相似文献   

20.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   总被引:189,自引:7,他引:18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rohn病 ,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症 ,重者发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 ,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后者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 ,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