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艳  李家祥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36-1037
在施行范围局限且短小的手术、因脊椎钙化和纤维化性退变使椎管穿刺操作难度增加的老年人以及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时,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5年9月起,对40例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的方法,观察比较其麻醉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随机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两组,每组20例。两组年龄、体重和性别相仿。所有患者无外周神经系统疾病。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开放静脉,常规监测BP、HR、ECG和SpO2。鼻导管给氧。穿刺前10min…  相似文献   

3.
神经刺激器定位用于下肢外周神经阻滞麻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周神经刺激器的应用,是神经阻滞麻醉的一个重要进展。我科自2005年2月采用该技术用于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现将应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比较外周神经刺激器 (PNS)定位技术与异感定位技术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PB)的成功率 ,以及罗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  4 5例拟行前臂、腕、手掌及手指部位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 15例。Ⅰ组采用PNS定位 ,当刺激到桡神经、尺神经或正中神经中的任意一支神经时予以阻滞 ;Ⅱ组采用PNS分别定位到两支神经时予以阻滞。局麻药均为 0 5 %罗比卡因。Ⅲ组采用异感定位 ,局麻药为 0 5 %布比卡因。结果 三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是( 2 0 4± 3 3 )、( 14 5± 3 2 )和 ( 2 9 1± 4 0 )分钟 (P <0 0 1)。与Ⅰ组、Ⅱ组相比 ,Ⅲ组对桡神经阻滞的有效例数最少 (P <0 0 5 )。布比卡因比罗比卡因运动阻滞完善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 (P <0 0 1)。PNS定位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 (P <0 0 1)。三组镇痛持续时间无区别。结论 PNS定位较异感定位更精确 ,阻滞成功率高 ;两点定位给药较一点定位给药阻滞起效快 ;罗比卡因比布比卡因起效快 ,运动阻滞轻 ,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 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 ml和10 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 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 ml和6 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 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过程中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与外周神经阻滞两种方法,并观察这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因下肢外伤就诊于我院的老年患者2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外周神经阻滞组和硬膜外麻醉组,每组12例。外周神经阻滞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后路腰丛及坐骨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组常规硬膜外麻醉。结果两组手术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改变:外周神经阻滞组患者阻滞前后及术毕均无明显波动,麻醉后15,30min两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有显著差异(P<0.05)。镇痛时间:外周神经阻滞组明显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神经阻滞组维持时间长于硬膜外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阻滞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短于硬膜外阻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下肢手术通常都选用硬膜外麻醉,但老年患者伴脊柱僵直、严重骨质增生、脊椎侧弯或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椎强直等病变以及其他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或血液凝血机制障碍等病人,均不适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A组)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结果患者在麻醉前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低于麻醉前(P0.05)),A组患者HR与B组比较,有明显变化,B组患者麻醉后、手术开始10、20、30分钟的HR、SBP、DBP、SpO_2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同时点HR、SBP、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臀上皮神经阻滞麻醉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0.
神经刺激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人下肢手术中的应用,以硬膜外麻醉作对照,观察其对老年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6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NER)和硬膜外麻醉(EPI)。记录麻醉前,麻醉开始后15、30、45、60min,术后1h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效果。结果麻醉开始后15min。EPI组病人DBP降低明显,随后30、45、60min及术后1hEPI组病人的SBP、DBP均明显低于NER组;NER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小于EPI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PI组。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起效迅速,镇痛时间长,是老年病人进行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在小儿臂丛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上肢及手部手术常因患儿恐惧及不能说出准确的“异感”而放弃经济有效且有利术后镇痛的臂丛阻滞,而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则可使麻醉科医师不依赖患儿的特定信息,使患儿在镇静镇痛状态下接受阻滞。本文拟对小儿在镇静镇痛状态下,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实践中,尽管臂丛神经阻滞可采用多种人路以满足上肢区域麻醉的需要,但有时仍需应用一些不常见的技术,如选择性上肢神经阻滞和静脉局部麻醉(IVRA),来阻滞非源自臂丛的神经或弥补臂丛神经阻滞不全。  相似文献   

14.
徐杰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4):554-556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骨折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 60例ASA2~3级拟行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30)。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腰丛:0.5%罗哌卡因25ml和1%利多卡因15ml;坐骨神经:0.5%罗哌卡因10ml和1%利多卡因10ml。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10~18ml。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起效,持续时间及穿刺操作时间、麻醉费用、效果。结果 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有显著差异(P〈0.05),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问明显长于B组(P〈0.05);两组穿刺时间、麻醉费用、药物剂量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股骨粗隆骨折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维持时间长,麻醉费用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3-2018-05间行开胸手术的166例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83例。A组施行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B组施行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结果 (1)麻醉前(T0)时2组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2组MAP水平均较T0时降低,但A组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舒芬太尼用量及苯福林使用例数均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 h、6 h、12 h、24 h,2组安静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咳嗽状态下VAS评分较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科手术镇痛方面均具有良好效果,且胸段硬膜外阻滞在术后咳嗽状态下镇痛效果更佳,而椎旁神经阻滞在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及苯福林使用例数方面优势更明显,更有利于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神经刺激器定位为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提供了客观的神经定位指标,也为临床区域镇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现临床上使用的德国贝朗公司提供的Sti muplex(needie系列神经丛刺激针已极大限度地减少了穿刺针对神经的损伤。自2004年4月以来,我科开展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行下肢手术7  相似文献   

17.
郦萍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3):406-407
目的:观察改良臂丛阻滞在手部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180例拟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E、F组,每组9b例。E组采用肌间沟、外加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F组为对照组,行肌间沟阻滞加腋路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有无局麻药毒性反应,麻醉效果评定(按完全、基本完全、部分阻滞和失败4级标准评定)。结果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05),E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于F组(P〈0.05),局麻药毒性反应E组少于F组(P〈0.01),E组阻潍效果完全率高于F组(P〈0.01)。结论肌间沟阻滞加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迅速,效果完全,局麻药毒性反应少,是手部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下肢骨科手术中连续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 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本院接受骨科手术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案的差异分为A组和B组,各组50例。A组接受连续外周神经阻滞,B组接受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A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均较B组长(P<0.05)。时间和组别对VAS有影响,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T2、T3、T4时,A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时间和组别对Ramsay评分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T1、T2和T3时,A组Ramsay评分低于B组(P<0.05)。时间和组别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A组麻醉30min和拔管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均低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实施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术后镇痛效果优于硬腰联合阻滞麻醉,可减轻患者应激反应,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小儿麻醉中,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常作为全麻的辅助或补充,不仅可减少术中用药、加快患儿术后苏醒速度,还可提供可靠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对于全麻诱导过程可能存在危险或困难(如饱胃、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困难插管等)的患儿,PNB  相似文献   

20.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2483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我院近 4年来进行腰麻 硬膜外联合阻滞 (CSEA)共2 483例 ,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 2 483例中 ,男性 5 6 7例、女性 1916例 ,年龄最小 9岁 ,最大 95岁。其中妇产科手术 15 2 4例 ,泌尿科手术 6 48例 ,骨科下肢手术 2 31例 ,普外科手术 80例。穿刺方法 :一点法 ,即L2~ 3 或L3~ 4 单次腰麻后 ,置入硬膜外导管 ;两点法 ,即T11~ 12 或T12 ~L1行硬膜外置管 ,再行L2~ 3 或L3~ 4 单次腰麻。麻醉用药 :(1)腰麻用药 :布比卡因或丁卡因10mg ,加 10 %葡萄糖、3 %麻黄碱各 1ml;(2 )硬膜外用药 ,2 %利多卡因或 2 %利多卡因与 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