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测量正常成人踝关节X线片的有关数据,提高踝关节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以利于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方法40例正常踝关节X线片,测量踝关节间隙内侧宽度、上方胫距关节间隙宽度、距骨外侧与外踝胫侧骨重叠影宽度、侧位片距骨与胫骨之间的宽度、下胫腓联合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构成重叠的宽度共六组数据。结果踝穴内侧宽度平均(3.8±0.5)mm,正位距胫关节宽度为(3.0±0.5)mm,距骨外侧与外踝的重叠影为(4.1±2.2)mm,侧位片中距骨与胫骨的间隙为(2.8±0.5)mm,下胫腓联合宽为(3.2±0.7)mm,胫骨外侧与腓骨胫侧重叠影宽平均为(7.7±1.9)mm。结论综合分析各组正常值,结合其它骨折改变,超过正常值范围是距骨脱位移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依据。多组数据改变可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手术中通常用X线来确认踝关节骨折治疗时的解剖复位。但由于踝关节的各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摄片时足的旋转角度无法准确控制。目前,对于投射角度对踝关节评估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旋转角度对踝关节进行透视,评估相关参数对下胫腓联合及三角韧带损伤诊断的可靠性。方法:取8具新鲜下肢尸体标本,分别在正常情况以及建立腓骨短缩和(或)三角韧带损伤模型后,“C”型臂X线机以5°为间隔,从-30°至30°逐一测量内踝间隙、胫距上间隙、胫腓间隙及胫腓重叠的距离。结果:正常情况下,内踝间隙平均为(2.58±0.59)mm,胫距上间隙为(2.89±0.56)mm,胫腓间隙为(3.03±0.72)mm,胫腓重叠为(4.25±3.14)mm。建立腓骨短缩和(或)三角韧带损伤模型后,内踝间隙及胫腓间隙变大,而胫距上间隙及胫腓重叠变小。所有参数值均随X线投射角度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结论:胫腓间隙受透照角度的影响较小,是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较为可靠的影像学参数。内踝间隙始终小于胫距上间隙,一旦内踝间隙超过胫距上间隙,则应怀疑三角韧带损伤,或存在外踝短缩畸形的可能。胫腓重叠不会出现负值,如果出现负值,意味着下胫腓联合存在损伤。  相似文献   

3.
经皮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Maisonneuve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继东 《中国骨伤》2007,20(5):335-336
M aisonneuve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踝关节损伤,表现为腓骨近段(上1/3部位)骨折,下胫腓韧带撕裂,外踝与胫骨下端分离,向外后方移位,三角韧带前部纤维撕裂或内踝骨折,内踝与距骨分离。自1999年7月至2005年7月采用可吸收螺钉经皮内固定治疗18例,术后配合U形石膏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摩托车伤7例,行走扭伤6例,运动伤5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h~13 d,平均2·3 d。腓骨损伤部位为腓骨干上段骨折11例,腓骨颈骨折5例,上胫腓联合分离2例。合并内踝骨折4例,内踝并后踝骨折1例。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ilon骨折在治疗中评价踝关节功能,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前后脱位的影像学依据。方法:35例正常成人,男21例(42踝),女14例(28踝);年龄21-48岁,平均31.6岁。踝关节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测量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距骨踝关节面几何中心偏离胫骨中轴线的距离。结果:跖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40.8°±3.1°),女(43.9°±4.8°);背屈主动运动的最大角度,男(27.6°±5.2°),女(26.5°±6.1°)。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平均(3.2±0.5)mm。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平均(6.9±2.2)mm。踝关节的跖屈下胫腓联合有逐渐变窄的变化,平均2 mm。距骨中心中轴距:男性跖屈最大值2.4 mm、背屈2.5 mm,女性跖屈最大值1.9 mm、背屈2.0 mm,最小值均为0 mm。结论:男女之间无论是背屈还是跖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踝关节在运动灵活性上无性别差异。踝关节主动跖屈、背屈运动的最大角度为Pilon骨折术中踝关节功能评定提供参考,下胫腓联合宽度>3.5 mm为下胫腓联合分离,胫骨外侧与腓骨的胫侧重叠影宽度<5.5 mm时,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可能。距骨中心中轴距>2 mm提示踝关节前后脱位。Pilon骨折在恢复骨折解剖复位的同时要注意这两个指标,对于恢复踝关节的侧方稳定、前后方向稳定有重要意义,能指导踝关节骨折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5.
《中国骨伤》2007,20(2):I0001-I0001
以下是有关足踝损伤与疾病的选择题,有单选题和多选题,请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中。1·内翻暴力引起的踝关节损伤可有:A.内踝斜形骨折B.距骨向外脱位C.外踝撕脱性骨折D.下胫腓韧带断裂E.三角韧带断裂2·踝穴是由哪些构成的:A.前踝B.内踝C.外踝D.后踝E.距骨体3·踝关节骨折脱位常见的并发症:A.骨折不愈合B.骨坏死C.骨折畸形愈合D.创伤性关节炎E.以上都不是4·关于Pilon骨折的概念,不正确的是:A.腓骨完整,胫骨远端爆裂骨折波及踝关节面的骨折B.腓骨骨折,胫骨远端嵌压骨折未波及踝关节面的骨折C.腓骨完整,胫骨远端爆裂骨折未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踝关节负重 X 线侧位片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复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3 月至 2012 年 10 月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接受重建手术治疗的 17 例患者资料,男 9 例,女 8 例;年龄 17~64 岁,平均 40.2岁。Takakura 踝关节炎退变分级:1 级 7 例,2 级 4 例,3 级 6 例。接受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5 例,踝上胫骨截骨术 5 例,踝上腓骨截骨延长术 2 例,踝上胫腓骨截骨术 5 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负重 X 线正位片胫腓间隙,踝穴位 X 线片内踝间隙、胫腓间隙和胫腓重叠距离,X 线侧位片胫骨侧面角、胫骨轴线与距骨顶关节面中心的位移差(x 值)和胫距关节面圆心位移差(d 值)。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7 例患者均获 9~32 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11~14 周;未见踝关节退变等级加重。手术前、后负重 X 线正位片上胫腓间隙、踝穴位 X 线片上内踝间隙、胫腓间隙和胫腓重叠距离比较无差异;胫骨侧面角[术前(76.9°±4.1°)与术后(80.9°±5.2°)]、x 值[术前(10.8±2.1)mm 与术后(2.0±0.5)mm]、d 值[术前(4.5±1.5)mm 与术后(2.2±1.0)mm]比较均有差异。术前 AOFAS 踝与后足评分为(45.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82.0±9.9)分。结论 负重 X 线侧位片可以辅助判断踝关节复位情况,即使负重正位及踝穴位 X 线片示测量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X 线侧位片示相关指标仍可出现明显畸形;X 线侧位片示踝关节解剖复位的标准是胫骨轴线通过距骨顶关节面中心、胫距关节面平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正常国人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内侧间隙的数字化X线图像测量,探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对它们的影响,明确数字化X线检查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492例正常踝关节,应用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拍摄标准踝关节正、侧位片及踝穴位片,图像数据传送至影像工作站,在灰度显示器上对图像进行"软阅读",并利用PACS系统自带软件对下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影、踝关节内侧间隙、腓骨宽度及腓前距进行模拟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说明其与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世的关系.结果正常成人下胫腓联合间隙参考值范围为(3.98±0.78)mm、 踝穴位为(3.67±0.68)mm, 下胫腓联合重叠影参考值范围为(7.06±1.98)mm、 踝穴位为(2.34±0.84)mm,踝关节内侧间隙参考值范围为(4.04±0.50)mm,腓骨宽度的参考值范围为(14.39±1.86)mm,腓前距参考值范围为(4.99±4.04)mm.下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影、腓前距及内踝间隙与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间的决定系数及P值分别为R2a=0.229,P<0.01;R2a=0.066, P<0.01; R2a=0.032, P<0.01; R2a=0.059,P<0.01. 结论下胫腓联合间隙与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存在强相关性,不适合作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评估指标;下胫腓重叠影、内踝间隙、腓前距与身高、体质量、性别、年龄存在弱相关性,可作为评估下胫腓联合早期损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7月26例踝关节骨折在踝关节镜下探查踝关节腔,清理撕裂韧带、水肿滑膜、损伤软骨,在踝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固定骨折,修复、重建损伤的韧带。结果软骨损伤部位同时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及距骨上关节面6例;累及距骨内侧面12例,其中5例同时合并内踝损伤,1例同时合并内、外踝损伤;同时合并外踝及距骨外侧面损伤8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内踝及距骨体部损伤。关节镜下软骨碎片取出术11例,软骨复位固定9例,关节面修整、微骨折术6例;距下关节镜检查示软骨损伤及韧带松弛5例,距跟韧带断裂3例,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行修复重建术。手术时间40~16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10~300 ml,平均100 ml。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感染病例,切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cGuire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优15例(81~100分),良9例(71~80分),可2例(65~70分)。26例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结论踝关节镜辅助治疗踝关节骨折能够精确解剖复位关节面,及时发现、处理软骨、韧带等合并损伤,创伤小,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腓骨移植与儿童踝关节生长紊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儿童腓骨移植后对供区踝关节发育有无影响。对4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儿童进行了临床及X线片随访观察,随访时间9~12年,平均10年。结果,自述供侧肢体无不适,整体生长情况正常,步态正常。X线片示:胫骨远端骨骺呈内高外低的“楔样变”,骨骺线与胫骨纵轴线角度正常,胫距关节间隙向外倾斜,关节间隙正常。距骨呈外高内低改变,均有踝穴外翻。内外踝发育较小,胫骨外侧骨皮质较内侧皮质厚。其中1例骨骺外侧半出现坏死改变,踝穴外翻、变浅。认为,破坏儿童腓骨的结构完整性——无论切取多长腓骨,必然引起踝关节生长紊乱。强调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儿童腓骨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中的腓骨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宏业  何引飞 《中国骨伤》2001,14(4):220-221
腓骨的外踝参与踝关节的组成 ,而在踝关节的骨折中 ,由于力的传导 ,会引起腓骨不同部位的损伤 ,现就这一问题谈谈认识 :1 腓骨的作用  为了踝关节有良好的功能 ,腓骨必须有 :①正常的长度 ;②腓骨在胫骨沟内有正常的位置 ;③通过胫腓下韧带有效的固定于胫骨[1] 。在维持踝关节的功能上 ,是整个腓骨参与 ,而不仅仅是外踝 ,腓骨通过杠杆作用维持着外踝的位置 ,腓骨的损伤会引起踝关节功能的改变。有实验证明单独切断三角韧带不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2 ] ,当切断内踝及上胫腓联合前后韧带在应力试验下 ,对踝关节的影响也不大 ,当切断外踝及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三角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共22例。两组患者均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内踝间隙和下胫腓间隙,以及中期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的表现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损伤暴力程度、腓骨骨折线高度、是否完全脱位、后踝骨折率、后踝固定率、内固定物取出率、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1例未修复组的内踝间隙为3.7 mm,下胫腓间隙为4.5 mm;17例对照组的内踝间隙为3.4 mm;下胫腓间隙为4.4 mm。术后约3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8.3分和94.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4分和1.5分。术后约5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7.1分和93.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5分和1.2分。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术后约3、5年时随访的AOFAS评分、VAS评分与三角韧带完整与否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与术后5年随访时AOFAS评分(P=0.021)相关。结论对于PER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在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螺钉固定后,残留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不会影响45岁以内患者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1995~ 1999年我们采用部分腓骨短肌腱重建韧带术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患者 2 6例 ,效果较好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2 6例 ,男 2 2例 ,女 4例 ,年龄 19~ 45岁。前距腓韧带损伤 4例 ,跟腓韧带损伤 15例 ,后距腓韧带损伤 1例 ,前距腓韧带并跟腓韧带损伤 6例。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14例。病史最长 12年 ,最短 2年。检查 :向前应力踝关节侧位X线片示距骨内前半脱位 ,踝关节间隙增宽 >3mm ;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 ;在健侧作对比下内翻应力踝关节正位X线片示距骨倾斜 10°~ 15°。1.2 治疗方法1.2 .1 前距腓韧带、跟腓韧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外踝骨折后三角韧带完整性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18具成年人下肢标本,男11具,女7具;年龄55~79岁,平均68.2岁;均排除下肢外伤病史.将18具标本平均分为两组,每组9具.1组只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即三角韧带完整组;2组同时切断下胫腓前韧带和内踝三角韧带,即三角韧带损伤组.每具标本于外踝尖近端3 cm处横行截断腓骨,通过标记的克氏针分别建立远端腓骨外旋5°、10°、15°、30°的畸形模型,并行钢板螺钉固定.每次建模后均行薄层CT扫描.将所有CT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通过自动密度识别及后期人工处理描绘下胫腓联合、踝穴及踝穴内距骨轮廓,运用软件建立下胫腓联合、踝穴、踝穴内距骨三维模型,并自动计算各模型体积.通过踝穴及踝穴内距骨体积相减,得到踝关节间隙体积.比较组间及组内不同旋转度数时各模型体积的变化,从而反映各病理模型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随着旋转畸形度数增加,下胫腓联合及踝穴体积增大,而踝穴内距骨体积随之减小.在三角韧带完整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10°旋转畸形时下胫腓联合体积及踝关节间隙较正常开始出现显著性增大.在三角韧带损伤组中不同旋转角度所致畸形模型比较,5°旋转畸形即开始出现踝关节间隙及下胫腓体积较正常时显著性增大.结论 三角韧带完整性可影响外旋畸形时踩关节间隙的变化.当三角韧带完整时,10°外踝旋转畸形即可导致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而当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时,5°旋转畸形即可出现踝关节间隙显著性增大,下胫腓联合显著性分离,踝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Dupuytren骨折为一种特殊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内踝骨折的同时胫腓下韧带断裂,可以发生腓骨下端分离,此时距骨向外移位,可在腓骨下端相当于联合韧带上方,形成扭转外力造成腓骨下1/3或中1/3骨折,称为Dupuytren骨折。我院自1996年~1999年共收治39例,均采用AO内固定方法治疗,随访1~3年,效果均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9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踝骨折和距骨脱位。其中,外踝骨折19例,腓骨下1/3骨折11例,腓骨中1/3损伤9例。年龄17~60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入院时间距离受伤时间为2h至7d,患者入院…  相似文献   

15.
带线锚钉治疗Ⅳ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的初步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重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带线锚钉修补治疗17例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男13例,女4例;年龄21~56岁,平均36.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不伴软组织缺损,关节活动受限.术前X线片及CT检查均可见外踝、后踝骨折,有明显外移的距骨,不伴内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根据Danis-Weber分型均为C型.受伤至手术时间4~7 d,平均5.6 d.结果 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5.6个月.X线片示17例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16周,平均14.8周.按改良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X线片测得术后内踝间隙为(3.16±0.37)mm,与术前(4.87±0.4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侧重力应力位下内踝间隙为(3.55±0.44)mm,与健侧(3.47±0.4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Ⅳ度旋前-外旋踝关节骨折,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应充分重视修复重建内侧韧带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胫骨及皮肤缺损同时修复的临床方法。方法将腓血管制成1个或2个血管襻,该血管襻携带皮瓣,再将多段腓骨于骨膜内复合在一起,使成为一个骨膜包裹的粗骨修复胫骨与皮肤缺损。有丰富血运的骨膜,其骨膜下新生骨活跃,该新生骨充填骨膜内与腓骨段间隙、包绕腓骨,使移植腓骨增粗。结果3例胫骨缺损均获得良好骨愈合,移植骨无折断,皮瓣成活良好。供腓骨侧踝关节稳定,伸屈范围正常,功能恢复正常。结论骨膜内双段腓骨复合小腿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胫骨与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韧带损伤(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 .3 X线检查4.3 .1 普通X线片所有损伤均应拍摄常规正侧位片 ,可观察有无骨折和间隙改变以及异位骨化发生。在正位片上 ,外翻应力损伤中有时可见腓骨撕脱、距骨外侧劈裂、内踝与距骨之间间隙增宽 ,表明可能有胫腓下联合韧带损伤 ,一般认为 >6mm阳性率较高 ,此外 ,加照斜位 (或内、外旋位 )X线片 ,可诊断有无跟骨及跖骨骨折[3~ 7] 。4.3 .2 应力X线片如前所述 ,在有怀疑的前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时 ,拍摄应力X线片可使诊断明确 ,在前抽屉试验中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骨后缘到距骨顶边的距离 ,与健侧比 >3mm为阳性 ,而距骨倾斜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胫骨骨膜移植治疗内侧距骨顶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7-01经内踝截骨胫骨骨膜移植治疗的25例内侧距骨顶骨囊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AOFAS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18~3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15例非常满意,8例满意,2例尚可。末次随访时踝关节X线片显示内侧距骨顶骨囊肿消失,踝关节间隙正常,截骨端愈合;MRI显示带骨膜胫骨充分填充于原距骨囊肿区。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0.9±0.9)分,较术前(5.3±1.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85,P 0.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1.1±4.6)分,较术前(50.7±7.3)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82,P 0.001)。结论经内踝截骨胫骨骨膜移植治疗内侧距骨顶骨囊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但其适应证较窄。  相似文献   

19.
踝关节骨折     
1踝关节局部解剖 1.1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踩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外踝构成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的运动。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相似文献   

20.
朱久勇  程学福 《中国骨伤》2001,14(10):595-596
目的 探讨内翻位锻炼对距骨、内踝关节间隙的影响。方法 手法整复后,在小夹板的轻度内翻内旋微跖屈位固定下,每日将足放在内翻位进行稍用力的内翻活动10余次,每次10-15分钟,持续内翻锻炼4周。结果 25例患者的距骨、内踝的关节间隙均正常,腓骨、内踝均对位良好或佳,1例好转,全部有效。结论 及早进行内翻的功能锻炼,可使外翻分离的内踝骨折逐步复位,使踝关节功能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