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介绍我院引进和应用鼻肠管技术对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施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方法 随机将来我院救治的食管、贲门肿瘤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鼻肠管施行肠内营养,一组给予静脉滴注肠外营养,并予于观察对比.结果 施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在术后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与胃管拔除时间上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鼻肠管早期给予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钟红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2):195-196,199
目的:观察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对我院ICU中22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肠内营养支持组12例,肠外营养支持组10例.结果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肺部感染,住ICU时间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支持组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结论 危重病人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鼻肠管与普通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引起并发症的优缺点.方法:将89例重症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44例),另一组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待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进行比较.结果:使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引起食物返流、误吸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使用普通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所引起并发症的几率,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食物返流、误吸以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6.
张辉 《吉林医学》2013,(36):7608-7609
目的:对比脑卒中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脑卒中患者92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每组46例,肠内营养组采用鼻胃管给予瑞高或瑞代(2型糖尿病患者用),肠外营养组根据基础能量消耗计算患者每天所需的热量供应,检测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1周和2周三个时间点的肝、肾功能、白蛋白、电解质等理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肠内营养组患者治疗后白蛋白指标显著高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糖指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肾功能及血清离子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7.83%、78.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入住ICU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入住ICU的时间,建议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6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重症肺炎方案治疗,肠外营养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肠内营养组ALB水平,HGB水平,PAB水平均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明显促进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对影响物质的吸收,改善患者免疫机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肠破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肠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n=40例)和早期肠外营养组(n=40例)。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早期肠外营养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体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t排气=13.025,P=0.000;t排便=9.891,P=0.000)。术后一周,肠内营养组患者的体重显著高于早期肠外营养组(t体重=3.283,P=0.002)。两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肠破裂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效优于早期肠外营养组疗效。  相似文献   

9.
张海丽  徐仲璇  李玉洁 《吉林医学》2011,32(26):5519-5520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插管时导丝的留置时间在危症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25例在鼻肠管插入胃内后导丝退出管口3 cm后留置6 h;对照组25例鼻肠管插入胃内后导丝完全退出。两组的营养液均为瑞素,均应用喂养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鼻肠管呛咳时滑出、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导丝在插入胃内后退出3 cm并导丝在胃内留置6 h的危重患者进行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能提高一次性插管率,更为安全、有效的给予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双管喉罩给危重患者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需要留置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根据置管方法将患者分为喉罩组(40例)、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效率、置管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喉罩组在置管效率、置管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双管喉罩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相对于经口留置效率更高,患者生命体征波动小,并发症少,可在需要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ICU危重病患者肠内、外营养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危重病患者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和护理干预。方法 将ICU5 3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 (2 3例 )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 (30例 ) ,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腹泻、胃肠道出血、肠麻痹、二重感染、高血糖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P <0 .0 1)。结论 对于危重病患者 ,应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 ,对患者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不易引起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 ,而其各种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0例重型颅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鼻肠管内营养支持、胃管抽取胃液监测性状、测定其pH值,对照组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血清蛋白水平和并发症等。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易行、经济实用,符合生理特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综合疗效,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李雪蓉  徐仲璇  李玉洁  张欣 《吉林医学》2011,(10):2022-202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患者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25例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观察两组营养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并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结果: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指标优于经鼻胃管途径患者,而呕吐、返流及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鼻胃管途径者,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经鼻肠管途径行肠内营养比经鼻胃管途径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0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采用鼻肠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并进行相应护理。结果 27例患者配合完成营养计划,创口愈合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余3例肠内营养不适,改肠外营养。结论胃癌术后经鼻肠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和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对脑出血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肠内营养,一组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组(n=39),另一组为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组(n=39)。入院后24~48 h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和第15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入院后第15天,鼻肠管组患者NIHSS评分、呕吐、胃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P0.05),但两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与经鼻胃管营养支持相比,可改善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肠内营养引起的胃肠道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对ICU危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其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院ICU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营养支持治疗的危重患者共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治疗及相应的肠外营养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肠内营养治疗期间护理(如基础护理、营养管及营养液的管理、健康指导等),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为(33.26±4.49)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41±3.95)g/L,APACHEⅡ评分为(10.53±2.6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5±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平均为(7.42±1.4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15±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ICU危重患者应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陈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02-160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TPN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EN组)40例患者在使用常规治疗同时,在患者胃肠道功能刚恢复后早期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并过渡到肠内营养,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营养状况、临床效果、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营养状况方面,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减轻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病死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不少,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显著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脑外科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60例神经外科危重病人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尤其是肠内营养采用不同的滴入途径,同时对营养指标进行监测及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完全肠外营养(TPN)会出现感染及肝功能损害等问题;肠内营养经鼻胃管途径比鼻肠管途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脑外科危重病人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途径,可降低并发症,可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是否安全、可行、经济。方法:52例食管和胃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结果: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住院时间蛋白指标,氮平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功能恢复时间,CD3,CIM,CD8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经济的一种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4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经鼻肠管、经颈内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小于PN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可行的,且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