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柳州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抗体.分别按性别、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嗜酸辣)及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组,统计各组Hp感染率.将近年来其他地区报道的Hp感染率与柳州地区做比较.结果 柳州地区Hp总感染率为37.34%,男性感染率(40.04%)明显高于女性(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28.74%)比较,中老年组(39.60%)、老年组(39.60%) Hp感染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嗜酸辣各组Hp感染率相应高于非吸烟、非饮酒、非嗜酸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各组Hp感染率高于无消化道基础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柳州地区Hp感染率高于大连、广州、重庆,低于东台(P<0.05).结论 柳州地区Hp感染率与相关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Hp感染与男性、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和嗜酸辣)、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镜诊断为食管炎的病人 14 88例 ,根据食管炎的Tytagat内镜分级将其分为Ⅰ~Ⅴ五级 ;取胃黏膜组织 ,用HP检测试纸行快速尿素酶测定 ,对照组慢性胃炎的病人 16 0 0例 ;消化性溃疡的病人 16 0 0例。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6 3.0 4 %。胃炎组感染率 6 5 .15 % ,同反流性食管炎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溃疡组感染率为 74 .5 0 % (P <0 .0 1)。Ⅰ~Ⅴ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反流性食管炎愈重HP检出率愈低(P <0 .0 1) ;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同HP感染严重程度成负相关 (P <0 .0 1)。结论 :1)幽门螺杆菌感染同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尚有争议。 2 )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保护的作用。 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应在反流性食管炎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而药物未停的情况下 ,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 (HP)感染 ,探讨HP与残胃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2 5 8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患者的胃镜、病理及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并与同期 2 5 8例非残胃病变为对照组的Hp感染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残胃组Hp阳性检出率 (37.6 % )显著低于对照组 (6 9.8% ) (P <0 .0 1)。BillrothⅠ氏术后残胃和BillrothⅡ氏术后残胃Hp的感染率分别为 5 2 .8%和 2 1.3%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BillrothⅡ氏术后伴胆汁返流者明显高于BillrothⅠ氏术后 (P <0 .0 1)。胆汁返流组中Hp的感染率 2 2 %显著低于无胆汁返流组的 6 4 .5 % (P <0 .0 1)。残胃并发症中 ,残胃及吻合口炎和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的Hp感染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率 (P <0 .0 1) ,但残胃及吻合口炎的Hp感染率为 4 6 .1% ,高于残胃及吻合口溃疡的 2 1.6 %。另外 ,残胃及残胃复发癌的Hp感染率和残胃及吻合口炎中异型增生的Hp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残胃病变发生的病因之一。胆汁返流在残胃病变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 ,但在残胃及吻合口炎和残胃复发癌中 ,Hp感染也可能占了较重要的地位 ,Hp感染是BillrothⅠ氏术后残胃病变的主要病因。根治Hp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对 82例RE患者与 82例无RE患者对照 ,比较Hp感染率及萎缩性胃炎发病情况。结果 RE组与对照组Hp感染率分别为 36 6 %、6 3 4 % (P <0 0 1)。I、II、III级RE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 4 5 6 %、18 2 %、14 3% (P <0 0 5 ) ,II、III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I+III级与I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RE组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及胃萎缩程度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RE组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 ;随着RE程度的加重 ,Hp的感染率下降。Hp可能通过引起萎缩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 ,间接抑制了R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分析 12 1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情况。结果示球部有溃疡者胃及球部Hp检出率、DGM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0 0 0 1) ,但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胃溃疡与慢性胃炎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P <0 0 0 1)。提示Hp感染及DGM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胃泌素 (Serum gastrin,GAS)含量、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35例受检者 (其中黏膜正常 2 1例 ,慢性胃炎 2 4例 ,十二指肠溃疡 2 2例 ,胃溃疡 2 4例 ,胃癌 2 0例 ,肠癌 2 4例 )进行空腹 GAS测定、Hp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其余各疾病组间的 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GAS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若只以是否感染 Hp来分组 ,则 Hp阳性组 GAS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 ,GAS在其间可能充当媒介因素 ,从而参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飞  陈宏雄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29-530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64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用胃活捡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Hp阳性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4例,Hp阳性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8例,Hp阳性5例.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种常见慢性胃炎均可伴有不同程度Hp感染,且不同胃炎中Hp感染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杜建新  侯激流  蒋锦华  芦红 《西部医学》2012,24(7):1268-126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肝硬化并发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69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进行检测,并分析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肝源性溃疡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慢性胃炎(CG)接近;Hp感染率在肝硬化有、无PHG及轻、重型PHG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伴十二指溃疡(DU)组HP感染率高于不伴溃疡组(P<0.05)而与DU对照组接近(P>0.05);肝硬化伴胃溃疡(GU)组Hp感染率与不伴溃疡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GU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Hp与DU关系密切,而与PHG及GU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内镜表现,以探讨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方法:对10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患者在胃镜检查中发现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6例,胃窦部溃疡5例,反流性食管炎2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42例,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38.89%,病理检测诊断慢性胃炎的89例,慢性胃炎伴轻度萎缩12例,中都萎缩9例,肠化生6例,非典型增生2例。Ⅰ度胆汁反流55例,Ⅱ度胆汁反流41例,Ⅱ度胆汁反流12例。结论:BRG病因很多,Hp可为BRG的病因之一;BRG必须明确诊断,才能合理治疗,治疗选用胃黏膜保护剂、胆酸络合剂、胃动力剂能收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笔者总结了近一年来我院内镜室关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208例资料,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感染率与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剂,胆汁反流通过内镜诊断。结果 活动期,胆汁反流阴性者邯感染率为75.2%,阳性者Hp感染率为72.7%。非活动期,胆汁反流阴性其邯感染率为53.7%,阳性者Hp感染率为25.0%。结论 DU患者活动期,有否胆汁反流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无明显区别;非活动期,伴有胆汁反流者,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低于胆汁反流阴性者。  相似文献   

11.
张小晋  程远  王玘 《北京医学》2003,25(3):170-17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①对68例内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进行Hp检测。分为Hp感染组和HP阴性组;②38例患者进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检测;③对Hp感染的RE患者予根除Hp的三联疗法(PPI 两种抗生素)2周,继续服PPI6周。检查Hp根除情况;④Hp阴性的RE者,仅给予PPI治疗8周。结果 ①RE者中HP感染38例(55.9%),Hp阴性30例(44.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38例行食管测压者示食管下括约肌(LES)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其中HP感染17例(44.7%),Hp阴性2l例(55.2%);③病理检查示中-重度慢性胃炎35例(51.5%),HP感染组中2l例(55.3%),其中萎缩性胃炎2例;Hp阴性组中14例(46.7%),其中萎缩性胃炎5例;④Hp感染组根除Hp后,39、4%(15例)患者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有不同程度的加重;Hp阴性组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①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发病有必然的关系;②Hp感染、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三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③有Hp感染的GERD和RE患者,可以不必进行根除H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窦粘膜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含量的关系。 方法 取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组织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Hp W -S染色和炎症介质含量测定。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反应Hp阳性者比阴性者严重 ;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与Hp感染分级呈正相关。Hp阳性者胃窦粘膜内炎症介质含量比Hp阴性者高 ,且炎症介质含量随着Hp感染程度和胃窦炎症反应的加重而升高。结论 炎症介质在Hp相关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南阳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7月-2009年12月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8例,分析其发病率及年龄分布、伴发疾病主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与同期其他胃肠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相对照。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为4%,男女比例为5.1∶1,发病年龄以中年为主,平均年龄45岁。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1.1%,明显低于同期其他胃肠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5.2%(P<0.01);主要伴发疾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病、食管裂孔疝。本地区常见的高危因素为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根据洛杉矶标准,内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以A、B级为主(发病率90.9%)。结论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以轻中度为主,中、老年男性为高发人群;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有较低的感染率;反流性食管炎主要伴发疾病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食管裂孔疝。其主要症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大量饮酒、大量吸烟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放免法测定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Hp阳性17例,Hp阴性6例)患者血浆及胃窦组织生长抑素(SS)含量,9例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组。结果:3组血浆SS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窦组织SS分别为7.05±1.67pg/mg湿重和8.53±3.2pg/mg湿重,与对照组(14.55±1.8pg/mg湿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5),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胃窦生长抑素降低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而Hp似与之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胃镜检查病例,比较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7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第1周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治疗(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阿莫西林1000 mg,2次/d),后口服雷贝拉唑10 mg,2次/d;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2次/d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复查胃镜,治疗组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胃镜下食管炎症的改善。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Hp感染率分别为38.12%和56.2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1.87%、37.74%、31.63%和25.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治疗组进行Hp根除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有效率为90.48%,与对照组的88.68%相当,胃镜下食管黏膜炎症改善有效率治疗组为55.88%,对照组为8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一种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