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布比卡因、亚甲蓝胸内肋间神经阻滞辅助全麻对减少胸外科患者麻醉用药、稳定循环、缩短拔管时间及减少手术疼痛等作用。方法将96例肺癌手术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全麻开胸后即在切口上下5肋间用0.75%布比卡因及亚甲蓝在肋间血管神经鞘注射,B组为单纯全麻。对比两组在麻醉用药、拔管时间、术中循环情况、术后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麻醉用药、关胸时间、术中MAP、HR波动及术后疼痛次数、心肺疾病并发症方面,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开胸后行肋间神经布比卡因、亚甲蓝阻滞能减少全麻用药,缩短拔管时间,减少术中术后循环波动,减少术后疼痛有明显的效果。方法简单易行,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肋间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对老年开胸手术术后认知功能及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 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肋间神经阻滞(A 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B 组)和氢吗啡酮静脉镇痛(C 组),每组32例患者。术后行经静脉自控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不佳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记录3组患者术后2、6、24、48 h 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B 组术后 MMSE 评分高于 A 组和 C 组,VAS 评分低于 A组和 C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术后 MAP、HR 比 A 组和 C 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比 A组和 B 组 RR 更快、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复合氢吗啡酮静脉镇痛在老年胸外科手术后能取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
刘洪波  高嵩 《安徽医学》2005,26(5):412-413
目的探讨开胸术后布比卡因肋间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A组为对照组,术后以传统方法间断肌注镇痛药;B组为治疗组,开胸术后以0.375%布比卡因10mL在手术区行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评价在患者完全清醒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且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用布比卡因行肋间神经阻滞具有止痛确切、经济、简便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开胸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早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大泡切除手术患者50例,美国麻醉学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A组(n=25)采用肋间神经阻滞合并皮下自控镇痛;B组(n=25)为单纯使用皮下自控镇痛,两组均于术毕关胸前启动皮下PCA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分别记录拔管清醒后、术后4 h的VAS疼痛评分,生命体征以及术后镇痛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在术后早期镇痛的有效率、镇痛药的用量以及术后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行肋间神经阻滞可增强开胸术后早期皮下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孙大新  邵军进  刘莹 《当代医学》2010,16(31):88-89
目的探讨特耐(帕瑞昔布钠)复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并探讨是否减少开胸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182例行食管贲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60例)静脉给予特耐复合肋间神经阻滞,B组(61例)采用肋间神经阻滞,C组(61例)仅静脉给予特耐,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使用情况;同时对比观察各组术前、术后血气指标变化。结果 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B组止痛有效率与C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3组之间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A组用量最少,C组最多。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特耐复合术中肋间神经阻滞能加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并有效改善呼吸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方法90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戍术后应用镇痛药组(A组)、硬膜外置管给药组(13组)及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C组),比较3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及需要辅助应用镇痛方法。结果C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较A组和13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是一种可靠的预防开胸术后剧烈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及两者联合镇痛三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以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护理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方法 将胸外科105例开胸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肋间神经阻滞组、静脉自控镇痛组及两者联合镇痛组各35例.比较观察3组患者术后在静止、活动、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者联合镇痛组在静息、活动、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及辅助使用止痛药次数均明显低于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及静脉自控镇痛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肋间神经阻滞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应用对开胸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景先  陈晓峰 《当代医学》2009,15(21):71-72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压榨在防治开胸术后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28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试验组113例)患者关胸前钳夹切口、切口上下各一肋间及放置引流管的肋间神经根部;B组(对照组113例)为硬膜外自控镇痛泵(POEA)镇痛。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镇痛持续时间、杜冷丁使用量。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术后镇痛持续平均时间较B组延长(P〈0.05);术后A组和B组间杜冷丁使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中肋间神经压榨能增强开胸术后镇痛效果,镇痛能更持久,并有效减少杜冷丁使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阻滞复合全麻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开胸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E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38例。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0.2%罗哌卡因维持;C组行切口及上下肋间神经阻滞,两组全麻诱导及维持一致。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 QoR-40)对患者进行术前1d、术后3d恢复质量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两组患者进行拔管后4 h、8 h、12 h、24 h安静和活动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E组在术后3dQoR-40各项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C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开胸手术患者,不仅镇痛效果良好,还能明显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刘桂颖 《吉林医学》2010,31(5):594-59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择期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即肋间神经阻滞+PCIA组;对照组(B组),即单纯PCIA组,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测定心率、血压、血气PaO2及PaCO2。结果:A组止痛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静脉镇痛药用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明显少于B组。术后血气分析结果表明,A组可有效改善术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态。结论:关胸前施行肋间神经阻滞及术后复合PCIA能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的使用量,并可明显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侧颈浅丛阻滞应用于全麻甲状腺探查术,对患者术后舒适度的影响。方法40例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 A组进行常规全身麻醉;B组为全麻诱导前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采用痛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后0h,2h,4h,6h,8h,10h,12h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胸闷憋气发生率,以评估患者术后舒适度。结果 B组患者术后清醒即刻、术后2h,4h,6h,8h的VAS 评分均低于A组(P<0.05),术后10h,12h的VAS评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组为40.0%(8/20),B组为5.0%(1/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内胸闷憋气的发生率A组为50.0%(10/20),B组为10.0%(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应用于全麻甲状腺探查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恶心呕吐及胸闷憋气的发生率,有效地提高全麻甲状腺探查术患者的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宋阳  孙辉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42-1043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应用于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实施开胸手术患者按照手术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术毕患者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PCIA);观察组在关闭胸腔前,在腋中线肋骨下缘处,切口上下各2~3个肋间行肋间神经阻滞,术毕接静脉镇痛泵,记录镇痛(VAS)评分和镇静(Ramsay)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输注可以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是较好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髂腹下神经(IHN)-髂腹股沟神经(IIN)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择期行单侧腹股沟疝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采用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B组采用单纯氯胺酮全麻。观察手术切皮时患儿MAP、HR变化,术中氯胺酮用量及术后苏醒时间。结果:B组手术切皮时MAP、HR变化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多于A组(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结论: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全麻,在较浅全麻下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减少氯胺酮用量,有利于患儿的术中管理和术后尽快苏醒,是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与全凭静脉麻醉在乳癌根治术中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术后镇痛作用。方法选择行乳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采用0.5%罗哌卡因先行肋间神经阻滞再联合全麻。B组直接行全麻。两组术中通过BIS(脑电双频指数)、MAP、SpO_2、HR的监测,比较各组手术中在同一条件下全麻药物的用量,术后行VAS评分。结果两组在达到同样麻醉效果的情况下,所用全麻药用量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全麻恢复时间存在差异(P0.05)。术后不良反应、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结论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乳癌根治术更适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肋间神经冷冻和静脉自控镇痛在开胸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将80例择期左胸后外侧切口开胸的食管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40例)为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组,在关胸前对切口所在肋间及上、下各一肋间和留置胸腔引流管所在肋间的肋间神经使用JT—I型冷冻手术治疗机进行冷冻。B组(40例)为PCIA组,术后连接ZZB—150型全自动注液泵,舒芬太尼100ug用0.9%NaCl稀释成150mL,连续静脉镇痛。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似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后疼痛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5、8、10天的VAS评分,对患者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级,并比较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后止痛效果好于B组,术后两种镇痛方法的整体满意度A组(无痛、轻痛比例92.5%)好于B组(无痛、轻痛比例55.0%),手术后肺部并发症A组(2.5%)少于B组(15.0%)。结论: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肩部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每组15例。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术后行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合用与B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及运动)、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术后12、16、24、32、40、48h的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B组(P〈0.05或P〈0.01)。A组术后8~48h各时段的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h的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B组(P〈0.05或P〈0.01)。A组的镇痛满意率(13/15)显著高于B组(3/15)(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肩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中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患者38例,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19例。全麻诱导插管后A组用0.5%罗哌卡因行头皮神经阻滞,B组未行头皮神经阻滞,2组术中维持均为瑞芬太尼0.05μg·kg-1·h-1,吸入氧流量1L/min,七氟烷随血压心率波动调整。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5min(T2)、切皮即刻(T3)、破脑膜(T4)、缝皮时(T5)和拔管后3min(T6)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变化及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观察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比较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七氟烷用量少,术后躁动发生率低(P均〈0.05)。结论浅全麻复合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中应用,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麻用药量小,术后躁动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复合镇痛与传统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 )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择期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的A组(n=40)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 ,注射时间10 min ,并于关胸前选择切口及上下各一肋间和放置胸管的肋间神经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传统PCIA的B组(n=40)于切皮前10 min输注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于手术结束即刻开始运用舒芬太尼行PCIA。分别于术后2、4、6、12、24、48 h各时间点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VAS )镇痛评分、镇静与舒适状态评分、患者自控镇痛(PCA)实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发应。结果与B组比较,A 组VAS镇痛评分、舒芬太尼用量、PCA 按压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腹胀、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舒适状态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胸食管癌根治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效果优于术后传统PCIA方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两种类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神经阻滞疗法对两种类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患者43例分为激惹触痛型组(A组)及痹痛型组(B组)。A组28例,年龄(70.7±6.2)岁;B组15例,年龄(71.1±5.3)岁。两组均采用椎旁神经阻滞加皮损区皮下浸润性注药的方法。使用药物为0.3%利多卡因50m1、曲安奈德15mg和维生素B12 1mg混合液。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A组又较B组更低(P〈0.01);治疗后3个月优良率在A组为96.4%(27/28例),B组为73.3%(11/1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激惹触痛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较痹痛型患者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学龄前儿童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诊手外伤缝合术学龄前儿童40例,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进行,根据罗哌卡因的不同使用量分为 A组(1 mg/kg ,n=20)和B组(2 mg/kg , n=20),比较每组患儿切皮时体动反应、是否行伤口局部加注利多卡因、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后患儿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体动反应例数和加注利多卡因例数均为8例,与B组(2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罗哌卡因用量A组显著小于B组[(14.5±5.5)mg vs .(31.6±7.2)mg ,P<0.01],丙泊酚用量A组显著大于B组用量[(75.6±15.2)mg vs .(32.7±8.6)mg ,P<0.01],苏醒时间A组显著大于B组[(11.2±3.3)min vs .(5.9±2.3)min ,P<0.01]。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2 mg/kg临床效果优于1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