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用于重症监护室(ICU)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时机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3月~2011年8月ICU收治的82例手术抢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术后将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对照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影响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的因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7.62%(20/42)、22.50%(9/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死亡率及重残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2h内亚低温18例,死亡3例,恢复良好9例;12h后亚低温24例,死亡9例,恢复良好11例。结论亚低温用于术后ICU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亚低温开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尽早进行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亚低温脑保护疗法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按不同时间段随机抽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15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15例患者,存活率为87.5%,恢复良好率62.5%,病死率12.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常规手术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给予亚低温治疗,每组35例,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恢复良好率37.14%明显高于对照组11.43%,死亡率25.71%明显低于对照组42.86%,(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的治疗时机。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组为伤后6小时内亚低温治疗组(治疗组)和受伤6小时后亚低温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恢复良好率为49.30%(35.21%)、病死率为16.90%(25.35%)、伤后癫痫发生率为6.17%(9.86%),两组结果相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分析,P<0.01~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伤后6小时内超早期亚低温治疗可以使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明显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提高恢复良好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具有显著降低癫痫等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颅脑损伤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亚低温冬眠治疗。结果经比较,亚低温组37例,对照组28例病: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1.6%)低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35.7%),两组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证实了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亚低温脑保护疗法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1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8.15%、34.57%,病死率分别为16.05%、24.69%,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使脑组织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具有显著降低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谢娥 《吉林医学》2010,31(23):3903-3905
目的:探讨两种降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脱水、抗炎、降颅内压等治疗,亚低温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身降温加冬眠疗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局部降温疗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颅内压、重残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预后显著改善(P(0.05),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冬眠治疗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严格控制降温和复温,加强基础护理,保证亚低温治疗的正常进行,可显著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并提高护理效率.方法:入选1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随机分两组,亚低温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温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与常温治疗组相比较,治疗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恢复程度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有利于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营养支持、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疗法。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评价预后。结果 56例病人治疗结束后,存活44例,存活率78.6%,死亡12例,死亡率为21.4%。根据伤后3个月评价预后,亚低温治疗组2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15例,中残6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对照组28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及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亚低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能稳定脑循环,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应用容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重性颅脑损伤157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研究亚低温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作用及方法。方法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共收治314例重型颅脑患者,入选为GCS 3~8分无其它严重并发症未手术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入院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结果亚低温组157例患者,恢复良好62例,中残25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1例,死亡39例。对照组157例患者,恢复良好48例,中残27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8例,死亡54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使其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亚低温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盾的关系,研究亚低温治疗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我科自2000年5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7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57例。Ⅳ-Ⅴ级1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亚低温组患者术后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GOS评分。术后随访3mo。结果亚低温组38例患者术后3mo时恢复良好31例,中残3例。重残及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37例患者术后3mo时恢复良好26例,中残5例.重残及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通过亚低温治疗可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的恢复良好率及术后的伤残等级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各31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冰毯将体温降至33℃ ̄35℃,并给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后者为常规治疗,不用冰毯机。结果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4.8%,病死率为16.1%;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16.1%,病死率为38.7%。预后良好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亚低温脑保护在颅脑损伤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8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a .亚低温组 :3 1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控制在 3 3℃~ 3 5℃ ,维持 3~ 7天。b .常规治疗组 :5 4例 ,于伤后 2 4小时内常规治疗。根据C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 ,亚低温组良好 16例 ,中残 6例 ,重残 4例 ,死亡 5例 ,恢复良好率为 5 1.61%。与常规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具有减轻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伤后 2 4小时内接受亚低温治疗 ,疗效确切 ,可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莲  张志民 《四川医学》2009,30(2):181-18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给予临床疗效评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治疗组第3、4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护理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本院2009年02月~2011年02月收治的3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人进行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和讨论。结果随访平均时间6个月,按GOS评分,良好11例(28.95%),中残7例(18.42%),重残8例(21.05%),植物生存2例(5.26%),死亡10例(26.32%)。结论通过对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通畅、控制肺部感染、亚低温治疗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56例成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使用常规疗法;治疗组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加亚低温治疗。观察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扫描结果、恢复情况、病死率。结果治疗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改变、颅内压的改变、脑水肿的CT改变、病死率变化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恢复苏醒者21例,占75%,植物状态者3例,占10.8%,死亡4例,占14.2%;对照组:恢复苏醒者13例,占46.4%,植物状态者5例,占17.9%,死亡10例,占35.7%。结论亚低温疗法能提高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其伤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