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2.
梁倩 《山西中医》2011,27(1):37-38
历代医家论癫痫的主要病因有痰、食、惊、风,但主要责之于痰,认为痰邪为主要诱因,有“无痰不作痫”之说。《丹溪心法·痫》谓:“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滞,迷闷孔窍”。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将癫痫分为惊痫、痰痫、食痫。清·沈金鳌《幼科释谜》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朱曾柏指出:“由于痰气时聚时散,故痫证常时发时止。”  相似文献   

3.
从痰、瘀、虚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COPD)属于中医"咳嗽"、"哮病"、"喘证"、"肺胀"等范畴,是以肺脏病变为主的肺系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论述,<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经脉篇>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诸病源候论·气病源候论>云: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塞,故气上喘逆.<金匮要略>有"痰饮咳嗽","咳嗽上气"等专篇论述,用小青龙汤治疗"咳逆倚息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支饮不得息";射干麻黄汤治疗"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越婢加半夏汤治疗"咳而上逆……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等等.  相似文献   

4.
<正> 癎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则昏不知人,卒倒无知,口噤牙紧,手足抽搐,口眼相引,目睛上视,甚则遗尿,口作六畜之声,将醒时口吐痰涎,醒后如平人。本病时发时止,有连日发者,有一日三五发者,也有数日数月甚至数年发者;每发5~6分钟即醒。本文所治疗的癎症,不包括脑肿瘤、脑囊虫病,脑外伤等引起的痫症。  相似文献   

5.
癫痫之因,历代文献多认为由痰浊蒙蔽心窍,流窜经络所致.如<丹溪心法>:“痫证有五,……无非痰涎壅塞,迷闭孔窍.”<医学正传>:“痫病主痰,因火动所作”.而笔者在豁痰开窍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以古方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本病23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从痰瘀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源流概说 冠心病应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早在<内经>时代就有类似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谓:"心病者,胸中痛,胁支痛,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篇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描述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冠心病颇为相似.对其病机,<灵枢·经脉>篇曰:"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说明古人已认识到本病与心气不足、血瘀有关.<金匮要略>则列"胸痹心痛"专篇,并提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指出应用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化痰作用的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等治疗.之后从元代罗天益至近代冉雪峰等医家,分别提出用失笑散、小陷胸汤合活血通利之剂以治疗胸痹.现代张问渠、李从义、周约伯也从痰、瘀方面对冠心病加以研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上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痰瘀与冠心病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 厥证,亦即晕厥。临床特征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移时方苏。他有别于神志昏乱持久而不易复苏的神昏;有异于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甚则不能站立的眩晕;更不同于昏仆、四肢抽搐、口眼相引、牙关紧急、口吐白沫、移时逐渐苏醒的痫证。厥证,历代医家称谓纷繁,证型多端,救治方药更是  相似文献   

8.
仝光照  高旸 《光明中医》2009,24(7):1239-1240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与人是辨证统一的、密不可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这就是相应,有天之变,就有人之应,即是生理的适应性;故日:"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中医理论中,人体与天地相应,最有意义的就是与年周期、日周期相应.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吴建军 《养生月刊》2008,29(7):633-635
紫苏,别名红苏子、香苏、山苏、野苏,<肘后方>中称"赤苏".紫苏是荏类,味道很辛,像桂,所以,<尔雅>中又称"桂荏"或"苏".其处方用名为"紫苏".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均有野生或种植,性舒畅,能和血行气,叫紫苏是区别白苏的.  相似文献   

10.
正"瘈",与拘挛、拘急之义相近。《黄帝内经·素问》卷六·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瘈疭",又称抽搐、抽搦、抽风。缩而急为瘈,伸而缓为疭,二者交替出现为瘈疭。出《黄帝内经灵枢》卷之五·热病第二十二:"腰折,瘈疭,齿噤齘也。""瘈",筋脉拘急而缓;"疭",筋脉缓疭伸。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称之为瘈疭。常见于外感热病、痫、破伤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医对眩晕病证的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内经>中有目眩、眩仆、眩冒、掉眩、眩转等不同称谓,且在证候病机方面有丰富的记载.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徇蒙招尤,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内经>关于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代张仲景虽未立眩晕专篇,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如<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金匮要略>中有"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等.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补充与发挥,<千金要方>中专立"风眩"门,<全生指迷方>中述及眩晕有"发则欲呕,心下温温"、"目瞑不能开"等症,<严氏济生方>则谓"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目眩运转,如在舟车之上".可见古人所论述的眩晕病证是以头昏眼花,视物旋转,如坐舟车,甚至站立不稳,倒仆于地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病证,常伴有耳鸣、疲乏无力、恶心、呕吐等症.  相似文献   

12.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13.
肺痹证治新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内经>中共有五篇论及本病,有病因病机研究,有诊断探讨,有脉证罗列,侧重各有不同.<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又云:"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淫气喘息,痹聚在肺."<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素问·五脏生成>:"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不足,病肺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纵观上述,肺痹为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其发病之因有二:皮痹为秋感邪气,其"逆荣卫之气而病".继而"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素问·痹论>)"表现为皮肤不仁,肿痛,隐疹,肺主皮毛,皮痹不已,重感于风寒湿三气,内舍于肺,发为肺痹,也可以因本脏自虚及少阴不足为内伤致病.其证候为:烦满喘而呕,喘息,发喘上气,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其脉浮、微大.其病机则强调为积气在胸中,其病性为虚,除本脏自病外,与少阴肾脏虚损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重用青礞石治疗呃逆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古称"哕".<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令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相似文献   

15.
神经衰弱综合征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衰弱综合征包括神经衰弱和内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疾患.对此,中医<内经>中早有记载:例如<灵·本神>云:"盛怒者,迷惑而不治",<素·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素·调治论>:"血不足则恐",<素·逆调论>又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素·脏气法时论>指出:"肝病者,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相似文献   

16.
引言羊痫病是一种顽固性不易治愈的慢性疾患,是内经所称的“痫厥”“痫(疒契)”及一般的“风痫、惊痫、食痫……”等中的一种。而历代医书又有五痫之分;例如,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原注云:“肺如犬吠、肝如羊嘶、心如马鸣、脾如牛吼、肾如猪叫,每发必口角流涎”。李梃医学入门说:“此五痫病状,偶类之耳;其实痰、火、惊三者,闭其孔窍,鼓其涎潮,乱其主宰故也”。痫症致病因素,以痰为主,或再挟风、挟热(火)、挟虚,略有差别而已。在临床表现主要是:发作时猝然眩仆,昏不知人,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口眼喎斜;将醒之时则口吐涎沫,醒后一切宛如常人。其病忽作忽止,有连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年谱约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1180) 一岁 李杲生.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世居真定. 按:<四库全书总目·内外伤辨惑论提要>云:"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载入方技传也".<东垣老人传>又称"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大定初,校籍真定河间,户冠两路".<元史@方技>与金·元好问<元好问全集·伤寒会要引>所载相同.真定为今河北正定.  相似文献   

18.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19.
子痫是指孕妇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的疾病,被称为"子痫",又称"妊娠痫证"[1]。1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灵枢·口问>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属夜,夜则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寒热>载:"阴嘺、阳嘺,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