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讨评估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预后的有效指标,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例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抗原及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免疫表型和形态学类型有关。免疫表型或肿瘤生物学行为属T细胞淋巴瘤的PCNA指数高于B细胞和非T非B细胞淋巴瘤,前者术后仅生存3-5个月,后者后生存2年2个月-5年。认为PCNA对判定泌尿生殖系恶性淋巴瘤的预后有一定意义,可能成为评估淋巴瘤患者预后的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恶性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3例。例1,男,68岁,主诉为右侧腰部不适1个月。CT扫描示右肾门处4.0 cm×5.5 cm软组织影,密度均匀,右腰大肌自肾下极至髂内肌水平弥漫增粗,内见低密度软组织影。例2,男,72岁,主诉为左下肢肿胀2周。CT检查示左精囊软组织肿物,直径2.5 cm;左髂动脉分叉处6.5 cm×4.5 cm软组织肿块。例3,女,48岁,主诉为发热1个月。CT检查示双侧肾上腺区8.0 cm×6.0 cm,7.0 cm×6.5 cm实性占位,界限清晰,密度不均。结合文献复习,对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手术治疗和预后进行总结。结果3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原发部位分别为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肾脏、精囊、肾上腺受累各1例,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例1术后2个月死亡。例2、3术后行CHOP方案化疗,分别随访4个月、2年,均无瘤生存。结论淋巴瘤侵及泌尿生殖系统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较差。此类患者手术效果不佳,治疗应以化疗、放疗为主。手术探查对于明确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与泌尿生殖系相关的多原发恶性肿瘤(MPMNs)问题。方法对21例与泌尿生殖系相关的MPMN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诊断标准、发病情况、发病因素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癌切除术后生存1.5年者1例,2年者3例,3年以上者5例,5年者3例。结论MPMNs的预后明显优于单原发恶性肿瘤的复发或转移,鉴别多发癌是多原发癌还是转移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DNA甲基化是哺乳动物细胞中遗传外修饰,与基因转录失活有关。泌尿生殖系肿瘤中部分雌激素受体(ERα)不表达或表达减少,与ERα基因启动子CpG岛高度甲基化有关。DNA甲基化抑制剂能使ERα恢复表达,可望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男性泌尿生殖系Paget's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19例男性泌尿生殖系Paget'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中17例为阴囊Paget's病,2例为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输尿管皮肤乳头Paget's病.最常见的症状是阴囊处皮肤潮红、红色丘疹及皮肤瘙痒症.病变通常表现为皮肤色素过渡沉着或色素沉着不足,也有的表现为溃疡和黏膜白斑症.结果 19例均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范围距皮损处l ~2cm.16例随访者中,术后存活时间为12个月~158个月,目前存活8例.l例于术后13个月复发,仍采用手术治疗,效果良好.8例死亡,其中5例死于非肿瘤疾病,2例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1例死因不详.结论 Paget's病早期进行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诊断,早期Paget's患者必要的手术切除范围是无病灶残留和减少复发的前提并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确诊并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评估PCNA蛋白与胃癌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3.3%vs 36.7%,P〈0.05)。PCNA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病理组织的Lauren分型、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相关(P〈0.05)。Kaplan-Merier曲线显示,PCNA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率较阴性表达患者明显降低(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例1女性,46岁。因发热1个月在内科住院治疗,超声检查发现双侧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病变,于2003年2月转入我科。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未查及包块。胸部X线片示纵隔区未见异常;CT显示双侧肾上腺区分别可见直径8·0 cm×6·0 cm,7·0 cm×6·5 cm球形实性占位病变,界限清晰,密度不均匀。以腹膜后肿物于2003年2月9日行探查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肾上腺区,挤压并与肾上腺紧密粘连。腹膜后无肿大淋巴结。切除肿物,术中双侧肾上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出现肾上腺功能低下表现。术后病理检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角…  相似文献   

9.
FHIT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14.2区域,此区域含有脆性位点FRA3B,而该位点具有不稳定性。目前认为FHIT基因是一个候选的抑癌基因。本文对FHIT基因与前列腺癌、睾丸肿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例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62(50~69)岁。肿瘤位于肾脏3例,膀胱2例,睾丸4例。首发症状:肾肿瘤3例中2例为发热(1例伴腹痛及体重减轻),1例为体检发现肾盂占位;膀胱肿瘤1例为肉眼血尿伴腹痛,1例为尿急、尿痛;4例睾丸肿瘤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5例行CT检查见低密度肿物伴轻中度强化,4例睾丸肿瘤行B超检查提示不规则、不均质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术前诊断均为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6例接受手术,3例行病灶穿刺获取病理。9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联合化疗,2例仅接受化疗,2例仅接受手术治疗,1例未治疗。肾肿瘤3例中,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肾盂占位性病变者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予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2例膀胱肿瘤者均行TURBT,术后均拒绝放化疗。4例睾丸肿瘤者中,3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3例行R-CHOP方案化疗,1例于外院行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具体方案不详;4例均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地塞米松5 mg)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结果本组9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睾丸淋巴瘤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确诊时Ⅰ~ⅡE期4例,ⅢE~ⅣE期5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6例,≥3分3例。随访时间平均18(6~66)个月。7例存活,其中3例完成化疗者中,2例完全缓解(睾丸淋巴瘤ⅡE期IPI评分1分和ⅣE期IPI评分2分各1例),1例部分缓解(肾盂淋巴瘤ⅣE期IPI评分3分);3例拒绝化疗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膀胱淋巴瘤2例和肾盂淋巴瘤1例,均为ⅠE期IPI评分1分);1例化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细菌真菌混合感染性肺炎停止化疗(睾丸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肾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1例和睾丸淋巴瘤Ⅲ期IPI评分2分1例,分别于确诊后6个月、17个月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特异性差,诊断时应根据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常见肿瘤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R-CHOP方案化疗为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膀胱移行上皮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L  Wang X  Mei H  Chen W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8):484-486
目的研究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细胞凋亡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与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87例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细胞凋亡及PCNA表达情况,计算出细胞凋亡指数及PCNA表达指数,并对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意义,而凋亡指数与PCNA指数比值在复发组小于非复发组(P<001),显示在复发组癌细胞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细胞凋亡程度。结论对凋亡指数及PCNA阳性指数的综合分析,即凋亡指数与PCNA阳性指数的比值,可更全面的反映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状态,对判断肿瘤的复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特征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肾上腺肿瘤细胞增殖特征,对肿瘤恶性度及预后作出判断,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34例肾上腺恶性肿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与25例肾上腺良性肿瘤和12例增生、正常肾上腺组织对比,以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片做积分吸光度测定,并进行PCNA指数计数。结果显示:肾上腺恶性肿瘤PCNA表达高于良性肿瘤,两者又高于增生、正常肾上腺表达。结果表明:图像分析积分吸光度测定对判断肿瘤恶性度和不良预后方面有重要价值,PCNA可用于细胞增殖特征评估。  相似文献   

13.
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维甲酸对大肠粘膜细胞增殖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癌变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维甲酸治疗组(Ⅱ组)较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大肠癌发生时间晚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Ⅰ、Ⅱ组PCNA指数显著高于未用诱癌剂的Ⅲ、Ⅳ组(P<001)。组内对比结果显示,Ⅰ组PCNA表达有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增强的趋势(P<005),至诱癌后期PCNA指数已达168±14,接近高分化腺癌水平,低于低分化腺癌。Ⅱ、Ⅲ、Ⅳ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Ⅱ组PCNA指数早期与Ⅰ组差异无显著意义。中后期显著低于Ⅰ组(P<001)。结论我们认为维甲酸可完全或部分阻逆实验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降低其发生率,为临床应用维甲酸防治大肠癌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早期诊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生物学行为指标,采用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4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进行检测。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AgNOR和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前列腺非典型增生,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炎,其表达依次呈递减趋势,前列腺非典型增生的AgNOR和PCRNA计是于前列腺癌与前列一症之间,表明前列腺非曲型增生具有潜在的恶可能。前列腺癌中AgNO  相似文献   

15.
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CNA表达及其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87例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复发的影响。结果表明PCNA表达与肿瘤复发有相关性(P<0.05),而与癌肿数目、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无显著关联性。据此可筛选出表浅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高危人群,加强随访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20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显示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PCNA表达增加,肾小球内PCNA阳性细胞数、肾小管和间质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均与肾组织学损害程度呈正相关;临床-病理研究显示肾小管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与24小时尿蛋白量、血清肌酐浓度(Scr)呈正相关;肾间质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数亦与24小时尿蛋白量呈正相关。肾脏细胞增殖程度作为一项判断肾小球肾炎组织学损害程度和预后的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与病理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肾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肾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其中PCNA阳性细胞数和分布呈异质性,PCNA表达与细胞类型、肿瘤分期与分级均相关,PCNA高表达(3 ̄4级)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1 ̄2级)。结果表明PCNA可以定量地肿瘤分化程度及恶性度,强度PCNA与临床分期结合能更好地判定肾癌的预后,PCNA高表达者易发生转移且预  相似文献   

18.
脊索瘤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组织特性及预后判断。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例原发脊索瘤(其中典型脊索瘤10例,软骨样脊索瘤6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其肿瘤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典型脊索瘤与软骨样脊索瘤PC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复发者PCNA的标记率明显较未复发者为高(P<0.05)。软骨样脊索瘤肿瘤细胞的凋亡率较典型脊索瘤为高,但复发者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与未复者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治术无复发间期平均为26个月,次全切除术无复发间期平均为8个月(P<0.05)。术后加用大剂量放疗,较未使用者的复发率为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索脊瘤复发与否与PCNA的标记率及手术方式有关,软骨样脊索瘤的预后较典型脊索瘤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