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病变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致肠道平滑肌持续性收缩呈痉挛状态,导致粪便通过障碍;病变肠道近端的正常肠管因粪便滞积而剧烈蠕动,欲将粪便推入痉挛部位,久而久之肠管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结肠。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治疗先天性巨结肠45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正常结肠肠管不同区域对热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用腺体计数法来测定加热后结肠肠管不同区域的腺体数。结果 :在加热 43℃、30min时 ,肠管的左右侧和系膜对侧的腺体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而肠管系膜侧的腺体数加热到 44℃、30min时才与对照组有差异。另外 ,在 43℃和 44℃温度组 ,肠管左右侧和系膜对侧的腺体数丢失明显比系膜侧严重 (P <0 .0 1)。结论 :结肠左右侧和系膜对侧对热的耐受性明显比系膜侧差。对于这种差异 ,提示可能是结肠肠管不同区域的血供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3.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欢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95-796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该肠段出现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多种,绝大多数需要开腹或借助腹腔镜处理肠系膜,切除病变肠管,其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年1月至  相似文献   

5.
腹裂1例报告     
患儿:第二胎,足月顺产,男婴。出生时发现患儿肠管突出在腹壁外,1980年4月13入院。检查:发育尚可,体温不升。体重3公斤,轻度脱水,口唇微发绀,心肺正常,从十二指肠下横部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整个肠管,从脐部右旁5×4平方厘米之腹壁缺损处突出(附图)。小肠与结肠有共同系膜,肠管呈阶梯状排列,未见结肠带及结肠袋。腹部右侧可见1.5厘米之短粗兰尾,结肠、小肠管径相同,肠壁肥厚、水肿,色泽暗红  相似文献   

6.
结肠双重造影法沿用已久,能显示较小的隐匿性结肠病变,有助于结肠病变的早期发现。目前已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肠管迂曲多变,肠管是否清洁、灌肠的操作技巧以及灌肠器和X线机性能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检查效果,要获得成功并不容易。为此,我们自1978年底开始注意了各种因素对结肠双重造影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肉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国内外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文献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取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CT结肠造影 (CT colonography,简称 CTC)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结肠病变检查方法[1 ] .我们用人新鲜离体结肠做成带有模拟息肉的模型 ,旨在探讨 CTC的最佳扫描参数 .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取一段人的新鲜离体结肠冲洗干净 ,先在一段2 0 cm长的肠管内做出 5个直径 1 cm的模拟息肉 ,将肠管两端扎牢 ,充气后放入盛有稀释的泛影葡胺 (CT值 5 0± 3.5Hu)的塑料桶内 (图 1 ) ,作为模型 1 .再在两段各 2 0 cm长的肠管内任意做出直径 3~ 1 1 mm息肉 30个 ,将肠管两端扎牢 ,充气后放入与模型 1相同的桶内 ,并将肠管弯成两个 U…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功能异常对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及肠管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SD大鼠便秘模型(模型组,n=17),以未建模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n=28).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比较两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E2抑制剂DIDS前后pH变化值.利用Powerlab系统及Chart 5软件绘制离体肠管蠕动曲线,比较两组大鼠离体肠管的蠕动幅度和频率,评价肠管蠕动功能.通过急性滴加试验观察和比较在对照组离体肠管培养液中滴加AE2抑制剂DIDS前后肠管蠕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检测显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DIDS后,模型组细胞内pH值继续升高,与加入DIDS后对照组细胞内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管蠕动曲线观测显示,模型组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急性滴加试验表明,培养液中滴加DIDS后,对照组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AE2离子转运活性下降可导致结肠分泌功能紊乱及蠕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功能异常对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及肠管蠕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SD大鼠便秘模型(模型组,n=17),以未建模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n=28).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比较两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E2抑制剂DIDS前后pH变化值.利用Powerlab系统及Chart 5软件绘制离体肠管蠕动曲线,比较两组大鼠离体肠管的蠕动幅度和频率,评价肠管蠕动功能.通过急性滴加试验观察和比较在对照组离体肠管培养液中滴加AE2抑制剂DIDS前后肠管蠕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单细胞离子成像技术检测显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DIDS后,模型组细胞内pH值继续升高,与加入DIDS后对照组细胞内pH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管蠕动曲线观测显示,模型组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急性滴加试验表明,培养液中滴加DIDS后,对照组离体结肠平滑肌蠕动幅度和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AE2离子转运活性下降可导致结肠分泌功能紊乱及蠕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李希全 《中国医疗前沿》2010,5(23):17-17,10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Adult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较少见,是指在10岁后首次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者。1886年Hirschsprung首先报道了先天性巨结肠,1954年Swenson报道了该病是由于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所致的病变肠管“痉挛”其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的病因及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Duhamel氏手术时,在肛门内放置二把Kocher's钳融合直肠与结肠有一定缺点。我院采用自制的直肠结肠钳,在肠管融合后舌状膈短小,病儿术后排便功能恢复良好。这种器械的优点是: 一、使用简便:当结肠拖山与直肠位置固定良好后,钳夹极易放置。二、根据病儿大小及准备钳夹直肠结肠膈的范围,采用不同长度和宽度之绀夹。三、使用安全:因钳夹头部方圆形,无损伤肠管之虞。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直肠或结肠某段神经的发育异常: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并不缺乏,但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病变肠管呈痉挛状态,丧失蠕动能力,以致近段肠管继发扩大、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过去都采用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和直肠。手术的创伤大,国内报导死亡率达5.6%;有时还后遗肛门狭窄、大便失禁、闸门综合症等并发症。1972年以来,我院采用针刺、穴位注射、内服中药、持续扩张痉挛段肠管等措施,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共26例,其中18例追踪观察1/2~3年;多数病例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扩大的肠管张力恢复,蠕动及排空良好,获得初步疗效。  相似文献   

14.
本院在1998年9月-2012年5月行结肠造瘘肠管还纳手术136例,其中8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生吻合口瘘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探讨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以期增加结肠造瘘肠管还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01—2007.03本科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5例,将其钡透检查前灌肠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胎儿肠管异常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相关,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目的 探究20周胎龄胎儿肠管内径超声检查结果对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01-01至2020-05-03于石家庄市第四医院行多普勒超声产检的孕20周孕妇(单胎妊娠)150例,其中50例胎儿肠管内径扩张,100例胎儿肠管内径正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胎儿肠管内径(直径);不良妊娠结局包括羊水过多、染色体异常、引产、死胎、胎儿皮肤水肿、早产。观察20周胎龄胎儿肠管内径超声检查结果对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预测价值,比较胎儿不同肠管内径扩张部位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析胎儿肠管内径与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孕妇中47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20周胎龄胎儿肠管内径超声检查结果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灵敏度为93.6%,特异度为94.2%,阴性预测值为97.0%,阳性预测值为88.0%,诊断准确率为94.0%。50例肠管内径扩张胎儿中十二指肠肠管内径扩张23例、空回肠肠管内径扩张15例、结肠肠管内径扩张12例。胎儿十二指肠肠管内径扩张的孕妇羊水过多、引产、早产发生率高于胎儿空回肠和结肠肠管内径扩张的孕妇(P<0.05)。十二指肠、空回肠、结肠肠管内径与新生儿Apgar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0、-0.721、-0.659,P<0.05)。结论 20周胎龄胎儿肠管内径超声检查结果对母体不良妊娠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尤其对羊水过多、染色体异常、引产、死胎、早产的预测,且胎儿肠管内径与新生儿Apgar评分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赵录 《重庆医学》2012,41(27):2889-2891,2896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又称肠道无神经节细胞症,其病因是外胚层神经嵴细胞迁移发育过程停顿[1];组织学改变为远端病变肠管肌层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缺如,使病变肠段呈持续性痉挛狭窄状态,导致近端肠管内容物淤滞,肠管代偿性扩张、肥厚,形成巨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胎粪性便秘、呕吐、腹胀等为主的不完全性功  相似文献   

18.
刘靖中 《吉林医学》2011,(34):7393-7394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畸形,由于先天性神经节细胞缺少而致肠段狭窄,继发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由于肠管持续痉挛,造成狭窄从而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使肠黏膜增厚、水肿、肠壁扩张,造成巨结肠段,因反复便秘、腹胀、呕吐从而影响患儿正常生长。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回流灌肠,可取得良好效果并可缓解症状及维持排  相似文献   

19.
<正>患儿,男性,2个月,于2010年10月20日来我院就诊。出生后即有呕吐、腹胀、排便延迟,曾有血便。摄取立位腹平片检查,可见低位肠梗阻征象。结肠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显示:全结肠细小,肠管宽约1.0 cm,直肠段肠管形态不规整,呈锯齿状边缘,结肠袋浅、少,肠壁较光滑,肝曲、脾曲较为圆钝,结肠框短缩,回盲部位置较高,回盲瓣开放,钡剂进入小肠,见末段回肠扩张。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发育缺陷。先天性巨结的病因,为直肠甚至结肠的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减少,该段肠管丧失了正常蠕动机能,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致使类便通过障碍,临床出现便秘或肠梗阻症状,上位肠管因蓄便积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