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为冬令之主气。肾,主冬,肾属水,《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肾者,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这就说明了肾脏与冬天的气候息息相关并相互适应。冬天寒水司令,寒气逼人,为了适应寒冷气候,人体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祖国医学认为,冬季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从松果体与性腺的关系探讨肾“通于冬气”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现代对松果体的研究结果,从肾主生殖的角度,探讨了肾“通于冬气”的本质。认为肾“通于冬气”,其封藏精气的功能在冬季增强。生殖是对肾中精气的消耗,肾封藏功能增强必然表现为生殖功能的减弱。因此,肾“通于冬气”反映在生殖功能方面,应是生殖功能在冬季减弱而非增强。现代对松果体的研究结果为上述论断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也当讲“藏”。由于人体阳气闭藏后。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就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圣祥 《中医杂志》2005,46(4):316-317
1 "春夏养阳"治疗冬季皮肤病 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春夏万物生长,人体顺应自然而阳气主事,同气相求,顺水推舟,用辛温之药调升人体阳气可达到最佳效果;且此时寒邪最弱,趋其虚而攻之最易.通过春夏调养人体阳气,祛散伏寒,达到以御秋冬寒凉之气,预防冬季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冬三月人体阳气潜藏于内,为了顺应阳气的潜藏,新陈代谢应较低。中医认为,与冬季相应的人体脏器为肾,肾为人体能量之源,肾脏机能强,生命力强,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变化,防止寒气侵袭,所以在冬季要补肾阳、祛寒邪。一些中老年体弱者,在冬季往往感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甚至还有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现象,这都是由于寒邪伤阳,阳气虚弱,使生理机能抑制的结果。冬季补肾祛寒,可为来年“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常用的补气助阳的食物有牛肉、羊肉、鸡肉、鳝鱼、海虾、马铃薯、韭菜、淡菜、鹌鹑、山药、核桃等。此外冬季还应遵守“秋冬养阴”原则,即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物,如桑椹、桂圆、甲鱼、黑木耳等。相应药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冬季阳气生机潜藏,并不是意味着死亡、消失和虚弱,而是闭门谢客,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冬季人的脉沉,把脉开始时,似乎感觉脉搏很弱或者摸不到,稍微用力下按,就会感到血脉在里面搏动,沉而和缓有力。人体阳气封藏固密与否,主要是看肾脏,肾为封藏之本。  相似文献   

7.
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肺、脾、肾三脏不足 ,痰饮留伏是哮喘发病的内因 ;气候转变 ,寒温失调是哮喘发病的诱因。痰饮、寒邪皆属阴属寒 ,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 ,因此 ,哮喘病就季节而言应属冬病。又因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它就成为冬病夏治的内在机理。1 从阴阳论冬病夏治根据阴阳学说 ,在一年的气候变化中“冬至”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二个转折点 ,冬至—阳生 ,夏至—阴生。从冬至开始 ,阳气开始复生 ,阴气开始消退 ,经过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 ,到了夏至 ,阳气的胜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  相似文献   

8.
春季,气温转暖,万物生长,百废俱兴。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人与自然息息相应,人体少阳之气在春季也处于生发旺盛之时,故饮食当同护初生之阳气。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又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调养相关,春季就与肝胆相关。  相似文献   

9.
<正>冬病夏治的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作为《黄帝内经》核心治则"因时制宜"的具体治法体现之一,冬病夏治在现代中医诊疗中仍旧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何为"冬病""夏治"?"冬病"一词简单理解是指在冬季易发、复发或加重的疾病,如哮喘、某些内伤咳嗽等。从"天人合一"及"象"的角度来看,"冬病"应冬季之象。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闭藏即阳气内藏之意。由此可见,"冬病"多为陈寒固冷积于里,阳气虚于内之病。"夏治"即于夏季三伏时令阳气最盛之  相似文献   

10.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  相似文献   

11.
正冬为四季之尾,万象潜伏之末。此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阳气也内藏于里。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6个节气,天气寒冷,人体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在内,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呼吸道疾病、胃病、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肝硬化出血等各种冬季易发疾病开始找上门来。这时候就需掌握一些冬季防病小知识,增强自身体质,才能将各类  相似文献   

12.
凌家艳  薛莎 《中医药导报》2023,(4):186-188+192
薛莎教授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为脾肾阳气亏虚,清气和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有形物质形成乏源,导致成骨不足,骨骼失养。脾肾阳气亏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肝郁阳气不舒、瘀血痹阻是发病的重要环节;治疗当补肾温阳为主,兼顾疏肝通络、健脾养胃,同时配合中医外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13.
妇科疾病常与寒冷有关,所谓寒邪,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的外邪,称为寒邪:寒是冬季主气,在气温低的冬季,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常容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汗出受风以及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也为感受寒邪的途径。寒气达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阳气本可以制约阴寒,但阴寒之邪偏盛,人体的阳气不足以祛寒,会被阴寒之邪所伤,  相似文献   

14.
温病学"伏气温病"之说来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传统解释为"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说法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结合中医学气机圆运动及《内经》原文分析,笔者认为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因冬日封藏之令太过,至春日疏泄之时,阳气升发过度,木火之气偏盛所致,为"物极必反"之意;而后者是冬令阳气封藏不足,过于消耗,卫外功能减弱所致。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  相似文献   

15.
正《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俞,即脏腑经气输注之所;腰股,即腰和大腿。阐述关于四时之气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意为北风多在冬季致病,病变多发生在肾脏及肾经,表现为腰腿及四肢部位的病变。笔者据此试述"肾之俞在腰股"的临床意义。1冬气与肾的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描述肾为"阴中之太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通过五行学说具体描述了  相似文献   

16.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冬病"指冬天易发或在冬天加重的病,"夏治"是指在夏季治疗,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易患冬病的人多为虚寒性体质,常见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神疲倦怠等,中医属阳气不足。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  相似文献   

17.
冬季养生     
不知不觉,冬天就到了。说起"冬季养生",从古代就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中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格言。什么是冬藏呢?说的是冬天万物敛藏,人们在生活中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五脏得到滋养;且由于冬季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的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18.
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寒为冬季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阳病”,  相似文献   

19.
冬季人体精气敛藏 中医<素问>中指出:秋凉冬寒,阳气渐衰,人体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皱缩,腠理致密,津液下流而多尿等等.从小雪至大寒,总计60天,此时降雪降冰霜,百虫眠藏;人体内肾和膀胱经脉的气旺.  相似文献   

20.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