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新生儿总胆汁的(TB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8例进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新生儿,其中新生儿34例,早产儿24例,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胃肠外营养停止后TBA变化,比较新生儿与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前、后TBA变化的差别。结果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前TBA与对照组TBA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营养后TBA较胃肠道外营养前TBA明显增高(P<0.01);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TBA较新生胃肠道外营养后TBA明显增高(P<0.01)。结论目前使用胃肠道外营养方法仍存在着影响新生儿肝胆系统功能的情况,以早产儿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沈丽萍 《浙江医学》2004,26(3):212-213
胃肠道外营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主要手段之一,笔者对60例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肝胆系统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血磷的影响。方法 检测 2 1例早产儿在胃肠道外营养前及胃肠道外营养后血磷的变化并与 2 9例非胃肠道外营养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后血磷 ( 0 6 6± 0 2 5 )mmol/L较胃肠道外营养前 ( 1 5 1± 0 2 6 )mmol/L及对照组 ( 1 5 7± 0 39)mmol/L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胃肠道外营养前血磷与对照组血磷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结论 胃肠道外营养早产儿可引起低磷血症 ,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40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研究组)及20例未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对照组),各营养成分输入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增长满意,对照组体质量增长较缓慢,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及比研究组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胃肠道外营养后研究组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P<0.05),CD8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胃肠道外营养后早产儿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免疫能力增强,有利于抵抗外界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1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的胎龄(X1)、出生体质量(X2)、5minApgar评分(X3)与胃肠道外营养时间(Y)呈负相关,并建立回归方程:Y=-1.987X1-8.423X2-0.893X3 105.039,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799,确定系数为0.638.[结论]根据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时间的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初步估计胃肠道外营养时间的长短,为临床胃肠道外营养输液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观察组99例原发病早产儿采用微量喂养,出生12 h开始应用小儿氨基酸,24 h给予20%脂肪乳剂、葡萄糖、电解质、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胃肠道外营养支持,对照组13例原发病早产儿,给予微量喂养和10%葡萄糖及电解质静脉滴注。1周后测体重。结果:两组出生时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1周时体重增长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量喂养和胃肠道外营养支持能明显增加早产儿的体重,胃肠道外营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所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1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病例进行临床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的胎龄(X1)、出生体质量(X2)、5minApgar评分(X3)与胃肠道外营养时间(Y)呈负相关,并建立回归方程:Y=-1.987X1-8.423 X2-0.893X3 105.039,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799,确定系数为0.638。【结论】根据早产儿胃肠道外营养时间的影响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初步估计胃肠道外营养时间的长短,为临床胃肠道外营养输液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PN)在早产儿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炎补液基础上行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结果胃肠道外营养(PN)组出院前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予以PN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40例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研究组)及20例未实行胃肠道外营养的早产儿(对照组),各营养成分输入后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体质量增长满意,对照组体质量增长较缓慢,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均比治疗前及比研究组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胃肠道外营养后研究组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P〈0.05),CD8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胃肠道外营养后早产儿CD3、CD4、CD4/CD8、NK细胞增加,免疫能力增强.有利于抵抗外界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对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3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18例,分为实验组(有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和对照组(无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记录全部早产儿的血清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 TB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GGT、ALP指标,当血清TBA≥25.8μmol/L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3%和88.1%。结论血清TBA检测更利于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外营养(PN)又称静脉高营养,对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起关键作用.可帮助早产儿度过危险期,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早产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方式对早产儿空腹血中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探讨合理营养方式。方法:根据对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情况将82例早产儿分为全静脉营养组(早产1组,23例)、全胃肠喂养组(早产2组,34例)及微量喂养组(早产3组,25例,部分静脉营养),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早产1~3组生后第3 d及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胃泌素浓度。结果:①早产1~3组生后开始耐受全胃肠喂养时间分别为(11.67±3.45)d,(1.53±0.95)d及(6.46±1.34)d;②早产2、3组生后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较第3 d明显升高;③早产2、3组生后第3 d及第7 d空腹血中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均高于1组(P<0.05);④早产2、3组之间第7 d胃泌素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胃肠激素水平与其胃肠功能成熟度呈正相关。结论:经胃肠摄入营养物能刺激早产儿胃肠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其胃肠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经外周静脉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和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应用胃肠道外营养5 d后患儿体重稳步增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期间监测患儿血电解质、血浆蛋白、血脂、BUN均在正常范围,4例出现轻度贫血,5例血糖有波动。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少,对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病死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外营养在危重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创  柯桦 《安徽医学》2004,25(6):483-484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对危重早产儿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采用“全合一”营养液的方法 ,对 3 0例危重早产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进行观察 ,并监测其电解质、BUN、肝功能。结果  3 0例危重早产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 ,全部病例电解质、BUN、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胃肠道外营养可促进危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增加体重 ,提高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营养途径对早产儿胃肠动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对早产儿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70例早产儿生后喂奶前及第8 d空腹血中胃动素、促胃液素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早产儿出生后喂奶前血中胃动素水平、促胃液素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后第8 d早产儿Ⅱ组、Ⅲ组和对照组空腹血中两种胃肠激素水平与早产儿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产儿消化道功能能适应胃肠道营养,早期喂养能促进其消化道的发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16.
静脉内营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平  吴美连 《右江医学》2008,36(6):765-766
静脉内营养也称胃肠道外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热量、水份、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分为部分静脉营养和完全静脉营养。对早产儿早期提供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生后体重丢失,减少代谢合并症、吸人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婴儿期生长发育。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早产儿采用部分或完全静脉营养技术,大大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现将我们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在早产儿中应用的意义。方法:42例早产儿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补液基础上加PPN,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比较两组生后2周体重增长、血清前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血胆红素的值。结果:观察组生后2周体重增长、血清前清蛋白及免疫球蛋白的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黄疸出现时间、持续天数及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N能为早产儿提供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18.
许继明  张永 《海南医学》2005,16(10):95-96
目的 探讨全胃肠道外营养对危重早产儿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 对66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一组34例采用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治疗,另一组32例用部分胃肠道外营养(PPN)治疗,并在胃肠外营养时按常规进行监测。结果 34例TPN组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PN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PN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病例电解质、BUN、肝功能、血浆白蛋白及白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全胃肠道外营养可帮助危重早产儿渡过难关,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马丽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8):799-799
新生儿静脉高营养又称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全胃肠道外营养(TPN)是对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脉供给热量、水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以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我院新生儿科于2005年6月~2006年12月对36例新生儿患者进行了TPN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分析。方法抽取207例住院的早产儿进行探讨,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括102例,开展一般护理干预;研究组包括105例,开展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干预。结果经过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宫外生长发育情况,研究组远远强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存在临床对比价值。结论针对早产儿开展有效的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护理支持,可以明显的增加体重,减少住院治疗时间,提高宫外生长发育率,补充早产儿的营养需要,确保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适合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