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两条前后承接,互相联系,都是论述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太少两感证治。但前者系“始得之”,其病初起,寒重邪盛,病势较急,正虚不甚,故用附子温少阴之阳以扶正,麻黄散太阳之寒以祛邪,配细辛则既可助附子以温少阴之经而散寒,又可助麻黄以散太阳之邪而解表,是温经解表之峻剂;后者系“得之二三日”,病程  相似文献   

3.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4.
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出于《扁鹊心书》,又名附子半夏汤,原主治“胃虚冷痰上攻,头目眩晕,眼昏呕吐等证”。方由附片、法半夏、陈皮、生姜等药组成。本方以附子为君,性味辛温大热,能大补命门真火,温抉肾阳,性走而不守,通行经络,可达全身表里上下无所不到。盖肾得温而能司气化,脾得温则水有节制,肺得温而津液得布,使寒湿痰饮无所停留,为治寒痰冷饮之  相似文献   

5.
<正> 宋·严用和著《济生方》一书,立论精要,制方切合,善于创新,后世称其方论有“微言精要,信为司命绳墨”之谓。五版高校教材《方剂学》有13首方出自该书,本文兹就严氏运用附子经验小议于后。师古而不泥古,着于创新:方论中以附子命方名达15首之多,制方有继承有发挥,关键在其灵活变通之中。如把仲师之肾气丸和真武汤变通,不减附子,一举创制成济生肾气丸和实脾饮而流传后世,经临床再实践,实为良方。补脾不如补肾,尤重附子:严氏在强调重视脾肾的基础上,提出了补脾不若补肾的学术观点。一方面首选附子补肾,加《诸虚门》中的沉附汤治胸膈痞满,饮食不进,肢节痛倦之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在于下焦真阳火衰,脾失温和,寒凝气滞,运化失权,阴阳不和所致。用沉附温补肾阳,坎火温脾和土,中焦之病自治,实为补脾不若补肾之典型例征。一方面善脾肾同补,在《脾胃虚实论》所制11方中偏重于温补,并以补真丸为代表,用附子共5首既壮肾补真火,亦补肾寓于补脾之中。刚柔相济制方,配伍独特:严氏认为用药之道,贵乎配伍,刚柔丰“济乃严氏独创的配伍方法,以附子为例,参附汤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息,自汗盗汗,气虚头  相似文献   

6.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7.
四逆散是古今临床常用的效方,具有选药精契、治效快捷的特点。此方原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所主治的“四逆”(四肢厥冷),非少阴病虚寒内盛、阳气式微所致之“四逆”,故不能用温阳救逆之四逆汤(附子,干姜、  相似文献   

8.
当归芍药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归芍药散源于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原载两条 :“一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有“妇人怀娠 ,腹中痛 ,当归芍药散主之”。二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妇人腹中诸疾痛 ,当归芍药散主之。”可见其用均在妇人病。然笔者详审病机 ,抓住肝血虚而血滞 ,脾虚而湿停 ,肝脾不和之机要广泛用于妇科、内科、外科杂病中 ,实属得心应手 ,取效颇多。方中六药组成 :当归、芍药、川芎、泽泻、白术、茯苓 ,三血药养血活血 ,三水药健脾以渗湿 ,肝得调达 ,脾得健运 ,肝脾两和 ,气机调顺 ,不仅原文所言腹痛主证可除 ,而且由肝脾失和所…  相似文献   

9.
连华敏 《河南中医》2003,23(8):16-17
傅山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妇产科疾病,每多效验。如治妊娠水肿,不用利水之法,而是用加减补中益气汤“补脾之血与肺之气”,使气升水散,肿消胎安;治产后腹胀,主张“大补气血,以补中虚”;治恶露不绝,“必用补中益气汤送三消丸,则元气不损,恶露可消”;治胞衣不下,补中益气,升清降浊。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郑伊  任青玲  司雨  郭斐  陈雯玥 《环球中医药》2022,(10):1861-1864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以脾肾阳虚为本,痰湿内蕴为标。附子汤为《伤寒论》中温阳治法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素体阳气不足,四肢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疾病,临床直接运用于PCOS的治疗尚不多见,然运用温阳法以及附子汤类方在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已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本文紧扣PCOS发病之机,沿袭张仲景治痰饮之法,以国医大师夏桂成补肾调周法为基础,从“痰饮”立论,以“温药和之”立法,撷取《伤寒论》中附子汤温扶阳气、温化寒湿之义,变通化裁其类方为中医诊治痰湿型PCOS探寻有益的思路。将附子汤及其类方运用于月经周期各阶段,功能温补脾肾、化痰消脂、燮理阴阳,使经自调、胎自萌,对于改善女性内分泌代谢及生殖功能,治疗痰湿型PCOS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柴胡补劳之说由来已久,医届素有争议,如《神农本草经》谓柴胡能"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日华子本草》谓柴胡"补五劳七伤",而寇宗极言五劳七伤,大忌柴胡;张山雷认为柴胡"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因治虚劳以健"脾"为要,补脾以升脾为主。而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又其味苦,其性升散,恰合脾胃升降之机。本文从医理、文献、药理等多角度来分析和论证,认为柴胡可以行少阳胆春升之气以助脾胃转输而起补劳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氏治疗血证,多以治脾为重,既圆古方之机,又不偏执古代医家之法。表现在气血为病,治脾为先;补虚重脾,宜温宜滋。脾为后天之本,又为至阴之脏,治病当以治脾为重,补虚又以补土为要。然脾虚有阳虚、阴虚之分,脾阳虚不制水者则温,脾阴虚不升津者则滋,从而辟治脾温、滋两条门径,较前诸医家又另有新意。此外,还以唐氏治带证、肺虚为例,从辨证、立法、方药等各方面论述了唐氏治脾的经验,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肝阳虚证治者,多补肝气,温肝阳以达肝用;补肝体,温肝用以体用并重,阴阳平调;又有"既病防变""子病补母"等法,并以补脾土,温肾阳之法,从而使病不传变,肝阳得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七个方面初探张景岳医案的特色。第一,张氏重虚体伤寒之辨治,对伤寒外感证的辨证重视察其正气虚衰与否,尤其对疑似阳热之证善从“脉形无力”处着眼,而用甘温扶正之法取胜,常用补阴益气煎(人参、当归、山药、熟地、陈皮、炙甘草、升麻、柴胡),大温中饮(熟地、白术、当归、人参、炙甘草、柴胡、麻黄、肉桂、干姜)等方救治虚体伤寒;第二,善于抓住病本进行治疗。如脾肾虚水肿、痞块,脾胃虚寒腹痛吐蛔症,皆以温补脾肾和温养脾胃之法取效;第三,血证不忌温药。张氏在临症实践中积累了血证用温药的经验,其治心脾劳伤吐血及阴亏格阳之衄血等,分别选用六味回阳饮(人参、制附子、炮干姜、炙甘  相似文献   

16.
东垣甘温法包含了“劳者温(养)之”、“损者温(复)之”、“下者举之”诸种治疗原则,其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故临床使用是以劳伤元气,脾胃受损,清阳下陷,而阴火乘其土位为特征。余临床多年来运用东垣甘温法辩治内伤血证,恒投辄效,点滴体会,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17.
"三附子汤"作为仲景治疗风湿兼阳虚证的代表方剂,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3方。"三附子汤"均可治疗风湿相搏兼阳虚证,均有温阳止痛之效,但在主治病证上又略有不同,用桂枝附子汤时,因证属表阳虚,风邪偏盛,风湿之邪相搏在表,治宜速决,故用附子三枚,佐甘草二两以缓其烈性,重用桂枝达四两,以温经通阳,使风湿之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发。用白术附子汤时,因表阳气虚,湿邪偏盛,故用附子一枚半,并减甘草之量为一两,去前方辛散之桂枝,加白术苦温燥湿,共逐皮间水气,此为因势利导之法。用甘草附子汤时,因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俱盛,但以风邪为主,故治宜标本兼顾,风湿同治,方中用附子二枚、炙甘草二两,此为缓兵之计,而用桂枝达四两,以祛在表之风邪,合白术以除在里之湿邪,使风湿之邪从内外分解。从《伤寒杂病论》中附子应用的研究可以看出,附子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主要是用于治疗痹证、少阴病、霍乱、水气、痰饮等证。而究其根本病机不过虚实两端:虚,主要为阳气虚,可涉及肺、脾、心、肾;实,主要是寒湿痹阻,涉及脾及经络。因主治病证不同,"三附子汤"用药、配伍通变化裁十分讲究,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8.
<正> 附子汤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见于《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上两条指出本方治疗阳虚寒湿之身痛证。亦见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第3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本条指出本方治疗妊娠阳虚宫冷之腹痛、胎胀证。附子汤功擅峻补元阳,祛寒镇痛,运化水湿。附子与方中不同药物配伍并重用之,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附与参,重剂相伍,大温大补,功专拯扶元阳,固本御寒,治疗阳衰气匮之脱证、厥证及虚损诸证。如阳气外亡之大汗、脉微厥逆、阳气欲脱之泄泻、遗溺、崩下以及脏器脱垂等证。亦可峻补心肾之阳,凡命火式微,心阳颓蹶所致心神不敛诸证,如怔忡、惊悸、失寐等证。附与术,重剂相伍,双补肾脾之阳,多用于寒湿滞阻于经脉筋骨之痹痛、寒湿内蕴之痰眩、泄泻、白带等证;肾脾虚寒所致肠寒便  相似文献   

19.
乌头赤石脂丸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由蜀椒、乌头、附子、干姜、赤石脂组成,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药测证,附子大辛大热,治亡阳脉微欲绝,治肾阳不足,腰膝冷痛,治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川乌功能祛风湿,散寒止痛;蜀椒散寒燥湿止泻,又治肾虚命门火衰之痰饮、水肿,通痹止痛;干姜温中,温  相似文献   

20.
<正>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自张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主张提出以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补脾疗法。补脾法的应用相当广泛。笔者受李东垣“五脏皆得胃气乃通利……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之启发,用补脾法治疗与五官九窍相关的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1 过敏性鼻炎吴某,男,40岁,1992年12月10日初诊。3年来经常鼻痒发作,喷嚏频频,鼻塞流涕,须臾自行缓解。平素头昏体倦,食少便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弱无力。五官科诊为“过敏性鼻炎”。曾服用“鼻炎康”、“藿胆丸”等未效,遂来我科门诊。中医辨证:脾肺气虚。治宜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