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是否参与Graves病(GD)的发生发展,以及补充维生素D能否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的GD患者2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140例,年龄13~78(42.1±12.1)岁。将200例GD患者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GD1组(100例)和GD2组(100例),另选取正常健康者200名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GD1组接受单纯131I治疗,GD2组接受131I治疗+阿法骨化醇治疗。检测治疗前GD患者组(GD1组+GD2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治疗后12个月,复查2组GD患者的TRAb、TgAb、TPOAb和25-(OH)D3水平。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行组间比较,配对样本t检验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GD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结果 治疗前GD患者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为(29.32±12.43) nmol/L,正常对照组为(51.46±25.92) nmol/L,GD患者组的维生素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06,P<0.01)。GD患者组血清25-(OH)D3水平与TRAb、FT3、FT4、TgAb和TPOAb水平均呈负相关(r=?0.688~?0.219,均P<0.05),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259,P<0.05)。治疗后12个月,GD2组血清25-(OH)D3水平[(44.68±17.45) nmol/L]高于GD1组[(29.86±12.78)nmol/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20,P<0.01);GD2组血清TRAb、TgAb、TPOAb水平[(1.96±1.52) IU/L、(106.78±76.37) IU/mL、(59.74±37.26) IU/mL]均低于GD1组[(3.12±1.80) IU/L、(146.33±103.81) IU/mL、(100.41±63.11) IU/mL],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7、?4.106、?7.259,均P<0.01)。治疗后12个月,GD1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3%(63/100)、GD2组为78%(78/1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9,P=0.020)。 结论 维生素D缺乏可能参与GD的发生发展,补充维生素D可能提高131I治疗GD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不同质量浓度高碘饮食对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质量浓度高碘饮食对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288只实验小鼠分为0~7共8个组,其中0组为对照组,正常饮食;1~7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不同质量浓度高碘饮食,含碘量依次为:50,100,150,200,250,500和5000μg/L,喂养1周后,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99Tc^mO4^-3.7MBq,每组均分别于注射后10,20,25,30,45和60min处死小鼠并取甲状腺,测量其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采用Dunnett-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观察高碘饮食对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饮食中碘质量浓度为150μg/L时,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在各个时间点上开始受到明显抑制[t0.3(10min=3.13,t0.3(20min)=4.54,t0.3(25min)=3.86,t0.3(30min)=3.69,t0.3(45min)=2.63,t0.3(60min)=2.82,P均〈0.05]。随着碘质量浓度增高,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逐渐降低。结论碘离子质量浓度≥150μg/L时,小鼠甲状腺摄锝功能明显受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诊断期及治疗期碘[^131I]化钠胶囊与口服液在格雷夫斯病(GD)患者体内的血液药代动力学及患者甲状腺摄碘率的差异,评价两者治疗G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平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44例GD患者[男14例,女30例,年龄(33.84±4.96)岁].其中试验组(A组,22例)诊断期口服碘[^131I]化钠口服液,治疗期口服碘[^131I]化钠胶囊;对照组(B组,22例)反之.测定2组诊断期及治疗期服药后0、5、10、20、40和80 min血放射性计数,以及2、4、6和24 h甲状腺摄碘率,采用梯形法计算两者时间曲线的AUC、峰浓度(cmax)及达峰时间(tmax).观察3、6个月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SAS 9.3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每组各有1例失访,有效病例每组各21例.诊断期A组血放射性计数占给药放射性计数百分比(OD%)的时间曲线AUC0→t[(450.70±258.00)%·min]小于B组[(684.45±237.00)%·min],cmax[(8.43±4.00)%]低于B组[(13.28±4.20)%],Z=2.640 7、t=3.923 0,均P<0.01;2组tmax分别为(37.27±23.10)和(34.55±21.30) min,Z=-0.335 9,P>0.05.治疗期A、B组tmax分别为(46.36±24.98)和(28.64±19.35) min,Z=-2.681 8,P<0.01;而2组AUC0→t和c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07 4、1.357 4,均P>0.05).诊断期及治疗期2组摄碘率AUC0→t、cmax及tmax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t=0.420 8、1.596 8、0.797 8、1.688 0,Z=0.556 4、-0.013 8,均P>0.05).治疗后3个月A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缓解者占66.7%(14/21),B组相应比例为61.9%(13/21),χ^2=0.104,P>0.05;2组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比例分别为23.8%(5/21)和28.6%(6/21),χ^2=0.123,P>0.05.治疗后6个月2组甲亢和甲减发生比例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18、1.714,均P>0.05).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诊断期和治疗期2种剂型碘[^131I]化  相似文献   

4.
任汉强  沈小波 《西南军医》2012,14(2):263-265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复发相关的临床资料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入选212例Graves病患者,均经过正规的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3.3±11.3)月,经过随访(21.7±7.5)月后,比较分析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较,在年龄、性别、病程、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FT4水平及sTSH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眼征、FT3水平、FT3/FT4比值和TRAb阳性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完成规定疗程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之间的甲状腺肿大分度和眼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FT3、FT4、FT3/FT4比值、sTSH及TRAb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GD药物治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为治疗前TRAb阳性率(OR=1.137;95%CI 1.032~1.159;P=0.001),甲状腺大小(OR=10.026,95%CI 3.012~33.147;P=0.002)和FT3/FT4比值(OR=1.642;95%CI 1.121~2.914;P=0.016)。结论治疗前TRAb阳性率、甲状腺大小和FT3/FT4比值均是GD药物治疗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McAb亲和层析纯化的HFRS病毒50K结构蛋白免疫BALB/c小鼠,结果:第一次免疫后3周即有特异性抗体(包括中和抗体)被检出。抗体滴度随免疫进程而升高,第三次免疫后3周,其血清中和抗体滴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靶向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治疗格雷夫斯病(GD)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合成TSHR的小干扰RNA(siRNA)及ICAM-1单克隆抗体(mAb)。30只GD模型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iRNA治疗组、ICAM-1 mAb治疗组及未治疗组, 另取10只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治疗前、后测定小鼠血清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TSH刺激阻断性抗体(TSBAb)水平, 治疗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体质量、心率, 评估甲状腺摄取99TcmO4-能力、甲状腺大小及病理变化。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3次治疗后, siRNA组、ICAM-1 mAb组小鼠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小鼠(F=3.50,P=0.025), 心率均低于未治疗组GD模型鼠(F=24.73,P<0.001), 其中siRNA组心率下降明显, 接近正常小鼠。3次治疗后, siRNA组、ICAM-1 mAb组小鼠血清T4[(27.58±1.94)、(27.24±3.50) μg/L]、TSAb[(331.44±4...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与人TSH受体(TSHR)共表达细胞(hM12细胞)模拟Graves病(GD)时的甲状腺细胞,免疫C57BL/6小鼠,诱导GD动物模型,以研究异常表达于GD患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上的MHC—Ⅱ分子是否是GD的致病因素。方法试验组C57BL/6小鼠8只,用hM12细胞进行腹腔免疫,每2周1次,共6次,对照组C57BL/6小鼠5只,用M12细胞免疫,方法同试验组。受试小鼠末次免疫5周后,检测以下指标: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甲状腺组织学检查。结果C57BL/6小鼠试验组2/8小鼠诱导为Graves甲亢。C57BL/6小鼠的T细胞(MHC—Ⅱ为H-2^b)不能识别由hM12细胞(H~2^d)提呈的抗原,C57BL/6小鼠出现GD样变化可能是hM12细胞表达的TSHR被小鼠体内职业性抗原递呈细胞(APCs)获取,经加工处理提呈给T细胞,诱发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结论异常表达于GD患者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上的MHC—Ⅱ分子可能与GD的发病无关,而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的继发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 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HBV DNA疫苗诱导健康及HBV转基因小鼠细胞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BVCTL表位多肽体外刺激或冲击免疫效 (E)、靶(T)细胞 ,以观察DNA疫苗诱导健康及HBV转基因 (Tg)小鼠细胞免疫效果。结果发现 ,DNA疫苗能有效诱导健康BALB/c小鼠CTL活性 ,活性强弱与E/T比值及其上清液中IFN γ分泌水平有一定关系。HBsAg表位多肽(pp2 0 )体外刺激DNA疫苗免疫组效应细胞 ,培养上清IL 1 2释放水平 (2 1 1 3± 39 8pg/ml)明显较对照组 (86 7±2 7 1 pg/ml)高(P <0 0 5 ,t=4 4 82 )。DNA疫苗免疫HBVTg小鼠诱导CTL活性 (1 2 7%± 6 7% )较蛋白疫苗免疫对照组(1 7%±3 2 % )高(P <0 0 1 ,t=3 6 2 9) ;其效应细胞体外受 pp2 0刺激后分泌IL 1 2水平 (4 0 0± 30 1pg/ml)明显高于同期空载体免疫对照组 (3 8±3 0 pg/ml,P <0 0 5 ,t=2 376 )。采用在体电脉冲法DNA疫苗接种的 5只HBVTg小鼠中 ,于 4周时有 2只血清HBsAg阴转 ,并于 8周时出现抗 HBs阳性 ,而对照组中无一例血清HBsAg发生变化。表明HBVDNA疫苗能有效诱导健康及HBVTg小鼠细胞免疫应答 ,提示其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作为抗HBV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载鼠疫亚单位疫苗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鼠疫F1抗原疫苗多孔微球,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方法采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LGA制备多孔微球,考察不同致孔剂对微球形态和孔隙率的影响,并将鼠疫F1抗原蛋白疫苗吸附到多孔微球上,分别于第0天和第21天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以其为实验组,分别以单独注射疫苗和单独注射多孔微球的小鼠为对照组。在第6、8、10周取血测定抗体滴度,并于第10周取血后皮下注射鼠疫杆菌攻毒(剂量:600×LD50),攻毒后观察14d。结果 F1抗原多孔微球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后,F1抗原多孔微球组免疫的小鼠全部存活,且健康状况良好,而F1抗原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为20%,多孔微球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多孔微球球形良好,孔隙率高,用作鼠疫亚单位疫苗载体可以明显提高其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8F—FLT在评价食管癌细胞及其动物模型经X线照射后早期生物学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体外以5、10和15Gyx线分别照射人食管癌细胞Eca-109,照射前及照射后2、4和8h检测细胞对^18F—FLT摄取率的变化、细胞相对存活率和ATP的表达情况。将24只荷食管癌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对照(未照射)组;10Gy照射后1、7及15d各1组,分别行^18F—FLT PET显像并测量肿瘤对^18F—FLT的摄取值(T/NT)的变化。显像后处死各组荷瘤裸鼠,取肿瘤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照射前、后瘤组织内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及Ki67抗原的表达。组间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间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照射前细胞对^18F-FLT摄取率为(4.00±0.42)%;经5、10、15Gy照射后2h分别下降至(3.65±0.41)%、(3.17±0.45)%和(2.53±0.28)%;照射后4h分别下降至(2.84±0.35)%、(2.58±0.39)%和(1.80±0.22)%;照射后8h分别下降至(2.71±0.23)%、(1.89±0.31)%和(1.44±0.20)%。与对照组比较,5、10、15q照射后2、4、8h,细胞相对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2,P〉0.05);ATP浓度下降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细胞受照后的^18F—FLT摄取率与ATP浓度呈正相关(r=0.89,P〈0.01)。^18F—FLTPET显像示裸鼠肿瘤呈高摄取,照射前T/NT为2.24±0.06,照射后1、7和15d分别下降至1.99±0.09、1.85±0.04和1.15±0.10。瘤组织对^18F-FLT的摄取值与PCNA、Ki67表达均呈正相关(r=0.83和0.88,均P〈0.01)。结论^18F—FLT在食管癌细胞及肿瘤内摄取的变化能较好地评价其照射后早期生物学响应,^18F—FLTPET有望用于监测食管癌照射后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转染B7同系物3(B7-H3)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摄取^18F—FDG和^18F-FLT的影响,并探讨抗B7-H3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鼠源性前列腺癌RM1细胞和转染B7-H3基因RM1的同种细胞(RM1-B7-H3)培养后0.5、1、2、3、4和5d的吸光度(A)值,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种细胞的生长周期。在不同糖浓度(0、5.5和11.0mmol/L)、不同细胞数(每孔5×10^4~5×10^6)、不同摄取时间(20~120min)的条件下,测定2种细胞的^18F—FDG摄取率;并在细胞数为1×10^6、反应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行^18F-FLT细胞摄取实验。最后测定给予抗B7-H3单抗4H7后RM1-B7-H3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数据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样本t检验。结果RM1-B7-H3细胞培养1、2和3d时的A值分别为1.59±0.23、2.26±0.15和2.01±0.60,较RM1细胞(1.22±0.14、1.10±0.09和1.04±0.15)高(t=3.923、19.228和4.467,均P〈0.01);其他时间点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0.858、2.000,均P〉0.05)。RM1-B7-H3细胞的G1、S、G2/M期比例分别为(32.96±2.56)%、(39.11±2.57)%和(27.94±0.21)%,S期比例较RM1细胞(32.76±1.90)%高(t=3.442,P〈0.05)。2种细胞^18F—FDG摄取率均随培养基糖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细胞数和摄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1.0×10^6细胞、摄取100min时,RM1-B7-H3和RM1细胞的^18F—FDG摄取率分别为(55.07±3.99)%和(44.16±3.60)%,^18F—FLT摄取率分别为(5.25±0.81)%和(3.33±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77和4.567,均P〈0.01)。给予4H7单抗后RM1-B7。H3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为(45.36±2.92)%,较未加单抗组^18F—FDG细胞摄取率低(F=10.001,P〈0.01)。结论转染B7-H3基因能增强前列腺癌细胞的代谢和增殖活性,并提高细胞对^18F—FDG和^18F-FLT的摄取;给予抗B7-H3单抗4H7后,RM1-B7-H3细胞的^18F—FDG细胞摄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CD80单克隆抗体4E5的131I标记及标记产物131I-4E5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为B细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Iodogen法对4E5进行131I标记,以三氯醋酸法测定标记率和放化纯,并对131I-4E5的免疫活性及稳定性进行分析.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观察131I-4E5和4E5对B细胞淋巴瘤Raji细胞的杀伤效应.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131I-4E5的标记率为(78.3±2.4)%,放化纯为(95.7±1.8)%,比活度为0.58 MBq/μg,放射性浓度为3.90×1010 Bq/L.131I-4E5加入血清中放置3d后,放化纯仍>90%.131I-4E5与Raji细胞的最大结合率为(36.06±2.63)%;131I-4E5对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的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强于低剂量组:放射性浓度为1.48×1010、7.40×109、3.70×109、1.85×109和9.25×108 Bq/L时,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2.98±5.19)%、(46.29±2.80)%、(41.05±4.83)%、(33.68±3.79)%和(17.89±2.78)%,F=33.882,P<0.001;4E5组(质量浓度为20.0、10.0、5.0、2.5和1.25 mg/L)的细胞抑制率分别为(32.98±3.99)%、(30.88±3.98)%、(27.14±2.05)%、(20.35±4.38)%和(8.42±1.05)%,131I-4E5组显著高于4E5组(t=5.290、5.489、4.596、3.986和5.515,P均<0.05).结论 Iodogen法131I标记4E5标记率和放化纯高,标记物稳定性好;131I-4 E5可与Raji细胞特异性结合并发挥杀伤效应,为以B细胞淋巴瘤CD80为靶点的放射免疫显像及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99Tc^m标记针对小鼠双微体扩增基因(MDM2)mRNA的ASON(MDM2反义探针)用于前列腺癌无创性基因显像的价值。方法以HYNIC为螯合物,对含MDM2mRNA某段序列的ASON、错义寡核苷酸(ASONM)进行^99Tc^m标记,检测标记率及放化纯。建立荷人前列腺癌LNCaP裸鼠肿瘤模型,分为3组(每组10只),进行^99Tc^m-HYNIC—ASON和^99Tc^mHYNIC—ASONM、^99Tc^mO4^-(对照)肿瘤显像。测量肿瘤/对侧肢体(T/M)比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ON的^99Tc^m标记率为(65.15±2.05)%,ASONM的^99Tc^m标记率为(64.93±2.18)%。^99Tc^m-HYNIC—ASON和^99Tc^m-HYNIC—ASONM经纯化后,放化纯均达90%以上。不同探针注射后1、4和10h时,^99Tc^m-HYNIC—ASON组T/M比值分别为3.217±0.125、3.749±0.201和4.028~0.186;^99Tc^m HYNIC—ASONM组分别为1.579±0.128、1.715±1.140和1.683±0.139;对照组分别为2.146±0.132、1.847±0.124和1.528±0.152.^99Tc^m-HYNIC—ASON1、4、10hT/M比值与对照组和错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3.37~235.41,t=3.527~4.738,均P〈0.01),而^99Tc^m-HYNIC—ASONM组各T/M比值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54、2.287和2.236,均P〉0.05)。结论^99Tc^m标记的MDM2反义探针可在荷人前列腺癌裸鼠模型的肿瘤组织中特异性聚集,可以在早期对前列腺癌进行无创性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脂质体介导对^99Tc^m-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mRNA反义PNA体外靶细胞摄取、荷瘤裸鼠体内特异显像及生物学分布的影响.方法 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将带有短肽螯合功能的EGFRmRNA反义PNA与部分互补寡核苷酸杂交,再以配体交换法对反义探针进行^99Tc^m标记,然后以脂质体包裹反义探针,用HPLC法鉴定标记物的标记率.分析脂质体介导及非脂质体介导^99Tc^m-EGFR mRNA反义PNA在体外人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摄取率及滞留率的差别,同时分析两者在荷SKOV3卵巢癌裸鼠模型体内生物学分布及显像情况的差异.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脂质体介导及非脂质体介导^99Tc^m-EGFR mRNA反义PNA6h内标记率均在95%以上.两者在注射后1、2、4、6、12及24 h后的细胞摄取率分别为(28.90±1.12)%、(32.76±1.20)%、(38.20±3.11)%、(41.23±1.60)%、(46.63±1.55)%和(46.78±2.14)%,(3.51±0.39)%、(3.90±0.40)%、(4.69±0.18)%、(5.91±0.26)%、(5.30±0.22)%和(5.39±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1~58.67,Z=2.80,均P<0.05),两者滞留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25~11.55,Z=2.80,均P<0.05).注射两探针后1h荷瘤裸鼠肿瘤部位均可显像,但脂质体介导使肿瘤显像更为清楚,肿瘤摄取高峰T/NT由3.95上升至5.02,并明显增加注药后各时间点T/NT(t=3.96,t'=12.65~ 14.69,Z=2.83~5.29,均P<0.05).分子探针主要分布在肿瘤、肾脏及肝脏组织中.肿瘤摄取量随时间逐渐增加,1h时非介导组为(1.49±0.09) %ID/g,介导后为(2.15±0.21) %ID/g;6 h时分别为(3.90±0.65) %ID/g和(5.00±0.10) %ID/g;脂质体介导后可增加注药后各个时间点的肿瘤/肌肉(t=11.24,t'=3.96~ 11.94,均P<0.05).结论 脂质体介导可以明显促进^99Tc^m-EGFR mRNA反义PNA进入细胞,并提高对EGFR高表达肿瘤的显像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结核性与恶性腹膜弥漫性病变的^18F-FDG PET/CT表现,探讨PET/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证实的10例结核性腹膜炎、29例恶性腹膜病变(包括13例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16例腹膜转移癌)的^18F-FDG PET/CT表现.观察和记录指标:(1)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的受累情况;(2)腹腔积液情况;(3)淋巴结改变;(4)其他脏器伴随征象.对结核组与恶性组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程度、腹腔积液密度及^18F-FDG浓聚程度差异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壁腹膜弥漫均匀增厚伴大网膜及肠系膜“污迹样”改变,^18F-FDG分布较均匀;恶性腹膜病变多为壁腹膜、大网膜及肠系膜明显不规则增厚,呈多发结节状及饼状改变,^18F-FDG分布不均匀.两组受累腹膜^18F-FDG代谢均增高,结核性腹膜炎SUVmax为12.74±9.75,恶性腹膜病变SUVmax为12.45±7.4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腹腔积液密度低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的CT值为(11.34±3.55)HU、结核性腹膜炎患者的CT值为(14.4±2.37)HU,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5);腹腔积液^18F-FDG浓聚程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恶性腹膜病变患者SUVmax为2.10±0.65、结核性腹膜炎患者SUVmax为1.61±0.35,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恶性腹膜病变患者T/NT为0.77±0.18、结核性腹膜炎患者T/NT为0.58±0.12,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同时显示腹膜病变的形态学和功能代谢改变,并全面显示其他脏器的伴随征象,综合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束缚应激后大鼠血甘油三脂(TG)、血糖和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β/δmRNA和蛋白的变化,初步探讨应激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束缚1 w组(R1)、束缚2 w组(R2)和束缚4 w组(R4),分别不给予应激及给予束缚应激1、2和4 w。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TG和血糖水平,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PPARβ/δ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1、R2、R4组大鼠血清TG分别为(0.97±0.28)、(0.88±0.16)、(0.94±0.23)mmol/L,均明显高于C组的(0.59±0.09 mmol/L(P〈0.01);血糖分别为(6.25±0.69)、(6.30±1.10)、(6.12±0.85)mmol/L,均明显高于C组的(5.18±0.54)mmol/L)(P〈0.01)。与C组相比,R1、R2、R4组肝脏PPARβ/δ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束缚应激后,大鼠血清TG、血糖水平升高,这种变化可能与肝脏PPARβ/δ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S-11C-甲基-L-半胱氨酸(11C-MCYS)在荷Hepa 1-6肝癌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其在肿瘤PET显像中的价值.方法 (1)荷Hepa 1-6肝癌小鼠25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注射液1.48 MBq,分别在注药后5、10、20、30和60 min5个时间点测量肿瘤组织及各器官的放射性,计算%ID/g.荷瘤小鼠10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 1.48 MBq,分别于5、10、20、30和60 min行全身PET/CT扫描,观察全身放射性分布及代谢情况.(2)荷瘤小鼠及炎性反应小鼠模型各20只,经尾静脉注射11C-MCYS 1.48 MBq,1h后行全身PET/CT扫描.通过ROI获得肿瘤和炎性反应组织的SUVmax,并计算肿瘤/肌肉、炎性反应组织/肌肉放射性比值.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1C-MCYS在体内吸收迅速,给药后5 min放射性分布即可达到高峰,5 min时肝和肾放射性分布分别为(1.97±0.12)和(1.02±0.09) %ID/g,60 min时肝和肾放射性摄取降为(0.53±0.14)和(0.29±0.05)%ID/g,而脑、肺、胃及肌肉等组织放射性摄取均小于(0.23±0.05)%ID/g,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为(0.48±0.05)%ID/g.荷瘤小鼠不同时间点PET显像示小鼠各脏器的放射性摄取与各相应时间点小鼠体内放射性分布一致.(2)肿瘤组织摄取11C-MCYS较高,SUVmax为4.58±0.65,而炎性反应组织摄取11C-MCYS较低,SUVmax为1.02±0.18,肿瘤/肌肉及炎性反应组织/肌肉的放射性比值分别为7.27和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6,P<0.01).结论 11C-MCYS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氨基酸类PET显像剂,有望用于肿瘤与无菌性炎性反应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继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sHLH)的^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初诊的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2岁)sHLH患者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肿瘤相关HLH(MAHLH)组(13例)、感染相关HLH(IAHLH)组(13例)及风湿病相关HLH(RAHLH)组(5例),分别统计各组病灶FDG摄取情况和SUVmax.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t检验对各组SUV max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脾肿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RAHLH组、IAHLH组及MAHLH组对应例数分别为4、9和10例,对应脾脏SUVmax分别为3.16±0.61、5.67±3.37和6.04±3.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1,P>0.05).15例淋巴结增大合并^18F-FDG摄取增高:其中IAHLH组(8例)与MAHLH组(7例)肿大淋巴结SUVmax分别为5.35±1.69和10.14±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5).17例骨髓^18F-FDG摄取增高:其中RAHLH组1例,SUVmax为4.6;IAHLH组(7例)与MAHLH组(9例)骨髓SUVmax分别为5.31±2.05和6.36±3.71(t =-0.670,P>0.05).10例肝脏体积增大的患者中,4例合并^18F-FDG摄取增高,SUVmax为4.9~10.2.MAHLH组、IAHLH组及RAHLH组SUVmaw分别为8.15±4.38、5.62±2.45和3.02±1.31,MAHLH最高(F=9.123,t=2.562、5.236、3.030,均P<0.05).结论 R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伴^18F-FDG摄取轻度增高,IAHLH和MAHLH多表现为脾脏肿大,侵犯淋巴结及骨髓;且MAHLH FDG摄取最高.上述^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对该病的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