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left-to-right shu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L-RCHD)影响心脏手术术后肺高压危象的重要因素。方法对229例心脏手术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可能导致术后肺高压危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肺高压危象26例次,死亡6例,死亡率为23.08%。术前呼吸道感染、术前吸氧、术前卡托普利、手术时间、通气频率、再次插管和术后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治疗对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出现肺高压危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和再次插管为危险因素;术前吸氧、术前卡托普利、通气频率和术后NO治疗为保护因素。结论术前呼吸道感染、手术时间和再次插管为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肺高压危象的危险因素;术前吸氧、术前卡托普利、通气频率和术后NO治疗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手术合并肺静脉高压(pulmonary venous hypertension,PVH)近期疗效果重要因素。方法对153例住院治疗的心脏手术同时合并肺静脉高压的患者的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中,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3.27%。术前心功能分级和手术时间对肺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是影响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功能分级和手术时间是肺静脉高压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非紫绀型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治疗上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病人因术后肺动脉高太危象死亡1例(4%)24例围手术期经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增加心肌氧储备,术中加强对心功能及肺组织的保护,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压力,严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病例并探究病因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30例,年龄15~83岁,其中男性62例(47.7%),女性68例(52.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初次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重症监护时间等。对再次瓣膜手术病例做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次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等疾病者114例(87.7%),术后死亡8例(6.2%),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和肾功能不全(6例)等。而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瓣膜赘生物、瓣周漏、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39,OR=2.268)和高血压病(P=0.048,OR=7.935)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剔除35例术前心功能严重减低的病例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40,OR=1.682)和风湿性心脏病(P=0.013,OR=4.995)与术后新发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而单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术前肾功能不全(P=0.048,OR=6.727)与术后新发呼吸功能不全显著相关,未行多因素分析。结论 心、肺、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再次瓣膜手术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着重评估术前的主要器官功能并予积极保护,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国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11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病变类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因素对周术期死亡的影响。结果:110例患者治愈出院99例。共有19例(17.27%)出现并发症;死亡11例(10.00%)。术前心功能差、肺动脉高压,术中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呼吸机辅助时间长等因素增加老年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危险。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心功能差、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左室内径过大、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增加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朱海燕 《广西医学》2009,31(8):1218-1220
肺高压危象多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术后早期,急性肺动脉压力和阻力增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4年4月至2009年1月我科行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102例,对9例术后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病人采取相应措施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0年1月-2008年4月共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42例,围术期综合降肺高压.术中加强心肺保护,术后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应用前列腺素E1降肺动脉高压.结果 早期死亡4例(9.5%),其中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低心排1例,肺大泡破裂呼吸衰竭2例.随访38例,肺动脉压均降至中度以下.结论 术前注重筛选患者,围术期加强心肺保护,合理使用肺动脉扩张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王海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186-186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技术。方法:对36例动脉导管未闭(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相应降低。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和手术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和死亡率,进一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手术治疗1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治疗经验,分析其术前、术中、术后等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7例病人中,死亡1例(5.9%)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手术后并发症2例(11.8%),经治疗痊愈。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围术期的合理治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儿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本组 4 7例 ,年龄 (6 .1± 3.1)月 ,肺动脉收缩压 (6 4 .0± 14 .0 )mmHg ,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 37例 ,动脉导管未闭 10例。围术期积极应用各项有效措施如合理运用呼吸机和扩血管药物、膜肺和超滤、动态监测肺动脉压、加强呼吸道管理等。结果 病死率 2 .1%(1/ 4 7) ,术后并发症有心功能不全、VSD残余分流等。存活 4 6例 ,呼吸机支持 (2 0 .0± 19.0 )h ,术后监护 (3.0±1.5 )d ,随访 1~ 2 4个月 ,无远期死亡 ,4 5例心功能良好。结论 只要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注重围术期的综合处理和正确的防治肺动脉高压及危象 ,对伴肺动脉高压的左向右分流先心病在婴儿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肺动脉高压(PA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59例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肺动脉收缩压(PASP) ≥36 mmHg(1 mmHg=0.133 kPa)为界值,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AH组,286例)和无肺动脉高压组(对照组, 73例)。分析和肺动脉高压有关的指标,以PASP作为因变量,以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血肌酐、血小板、主 肺动脉内径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右室舒张末前 后径、主肺动脉内径、血小板、血小板压积、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63、-8.98、- 6.65、-6.56、-2.25、3.18、2.06、2.34,均P<0.05)。PASP与血尿酸、血肌酐、右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 均呈正相关(r=0.29、0.20、0.31、0.42,均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均呈负相关(r=-0.22、- 0.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为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OR=1.044,95%CI: 1.019~1.069,P<0.05)。结论: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血尿酸、血肌酐、右室前后径、主肺动脉内径与高 原地区肺动脉高压具有相关性,血肌酐升高为高原地区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围术期采用曲前列尼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儿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诊断VSD合并PAH,择期行开胸心脏手术患儿,根据围术期除曲前列尼尔基础上是否联用西地那非治疗,分为单药治疗组及联用治疗组.结果 共纳入患儿48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波生坦治疗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压的变化及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行封堵术的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PAPm≥25mmHg)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治疗组(术前、后口服波生坦)30例,与对照组(术前、后未口服任何降低肺动脉压药物)30例,口服波生坦满6月后(术前3个月及术后3个月)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WHO心功能分级,右室收缩压,6min步行试验(6WMD)的变化,肝损害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1)6MWD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右室收缩压改善率的比数比(OR)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3)WHO心功能分级改善率的OR值为2.18(95%CI为1.06~3.1,P〈0.05);(4)肝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合并OR值为1.72(95%CI为0.86~4.61,P〈0.05).结论波生坦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和改善心功能,提高先天性体-肺分流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封堵术后的运动耐力,可明显缓解病情恶化.肝损害可能是其主要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吸入伊洛前列素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方法。结果: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患者吸入伊洛前列素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雾化吸入治疗有2例患者出现不适,其中1例停止治疗。结论:吸入伊洛前列素可以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危象患者肺动脉压力,改善血氧饱和度,但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Liu YL  Shen XD  Li SJ  Wan X  Yan J  Guo J  Jiang L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8-231
目的评价介入及手术联合技术矫治伴有体肺动脉侧枝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2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介人和手术联合治疗伴有体肺侧枝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15例。12例侧支栓堵后行外科矫治术,3例外科矫治术后行侧支栓堵。心血管造影诊断体肺侧支血管46支。行介人栓堵35支,外科结扎体肺侧支1支,未予介人栓堵的体肺侧支10支。结果本组死亡4例,死亡率26.7%。侧支栓堵后行外科矫治术12例,术后死亡3例,死因分别是低心排综合征、肺出血、肺梗死。术后并发广泛肺部渗出、右心功能不全各1例;7例顺利痊愈。外科矫治术后行侧支栓堵3例,死亡1例,死因为栓堵术后残留粗大体肺侧支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矫治术后造影发现4支体肺侧支,栓堵其中3支,患儿痊愈出院;另1例矫治术后造影发现4支体肺侧支,栓堵2支体肺侧支,另外2支无法栓堵,予再次手术结扎后痊愈。结论介人栓堵体肺侧支与心内矫治手术联合治疗伴有体肺侧枝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能提高一期根治的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对患儿的创伤。对于单独向肺段供血的大的体肺侧支,不宜介入栓堵,应行肺动脉融合术,以免术后肺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长期应用法舒地尔雾化吸入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持续难治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室间隔缺损术后常规治疗6个月仍然持续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随机分为两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给予法舒地尔100mg雾化吸入,2次/d,持续12个月,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后3、6、12个月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和血氧分压(PaO2)。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ASP第6个月时明显降低(P<0.01),第12个月继续降低(P<0.01);LVEF6个月时显著升高,至第12个月时仍然持续升高;RVEF第3个月时即明显升高(P<0.05),至第6、12个月时仍持续升高(P<0.01);PaO2第6个月时升高(P<0.05),第12个月时仍持续升高(P<0.05)。对照组3年生存率为87.5%,5年生存率为62.5%,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长期法舒地尔雾化吸入,能显著降低室间隔手术后持续难治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提升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手术对策。方法:将我院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患者30例总结分析,总结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年龄、GCS评分、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颅内血肿体积、手术时间间隔、术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术后24小时平均舒张压、术后甘露醇应用时间间隔、血肿形态不规则、是否发现出血动脉因素密切相关(P 〈0.05),与血糖水平、钻孔引流术及开颅血肿清除术无明显相关性(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颇多,积极有效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措施是防止其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动脉高压是以肺小动脉痉挛、内膜增生与重构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与病理生理综合征,最终导致肺循环阻力进行性增加、右心功能衰竭直至死亡。肺动脉高压传统治疗效果差,不能延缓疾病进程。然而近年来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研究与选择性作用于肺循环血管舒张药物的研发,已经证实能够改善疾病预后。外科手术与介入治疗尚缺乏临床应用依据,基因治疗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肺动脉高压至今尚无理想治疗手段,本文将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述,侧重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