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对膀胱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以人膀胱移行上皮癌细胞系BIU87和BIU87/ADM为研究对象,应用MTT法检测阿霉素(ADM)的细胞杀伤作用、荧光法检测细胞内ADM浓度和斑点杂交法检测mdrlmRNA相对含量。结果:500IU/mlIFN-α能明显增强ADM对耐药细胞BIU87/ADM的杀伤作用,但不能增强ADM对敏感细胞BIU87的杀伤作用;IFN-α能增加ADM在BIU87/ADM细胞内的积聚,但并不改变mdrlmRNA在细胞内的表达量。结论:IFN-α对膀胱癌细胞多药耐药性具有逆转作用,其机制与IFN-α增加细胞内抗癌药物浓度有关,与mdrlmRNA表达量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多药耐药(MDR)逆转剂,特别是作为多重MDR逆转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本单位建立的肝癌SMMC7721MDR亚系作为MDR模型,用MTT法观察TNFα对MDR的逆转作用,用RT-PCR、流式细胞术观察TNFα对MD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TNFα对mdr1、LRP、GSTP1和TopoⅡα基因介导的耐药性逆转率为87.52%~100%,对MRP基因介导的耐药性无逆转作用,对多重MDR细胞耐药性的逆转率为76.28%~100%。TNFα对mdr1、LRP、和GSTP1基因的表达有下调作用,对TopoⅡα基因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对MRP基因的表达无影响。结论体外细胞实验证实TNFα为多重MDR逆转剂。 相似文献
3.
反义核酸对膀胱癌细胞系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性逆转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能转录出mdr1 mRNA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质粒,然后将该质粒导入膀胱癌耐药细胞系中,测定转染细胞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观察反义核酸对MDR的逆转效应。结果 耐药细胞经导入反义核酸逆转录病毒质粒后,对阿霉素(ADM)、秋水仙素(COL)的IC50显著降低(P〈0.01);细胞膜上P-糖蛋白(P-GP)染色信号显著减弱。结论 反义核酸是逆 相似文献
4.
三种逆转剂对人膀胱癌多药耐受相关蛋白介导的多药耐受逆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环孢霉素A(CsA)、维拉帕米(Ver)、黄体酮(Prog)对膀胱癌多药耐受相关蛋白(MRP)介导的多药面受(MDR)的塑转作用。方法:分别采用MTT方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CsA、Ver和Prog塑转化疗药物VCR对MRP高表达的膀胱癌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的塑转效果。以及地细胞内柔红霉素(DNR)聚集、外排的影响。结果:CsA和Ver作为多药耐受糖蛋白(Pgp)的良好剂同样可以显著逆转VCR对M%RP高表达的EJ/MRP细胞毒性作用,具有增加EJ/MRP细胞内DNR的聚集百的作用。剂量越大作用越强;而Prog则无类似作用。结论:CsA和Ver对人膀胱癌MRP介导的MDR具有良好的逆转作用。可通过增加细胞内的药物聚集和减少外排已进入细胞内的药物起作用。这种作用存在剂量依从关系。 相似文献
5.
肿瘤坏死因子α逆转入肝癌多药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多药耐药(MDR)逆转剂,特别是作为多重MDR逆转剂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本单位建立的肝癌SMMC7221MDR亚系列作为MDR模型,用MTT法观察了TNFα对MDR的逆转作用,用RT-PCR,流式细胞术观察TNFα对MDR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TNFα对mdr1,LRP,GSTF1和TopoⅡα基因介导的耐药性逆转率为87.52%-100%,对MRP基因介 相似文献
6.
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α对膀胱癌患者LAK细胞增殖和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联合应用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IFN)或肿瘤坏死因子(TNF)对膀胱癌患者LAK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毒作用的影响,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离心法从21例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分离LAK细胞并用IL2激活培养,细胞于96孔细胞培养板用细胞计数方法观察不同浓度TNFα和IFNα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膀胱癌细胞系BIU87和EJ细胞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测定LAK细胞的细胞毒。结果:TNFα呈剂量依赖性地加强由IL2诱导的LAK细胞增殖,1000U/ml的IFNα于48小时也对LAK细胞产生刺激作用,用5000U/ml的TNFα可增强LAK细胞对EJ和BIU87细胞的细胞毒杀伤,IFNα对此则无明显影响。结果提示TNFα和IFNα增强膀胱癌患者LAK细胞的增殖并在细胞毒杀伤中起重要作用,对临床膀胱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目前mdr1基因导致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肿瘤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方法逆转mdr1基因导致肿瘤多药耐药性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mdr1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是导致肿瘤具有多药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可以从mdr1基因的mRNA和P-糖蛋白两个方面进行有效的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结论单一阻抑mdr1基因或P-糖蛋白的表达,以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临床试验结果并不满意,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是今后逆转肿瘤对化疗药物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姜黄素逆转多药耐受糖蛋白介导的膀胱肿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多药耐受糖蛋白 (P gp)介导的膀胱癌细胞多药耐药 (MDR)的逆转。 方法 :MTT法观察MDR的逆转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罗丹明 12 3浓度 (R 12 3)。结果 :姜黄素加阿霉素组与阿霉素组对敏感株的细胞毒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耐药株对姜黄素加阿霉素组的敏感性是阿霉素组的 4倍 (P <0 .0 5 ) ,姜黄素明显抑制了细胞内R 12 3的外排 (P <0 .0 5 )。结论 :姜黄素可有效逆转P gp介导的MDR。 相似文献
9.
孙隆昌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4):2279-2280
目的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将α-干扰素3000万u+丝裂霉素C40mg+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结果本组22例随访3—48个月,平均18个月,18例无复发,占81.8%。4例于术后5个月和7个月复发。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是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复发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以红霉素逆转人胃癌SGC7901/ADM亚株所呈现的多药耐药性。方法:应用递增阿霉素剂量的方法,诱导建立人胃癌细胞耐药亚株。试以红霉素逆转该耐药亚株对阿霉素等抗癌药物的耐药性,以MTT法测定各药之.细胞毒作用,用LSAB法检测亲本(SGC7901)与耐药细胞亚株(SGC7901/ADM)之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诱导建立之人胃癌细胞耐药亚株SGC7901/ADM,对阿霉素的相对耐受度较亲本细胞SGC7901提高了9.l倍;前者同时对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呈交叉耐药性,而对丝裂霉素和顺铂则不显示交叉耐药性。红霉素浓度为273、545、1090μmol/L时.均可提高阿霉素、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对SGC7901/ADM耐药细胞亚株的细胞毒作用。免疫细胞化学研究显示,约86%的耐药亚株表达P-糖蛋白,而亲本细胞则均为阴性。结论:非毒性剂量的红霉素可以逆转人胃癌耐药细胞株的耐药性。为临床上胃癌常规化疗方案中加用红霉素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α-干扰素(IFN-α)治疗肝癌产生耐药性的过程,探讨其机制。方法裸鼠肝内原位接种裸鼠人肝癌高转移裸鼠模型LCI-D20肿瘤组织,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其中治疗组于接种肿瘤后第2天皮下注射给予IFN-α(1.5×10~7 U/kg体重/d)20 d,治疗组A和B裸鼠于停药后第1和21天分别被处死;治疗组C和D于停药后第21天再次给予同剂量IFN-α(1.5×10~7 U/kg体重/d)联合格列卫(100mg/kg体重/d,灌胃)治疗20 d。对照组E~G分别在接种肿瘤后第28、48、68天被处死。观察裸鼠体重,肿瘤大小、体积,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浓度、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抽提A、D、E、G各组总RNA做关于血管生成SuperArray基因芯片。结果A~G组肿瘤的大小分别为0.27、1.54、3.22、2.23、0.68、1.93、3.98 g,其中组A和组E,组D和组G相比,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VEGF浓度组A和组E,组C、D和组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芯片结果提示在IFN-α治疗过程中,肝癌组织VEGF mRNA和裸鼠血清中的VEGF仍保持较低水平,而PDGF-AA mRNA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组A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组E,而在组C和组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核分裂象增多,肿瘤周围包膜变薄,纤维成分减少。结论肝癌可对IFN-α治疗产生耐药性,可能的机制为肝癌肿瘤血管生成由VEGF依赖转化为PDGF依赖。 相似文献
12.
核酶对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利用核酶技术切割肿瘤多药耐药基因(MDR1),逆转肿瘤抗药性。方法按照“锤头结构”模型设计、合成了核酶196MDR1(196 RZ),并定向克隆入包含RNA多聚酶Ⅲ启动子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中。通过脂质体介导,将抗mdrl核酶表达质粒(N2A tRNA1^(met)-iMDRl-Rz)导入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分别采用RT-PCR、荧光PCR、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检测术、罗丹明聚集及MTT、方法,观察细胞的.RZ、mdrl mRNA、P糖蛋白(Pgp)表达和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经抗MDR1核酶处理的耐药HepG2细胞,RZ稳定表达,MDRl mRNA、Pgp明显降低,细胞内罗丹明聚集,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200倍。结论针对多药耐药基因mdrl的核酶可明显降解mdrl mRNA,抑制Pgp的表达,具有强大的逆转肝癌耐药细胞HepG2多药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药物耐受是影响化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其发生机制复杂 ,往往多种因素参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李永生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3,23(2):143-147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药物耐受是影响化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其发生机制复杂,往往多种因素参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膀胱肿瘤多药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利血平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的多药耐药性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利血平逆转乳腺癌的多药耐药性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利血平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细胞内的荧光染料罗丹明-123的浓度影响;以噻唑蓝(MTT)法检测5~30umol/L浓度的利血平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的阿霉素毒性的影响。结果 本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查5~30umol/L的利血平可以显著增加人乳腺癌耐药细胞内罗丹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硫氨酸亚砜胺(BSO)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以20umol/L的BSO处理人膀胱癌细胞株BIU87及其多药耐药业株BIU87/A后约18h,分别应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RT—PCR)、荧光分光光度法及MTT法.检测两株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h)mRNA的表达和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以及细胞对多种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BSO处理后,BIU87/A细胞γGCSh mRNA的表达水平为1.091,明显低于处理前的1.534(P<0.01)。与之对应,细胞内GSH浓度也由处理前的177.3mmol/g蛋白质降至处理后的89.0mmol/g蛋白质(P<0.05)。BSO处理使BIU87/A细胞对大部分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高。结论:BSO可通过抑制细胞的GSH的合成.使膀胱癌耐药细胞的化疗耐药性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18.
膀胱癌多药耐药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旨在研究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在膀胱癌细胞的多药耐药分析方面的作用,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剂及仪器:DMEM、DNA提取试剂盒DNAzol、RNA提取试剂盒Trizol为Gibco产品;秋水仙素、甲酰胺、polybrene为Sigma产品;缺口平移系统(nicktranslation)为Promega产品,尼龙膜为ZetaProbe产品;鲑鱼精DNA购自晶美生物公司;MDR1PCR引物P1:5′CCCATCATTGCAATAGCAGC3′,P2:5′CTTCAAACTTCTG… 相似文献
19.
三苯氧胺逆转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体内应用三苯氧胺对大肠癌多药耐药性的影响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关系。方法 制成3组人大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mdr1(+)ER(+)组、mdr1(+)ER(-)组及mdr1(-)组。各组再分成4个亚组;对照组、阿霉互(DOX)治疗组,TAM治疗组及TAM+DOX联合治疗组。结果 mdr(-)组中DOX组及TAM+DOS组于第2疗程末瘤体积及瘤重均小于对照组,TAM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干扰素-α-2b-BCG小鼠原位膀胱肿瘤灌注治疗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适合膀胱内灌注BCG的膀胱癌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重组Hifn-α-2b-BCG对其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亚硝酸银化学损伤、MB49细胞移植改进方法 ,构建C57BL/6原位膀胱肿瘤小鼠模型,进行重组BCG和野生BCG灌注治疗,观察荷瘤小鼠生存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结果 p53在荷瘤小鼠膀胱肿瘤表达强阳性.重组BCG和野生BCG各组灌注治疗后各重要器官组织未见肿瘤和结核结节形成.重组BCG灌注治疗组的小鼠平均膀胱重量(140.8±33.2)mg显著低于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的251.6±38.4,与野生型BCG治疗组的150.1±42.1、野生BCG+IFN治疗组的144.6±3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组BCG治疗组的小鼠生存率高于野生型BCG治疗组.结论 重组BCG小鼠原位膀胱肿瘤灌注治疗模型造模成功、肿瘤浸润迅速,恶性度高.重组hWN-α-2b-BCG对小鼠体内膀胱肿瘤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影响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