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例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Tang Y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8):573-577
目的 对我院1972年~1999年5月间1739例尿毒症行肾移植手术患者(200例次)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总结1985年以后人/肾1、3、5年的存活率;肾移植主要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影响患者再次移植存活率的因素。HLA-抗原/基因配型及PRA检测。结果 ⑴自1985年临床使用环孢霉素A(CsA)后其1年人肾存活率为87.33%,3年人肾存活率为80.17%,5年人肾存活率为67.04%。⑵50岁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  相似文献   

3.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肾移植监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87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细胞间粘附分子1(cICAM1)动态监测,以探讨其在术后监测中的价值。结果发现,移植术后cICAM1水平短暂升高后即随移植肾功好转而下降,至术后两周达正常水平;急性排斥反应时cICAM1显著高于移植肾功稳定组及CsA肾中毒组(P<0.001);抗排斥治疗有效后,cICAM1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结果表明,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cICAM1的变化,不仅可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并观察其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与CsA肾中毒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再次肾移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再次肾移植的43例患者按术后用药方案的不同分2个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率为27.9%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的发生率为23.3%,移植后人/肾、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2.4%/64.7%、78.3%/60.9%、66.7%/55.5%。环孢素A(CsA)组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组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77.8%/55.6%  相似文献   

5.
ICAM-1和VCAM-1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ICAM1为(390.6±91.0)ng/ml,sVCAM1为(1957.1±403.1)ng/ml,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的(137.3±16.8)ng/ml、(1118.4±210.4)ng/ml和CsA肾中毒组的(132.7±24.8)ng/ml、(1285.8±270.5)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ICAM1和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尿微量排泄蛋白与肾移植的关系,应用免疫散射测浊技术检测了30例肾移植患者四种特定尿微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UALB)、尿转铁蛋白(UTf)、尿α1微球蛋白(Uα1M)、尿免疫球蛋白G(UIgG)。结果显示,除UIgG外,UALB、Uα1M与UTf均与血清肌酐(Scr)呈显著正相关。动态观察发现,Scr升高前1周左右,在常规蛋白尿尚不明显时,特定尿微量蛋白已开始出现异常,并于Scr增高期间达到高峰。肾移植急性排斥以UALB增幅最大(2075±1127mg/L),而慢性CsA肾中毒则以Uα1M增高为主(950±341mg/L)。结果认为:特定尿微量蛋白变化与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对移植后并发症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后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与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肾移植后不同的免疫抑制用药方案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用药组合将患者分为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和泼尼松(Pred)三联治疗组、CsA和Pred二联治疗组、Aza和Pred传统二联治疗组。统计分析免疫抑制用药、排斥反应发生及人、肾存活情况;对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追踪其发生排斥前12个月内的药物更动情况。结果 采用三联治疗的患者人/肾5年存活率(88%/78%)显  相似文献   

8.
本院 198 9年 7月至 1999年 7月完成尸体肾移植术 70 8例 ,其中继发于狼疮性肾炎的 4例 ,占 0 .5 6 %。 4例患者中 ,肾移植术后最长随访时间 5年 ,3例无狼疮性肾炎复发 ,1例术后 18个月开始血中抗核抗体 (ANA)阳性、抗dsDNA阳性、伴低补体血症 ,但其后随访 42个月 ,病变未累及移植肾。 3例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为 :环孢素A(CsA) 泼尼松 (Pred) 霉酚酸酯 (MMF)以及CsA Pred 硫唑嘌呤 (Aza)。我国狼疮性肾炎发病率高于国外 ,但我国的肾移植患者中 ,狼疮性肾炎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低…  相似文献   

9.
环孢素(CsA)明显提高了移植肾的近期存活率,但未能改善其长期存活率。慢性环孢素肾毒性(CsA-NT)是否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存有争议。本文就慢性CsA-NT的发生及其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CsA顺序用药对移植肾早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1月~1995年5月,分别对78例及3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立即应用ALG和OKT_3,随机选择80例术后立即应用CsA的患者为对照组,以了解CsA顺序用药对移植肾早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LG组和OKT_3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11.5%和12.5%,CsA组为23.8%(P<0.05),急性肾小管坏死(ATN)ALG组和OKT_3组分别为5.1%和6.3%,CsA组为15.1%(P<0.05),移植肾功能3天正常率ALG组和OKT_3组分别为83.3%和68.8%,CsA组为57.5%(P<0.05)。证实CsA顺序用药可有效地预防AR和ATN的发生,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施行肾移植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的特点、影响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及提高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对64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肾移植的资料进行总结。64例中年龄最大者73岁,平均63.6岁。术后环孢素A(CsA)的起始量较一般患者低0.5~1.0mg.kg^-1.d^-1,术后1年内的维持量较同期一般患者低0.2~3.0mg.kg^-1.d^-1。结果 人、肾1年存活率均为86.5%,3年存活率为71.4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应用雷公藤多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于1990年首次将中药雷公藤多甙(GTW)用于肾移植术后的病人,替代硫唑瞟呤(Aza),取得满意疗效。对照组(Azi+CsA+Pred)85例,实验组(GTw+CsA+Pred)87例。对照组平均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18.17±1.16灭,移植肾脏1年及2年存活率为89.3±0.32%和87±0.31%;实验组平均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10.19±0.18天(P<0.05),移植肾1年及2年存活率为96.1±0.22%(P<0.01)和90.4±0;59%(P<0.05)。实验组肝功能损伤及感染等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应用霉酚酸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早期不同剂量霉酚酸酯(MMF)与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联用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MMF2.0g/d(A组)、1.5g/d(B组)及Aza 50~100mg/d(C组),每组均联用CsA及Pred(剂量相同)。观察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A、B、C组急性排斥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4.
报告我院1992年10月~1993年8月在应用环孢素A(CsA)治疗的尸体肾移植患者中20例发生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AR),经应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治疗19例完全逆转(95%),1例改用OKT_3逆转。应用证实,ATG安全有效、特异性强、反应灵敏、副作用小。就发生难治性AR的原因、诊断与鉴别诊断,ATG与CsA的关系,以及ATG治疗移植肾难治性难治性AR的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胰肾一期联合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晚期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疗效,并探讨分析术后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 对5例糖尿病并发现期肾小功能不全者采用胰十二指肠肾一期联合移植。免疫抑掉方案采用激素,CsA及硫唑嘌呤或激素,CsA及骁悉三联用药。结果 联合移植后5例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病人均立即停用胰岛素,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以应,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4例分别发生胰周脓肿,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瘘,血尿等并  相似文献   

16.
霉酚酸酯 (MMF)可选择性抑制人类T和B淋巴细胞 ,从而预防同种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欧洲MMF协作研究组进行了本研究 ,以探明服用MMF的患者术后三年的移植物和患者存活率以及MMF安全性等情况。共搜集了欧洲 2 0个移植中心从1992年 7月至 1993年 8月期间的 491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安慰剂 (PLA)对照组 (n =16 6 ) ,MMF 2g组 (n =16 5 ) ,MMF 3g组 (n =16 0 )。每组患者均为三联用药 (PLA CsA Pred或MMF CsA Pred)。对照组患者 1年后停服安慰剂 ,术后仅观察患者和移植物的三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术后应用他克莫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他克莫司(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3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和泼尼松(FK506组),另一组给予环孢素A、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CsA组),观察2个组的免疫抑制效果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 CsA组和FK506组的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100.0%/93/3%和95.0%/95.0%;两组肝和  相似文献   

18.
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资料,从1987年10月1日至1994年8月31日,总计有4360例胰腺移植报告,其中85.9%为胰肾联合移植(SPK),6.8%为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5.5%为单纯胰腺移植(PfA)。1996年全球移植中心名录报道,到1995年底全世界已开展8382例胰腺移植。现将其近况综述如下。1移植方式及其评价SPK是应用最广且效果最好的移植方式,适用于IDDM并发终末期肾病者。Bruce等[1]报道100例SPK患者及其胰、肾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肥%、81%和92%;5年存活率分别为81%、61%和71%。行SPK的胰腺1年存活率显著高于PTA(45%)…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长期应用环孢素康复五年以上127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7年4月至1993年12月间共做肾移植801例,人/肾5年存活率74.64%/53.02%。对 中127例长期应用CsA康复5年以上的肾移植受者作了研究,所有患者保持定期随访。研究表明:应改善病人术前全身状况,提高组织配型和取肾质量。  相似文献   

20.
再次肾移植25例次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孢素为主要免疫抑制剂治疗25例次再次肾移植,结果表明一年肾存活率为64%,失败原因主要为感染和排斥,占77.8%。影响再次移植一年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为再次移植时受者年龄≥40岁,移植间隔≤6个月及HLA配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