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目的研究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叶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和抗肥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MCI CHP20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抗炎活性和抑制3T3-L1脂肪细胞三酰甘油蓄积的抗肥胖活性评价。结果从沙棘叶中分离得到18个鞣质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1,3,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2)、1,4,6-三-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3)、1,3,4,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4)、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5)、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6)、1-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7)、1-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8)、1,3-二-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9)、1,6-二-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0)、木麻黄鞣亭(11)、1,2,3-三-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2)、1,4,6-三-O-没食子酰基-2,3-(S)-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13)、hippophaenin B(14)、pedunculagin(15)、木麻黄鞣宁(16)、鞣花酸(17)和松醇(18)。结论化合物2、3、5、6、8、10、12和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沙棘叶中的鞣质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和抗肥胖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蕊蛇菰(Balaophora polyandraGriff.)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硅胶制备薄层和凝胶Toyopearl HW-40C进行反复色谱分离;采用谱学分析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多蕊蛇菰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1)、鞣花酸(2)、阿魏酸(3)、咖啡酸(4)、对羟基桂皮酸(5)、1,3-二-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β-D-吡喃葡萄糖(6)、1-O-(E)-咖啡酰基-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7)、2-O-(E)-咖啡酰基-1-O-对-(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沙蓬地上部分三萜皂苷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半微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分离、纯化,根据^1H-和^13C—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蓬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鳖子苷Ⅱc(1)、伪人参皂苷RT1(2)、齐墩果酸-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3)、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β-D-吡喃葡萄糖基酯苷(4)。结论:化合物2和3从藜科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4从沙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香椿果抗补体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溶血法进行抗补体活性筛选,然后利用溶剂萃取和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以1H-NMR,13C-NMR波谱方法,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香椿果提取物具有显著抗补体活性,经溶剂萃取,其中乙酸乙酯部位为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3),1,2,3-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1,2,6-三-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5),1,2,3,6-四-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6),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芦丁(9),异鼠李素-3-O-β-半乳糖苷(10),槲皮素-3-O-β-半乳糖苷(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槲皮素(14)。其中化合物3~14为首次从香椿果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10,11为首次从香椿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有显著抗补体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88.3,76.2,13.9,9.6μmol·L~(-1)。结论:香椿果活性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活性成分为其中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衍生物和黄酮苷,前者抗补体活性显著强于后者,并且其抗补体活性随着与葡萄糖羟基相连接的没食子酰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5.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刘希达  韩娜  刘志惠  翟建秀  李嗣凯  殷军 《中草药》2021,52(17):5226-5232
目的研究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干燥果实中抗氧化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系统分离和纯化,利用~1H-NMR、~(13)C-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方法,评估化合物的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覆盆子70%乙醇提取物的3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3,4,6-五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1,2,6-三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2)、1-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3)、原花青素B3(4)、银锻苷(5)、hovetrichosideC(6)、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阿夫儿茶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9)、methyl flavogallonate(10)、鞣花酸(11)、短叶苏木酚酸甲酯(12)、2,4,6-三羟基苯乙酮-6-O-β-D-吡喃葡萄糖苷(13)、没食子酸甲酯(14)、阿魏酸(15)、3,4′-二羟基苯乙酮(16)。结论化合物10和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9~12、14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2、4、11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毛花柱忍冬花蕾中的三萜皂苷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毛花柱忍冬花蕾中得到4个三萜皂苷:3-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3-O-咖啡酰基)-β-D-吡喃葡萄糖酯苷(1),灰毡毛忍冬皂苷甲(2),川续断皂苷乙(3),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也是从忍冬属中分离出的第一个具有咖啡酰基取代的三萜皂苷,化合物2—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杨梅叶蚊母树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报彬  王邠  梁鸿  赵玉英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8):2331-2333
目的:研究杨梅叶蚊母树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等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1),4-羟基-3-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3),1,2,3,4,6-五-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甲酯(5),没食子酸乙酯(6),3,4-二羟基苯甲酸(7),没食子酸(8).结论: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正确归属了化合物1的~(13)C-NMR数据.  相似文献   

9.
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18  
谭菁菁  赵庆春  杨琳  尚振苹  杜占权  颜鸣 《中草药》2010,41(8):1245-1248
目的研究白芍Paeonialactiflo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并通过波谱方法对结构进行解析和鉴定。结果从白芍中分离并鉴定了15个化合物:芍药苷(1)、白芍苷(2)、4-O-没食子酰白芍苷(3)、没食子酰芍药苷(4)、6′-O-没食子酰白芍苷(5)、6-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6)、邻苯三酚(7)、没食子酸(8)、没食子酸甲酯(9)、没食子酸乙酯(10)、儿茶素(11)、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12)、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13)、蔗糖(14)、β-谷甾醇(15)。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芍药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A New Indole Derivative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Tuber Fleeceflower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根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光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大黄素(emodin,Ⅲ)、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决明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Ⅷ)、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Ⅸ)、没食子酸甲基酯(methylgallate,Ⅹ)和吲哚-3-(L-α-氨基-α-羟基内酸)甲酯[Indole-3-(L-α-amino-α-hydroxypropionicacid)methylester]。其中,化合物Ⅺ为新的天然产物。上述蒽醌和萘类化合物以及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Ⅻ)、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大黄酚8-O-β-D-(6′-O-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苦茶(Camellia assamica vat.kucha Chang et Wang)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取,聚酰胺、Sephadex LH-20、ODS柱和HPLC等手段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嘌呤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theacfine(1),caffeine(2),theobromine(3);7个为茶多酚类,分别为(+)-catechin(4),(-)-epigallocatechin(5),(-)-gallocatechin(6),(-)-epigaUocatechin 3-O—gallate(7),(-)-gallocatechin 3-O—gallate(8),1,2,6-tri—O—galloyl-β—D—glucose(9),gallicacid(10)。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1的核磁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南欧大戟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MCI等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ESI-MS,IR,NMR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euphopeplin A(1),2α,5α,7β,8α,9α,14β-hexa-acetoxy-3β-benzoyloxy-15-hydroxyjatropha-6(17),11E-diene(2)和5α,8α,9β,10β,14α-pentaacetoxy-3β-benzoyloxy-15-hydroxy-pepluane(3)。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夏枯草地上部位(除去果穗)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用理化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该植物地上部位中分得12个化合物,均为五环三萜和三萜皂苷类成分,经与文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对照,分别为:乌苏酸(1),齐墩果酸(2),白桦酯酸(3),2α,3α-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4),2α,3α,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5),2α,3β-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6),2α,3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7),2α,3β,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8),2α,3α,19α,24-四羟基-乌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9),2α,3β,19α,23-四羟基坞苏-12-烯-28-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0),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11),和2α,3α,24-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12)。结论:其中化合物3、9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狼毒大戟中二萜和三萜类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狼毒大戟的萜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狼毒大戟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二萜化合物和3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岩大戟内酯A(1),岩大戟内酯B(2),prostratin(3),ent-kaurane-3-oxo-16α,17-diol(4),antiquorin(5),neriifolene(6),ent-ati-sane-3β,16α,17-triol(7),kauranoic acid(8),乙酰木油树酸(9),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10),乙酰羽扇豆醇(11)。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植物根部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巨大戟二萜-3-肉豆蔻酸酯(1)、巨大戟二萜-3-棕榈酸酯(2)、9,19-环阿尔廷-23E-稀-3β,25-二醇(3)、24-亚甲基环阿尔廷烷-3,28-二醇(4)、β-香树酯醇乙酸酯(5)、狼毒乙素(6)、2,4-二羟基-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7)和月腺大戟素A(8)。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梭果黄芪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梭果黄芪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Rp-18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3-O-β-D-木吡喃糖基-25-O-β-D-葡萄吡喃糖基环黄芪醇(1),异黄芪皂苷Ⅳ(2),环黄芪苷A(3),梭果黄芪苷C(4),2′,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烷-6-O-β-D-葡萄糖甙(5),毛蕊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6),6,4′-二甲氧基-3′-羟基-异黄酮-7-O-β-D-葡萄糖甙(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6-甲氧基当归素(10)。结论:化合物1-3,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固公果(Rose odorata Sweet var. gigantea (Coll.et Hemsl.)Rehd.et Wils)根中三萜类成分。方法。通过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色谱学分离,利用理化性质、现代波谱学以及化学沟通手段鉴定结构。结果:从固公果根乙酸乙酯层分离到9个三萜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酸(1)、2a,3卢,19β-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2)、野鸦春酸(3).2a,3a,19a,23-tetrahydroxyurs-12-en-28-oicacid (4), 2α,3β,19a-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5), kaji-ichigoside F1(6)、野蔷薇苷(7)、2n,3a,19a,23-tetrahydroxy-urs- 12-en-28-oicacid-3-O-β-D-glucopyranosyl ester (8),(8)、冬青苷B(9)。结论:化合物9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柱层析方法和制备高效液相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光叶海桐根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是 6α-羟基-京尼平苷(1), 10-O-咖啡酰基-脱乙酰基-交让木苷(2), (+)-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3),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4),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5), (-)-4-epi-南烛木树脂酚- 3α-O-β-D-葡萄糖苷(6)和(+)-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 1-6 为该属首次分离, 化合物 7 为该种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9.
水茄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茄中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凝胶和反相等柱层析材料进行分离,通过ESI-MS和NMR波谱方法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茄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1-9)。结构分别为neochlorogenin 6-O-β-D- qui-novopyranoside(1), neochlorogenin 6-O-β-D-xyl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2), neochlorogenin 6-O-α-L- rhamn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3),solagenin 6-O-β-D-quinovopyranoside(4),solagenin 6-O-α-L-rhamn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5),异槲皮苷(6),芦丁(7),山柰酚(8)和槲皮素(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水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辽东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多种层析柱分离手段, 运用NMR和 HR-ESI-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辽东木叶分离并鉴定了1个三萜皂苷和2个黄酮苷类化合物:3-O-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uronopyranoside-6'-O-butyl ester (1),7-O-α-rhamnopyranosyl-(S)-quercetin-3-O-β-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ide(2)和7-O-α-rhamnopyranosyl-(S)-quercetin-3-O-β-6-caffeoyl-glucopyranosyl-(1→2)-α-rhamnopy-ranoside(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也是从该属中分离出的第一个具有正丁基取代的三萜皂苷,化合物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