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3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石膏固定,切开复位螺钉或T形钢板固定及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4~10个月,优50例,良9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3.5%。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应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玉福 《中原医刊》2007,34(13):24-25
目的评价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按AO分类为B、C型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使用斜T形或T形钢板行内固定治疗。结果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月(平均12个月)。按Dienst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9例,可4例。结论T形钢板能提供坚强的固定,术后功能较好,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经验.方法:对26例桡骨远端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20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 and Wereley评分标准,23例优,3例良.复查X线片,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肌腱损伤等并发症出现. 结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宁  刘铮 《安徽医学》2008,29(6):723-723
目的总结采用钛制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掌侧入路,在C型臂透视下,经关节外复位,有明显骨缺损者同时植入自体骨,同时采用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结果本组41例均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T型钢板固定。平均随访22个月,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2.35%。结论T型钛制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手术损伤小,不影响桡骨远端的骨性结构,桡骨掌侧面平坦,手术易于操作,手术操作不经过关节面,不损伤掌侧韧带结构,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复位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较快等优点,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5.
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振普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2):913-91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尤其是累及关节面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行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优良率78%。结论该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A3、C2、C3)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0例,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结果 30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11周均达骨性愈合。依Dienest评分标准:优18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为94%。结论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坚强等优点,能恢复腕关节的结构、增加骨折稳定性,减少固定时间,早期恢复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性和适应症。方法:自1998年10月-2003年6月采用经皮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30例。结果:经平均14.2个月随访,疗效优17例、良ll例、可2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克氏针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是对骨折块较大的不稳定性骨折可作为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8.
彭小忠  石展英 《微创医学》2005,24(5):745-746
目的评价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结果22例患者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6~36个月),疗效按Dienest功能评估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占90.9%.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佳,稳固性好,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国产T型或斜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大多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掌偏尺偏角恢复;临床疗效优20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86%。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肌腱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T型支撑钢板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自2007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仰卧,臂丛麻醉生效后,在C型臂透视机帮助下完成骨折初步复位,然后安装外固定支架再复位。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5~10周去除外固定支架,平均7周。关节功能根据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91.3%。结论:外固定支架可较好地维持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 1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2年,16例均获复位,优11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骨折愈合,无感染,疗效优良。结论 重建钢板可有效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环,达到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和稳定,控制出血和疼痛,降低骨盆容量,允许患者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呼吸道和全身并发症。术前要特别注意合并症的处理和骨盆骨折内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患者 ,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 2年 ,10例均获复位 ,骨折愈合 ,无感染 ,疗效优良。结论 重建钢板可有效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存移位髋臼骨折 ,矫正畸形 ,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 ,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华  余良  曾敏  胡正宇 《安徽医学》2012,33(2):226-227
目的提高骨折的显示率。方法通过对患者身体转动,在透视下确定位置再摄片。结果在100例中,正位或正侧位显示可疑骨折65例,确诊52例,排除13例;平片显示正常,但患者症状,体征明显者35例,确诊骨折29例,排除6例。结论对于可疑骨折或平片显示正常但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的患者,应在透视下多体位观察,充分显示局部结构,达到确诊或排除骨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9月收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对手术创伤、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25.120min,平均56.9min;术中透视次数:15~35次,平均19.9次;术中出血量:50~250mL,平均114mL;骨折愈合时间:10~15周,平均12.1周;患者骨折愈合后Harris评分:72~95分,平均88.5分。并发症方面,本组患者无切割股骨头、内固定断裂、骨不连等情况发生。结论PFNA-Ⅱ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交锁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适应证、动力型和静力型固定的原则 ,以及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年到 2 0 0 3年间带锁髓内钉治疗的 2 1例股骨干骨折。其中稳定型 7例 ,不稳定型 14例 ,开放性骨折 5例 ,闭合性骨折 16例。结果 发生断钉 2例 ,远端锁钉安置失败 1例 ,余皆恢复良好。结论 带锁髓内钉扩展了髓内钉在股骨干骨折治疗中的适用范围。术后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 ,最大限度地恢复和保护膝关节的功能 ,但也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3例,采用切开复位及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早期开始术区功能锻炼,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腕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6~24个月随访,2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发生轻度复位丢失,1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总体优良率87.0%。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外固定均是可采取的手术方法,早期功能康复对腕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 Ta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玉环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2组。A组使用PFNA-Ⅱ内固定,B组应用Inter Tan内固定。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下地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程度、股骨颈短缩及并发症等。 结果 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B组;B组在术后开始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大腿疼痛程度、股骨颈短缩及并发症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FNA-Ⅱ和Inter Tan均为微创髓内固定,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各具有优势。PFNA-Ⅱ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术中出血少;Inter Tan固定更牢靠、加压效果好、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优势及稳定性,早期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利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向绪金 《广州医药》2003,34(1):26-27
目的:介绍一种锁骨骨折外侧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类型及其治疗方法。方法:9例锁骨外侧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螺丝钉锁骨喙突固定。结果:随访6-18月,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疗效好,是治疗这种锁骨外侧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矢状位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的形态特征和复位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09年3月至2016年6月,通过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 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矢状位不稳定转子间骨折,获得完整随访36例,其中切开复位组17例,微创复位组19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尖顶距、螺旋刀片滑动距离、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以及骨折的影像学形态特征。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微创复位组在手术出血量方面明显少于切开复位组(P<0.001),而在其他评价指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骨折形态特征看,有分离移位的近端前向不稳定多于有嵌插的近端后向不稳定,且前者的突出特征是股骨近端前内侧面的长斜行骨折,其在远骨折端的对应区域形成V形缺损,在外旋位X线片上较明显。结论: 矢状位不稳定骨折分为有嵌插的近端后向不稳定和有分离的近端前向不稳定两种类型,两种类型各有特征,手术应尽可能用微创技术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20.
范洲 《黑龙江医学》2005,29(5):327-328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完全移位的病例,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下,及C臂形X光机透视下,采用三维手法复位。在透视引导下,选择1.5~2mm短克氏针2枚,经皮按一定角度穿入骨折近远端,术后2周摄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适当功能练习,3周后拔出克氏针。结果15例中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完全移位,采用闭合复合,微创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优点较多,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