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50min后,小肠壁神经结构(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脑啡肽免疫反应性(ENK-IR)明显降低。这说明电针可激活小肠ENK能神经元,引起ENK的释放,这可能是电针调整胃肠功能的机制之一。而这一作用可被迷走神经切断所拮抗,提示针效传出途径可能是迷走神经.  相似文献   

2.
戊巴比妥钠麻醉下植入浆膜下电极,观察激光针“足三里”穴对清醒家兔胃电变化及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对针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激光针组胃电波幅8例降低,均差值为-58±14μV,2例升高,均差值为41±29μV,电针组胃电波幅7例降低,均差值为-73±16μV,3例升高,均差值为52±27μV,两组胃电波幅均差值与对照组比较 P<0.05和 P<0.01;激光针组和电针组针前频率分别为3.88±0.38次/分和4.02±0.31次/分,针后频率分剐为4.03±0.34次/分和4.03±0.33次/分,两组胃电频率针前后与对照组比较 P>0.05,结果表明:光针后胃电波幅呈降低和升高两种变化,以降低为主,而胃电频率变化不明显,近似电针效应。另外,实验通过切断双侧颈部迷走神经后,胃电波幅先升后降,光针能够缩短波幅升高的程度和时间,提示激光针对胃电的效应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以外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是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shall于1983年从胃黏膜中分离培养成功的一种螺杆状细菌。它的发现使人们对许多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引起了一次革命,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在包括胃癌在内的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及演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与多种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相关,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总述。  相似文献   

4.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途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对该信号途径及与其他信号途径关系的深入研究,对其成员的结构、功能和该途径的调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靶向该途径的抗肿瘤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005年10月~2007年10月间30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2、3天血浆TF、TFPI-1和D-二聚体水平,同法测定25例健康人血浆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TF和D-二聚体水平在伤后第1天即已明显升高,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TFPI-1在伤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TF在伤后第1、2、3天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D-二聚体和TFPI-1伤后第2、3天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发伤后早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和继发纤溶亢进,动态检测血浆中TF、TFPI-1和D-二聚体有利于了解多发伤后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炎症反应程度,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