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肿瘤放射治疗定位体表标记点位置选择对后续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颅内肿瘤患者59例,定位体表标记点选眉间为正中参考点,两侧为翼点,分析体表标记点中心层面到治疗层面之间X轴(左右方向)、Y轴(腹背方向)、Z轴(头脚方向)三个方向治疗床位移不同距离对摆位误差ΔX(左右方向)、ΔY(腹背方向)、ΔZ(头脚方向)的影响以及总体位移S(分为长距离组和短距离组)对总体摆位误差ΔS的影响。结果:各方向摆位误差短距离组ΔX 1.6±1.5 mm、ΔY 2.2±1.5 mm、ΔZ 1.7±1.2 mm、ΔS 3.8±1.7 mm;长距离组ΔX 2.0±1.7 mm、ΔY 2.1±1.1 mm、ΔZ 1.5±1.4 mm、ΔS 3.8±1.3 mm。长距离组和短距离组配准后各方向摆位误差(ΔX、ΔY、ΔZ)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摆位误差(ΔS)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肿瘤患者行放射定位CT时,体表标记点常规选择正中为眉间,两侧为翼点,无需对肿瘤相对于体表标记点是否偏移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热塑体膜联合真空垫在肺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6 例肺癌调强放射治疗 (IMR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胸部热塑体膜固定,改进组采用热塑体膜联合真空垫固定。治疗过 程通过锥形束CT 图像引导系统(CBCT)测量摆位数据,与参考图像对比分析。采用二参数法计算由内靶 体积(ITV)外扩产生计划靶体积(PTV)间距。结果 常规组与改进组比较,在X、Y、Z 3 个方向的偏移误差 为(2.63±1.53)/(2.26±0.95)mm,(2.39±1.36)/(1.53±1.16)mm,(3.26±2.17)/(2.13±1.14)mm,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ITV 外放PTV 范围在X 、Y 、Z 轴方向依次为6.33、5.73 和8.04 mm,改进 组ITV 外放PTV 范围在X 、Y 、Z 轴方向依次为5.19、3.87 和5.06 mm。结论 热塑体膜联合真空垫可以更小 的减小摆位误差,提高肺癌放疗体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塑形垫+头颈肩热塑膜"与"头颈肩热塑膜"固定技术对比,以介绍一种更加方便、安全的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IMRT)体位固定技术。方法:选取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组,"塑形垫+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组),对比两种固定方式的适形性、舒适性及固定性;利用EPID拍摄正侧位片,统计X、Y、Z轴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结果:塑形垫组舒适性、适形性及固定性均优于头颈肩热塑膜组。塑形垫组摆位后拍摄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验证片配准误差均值为:X方向(0.21±0.53)mm、Y方向(0.18±0.41)mm、Z方向(0.20±0.43)mm;头颈肩热塑膜组为:X方向(0.54±0.61)mm、Y方向(0.47±0.59)mm、Z方向(0.45±0.41)mm,两组各个方向误差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垫+头颈肩面罩"固定技术能够提高鼻咽癌放射治疗摆位的可重复性、精确度及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时,体位固定方式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调强放疗的132例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时患者双手摆放位置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82例)双手十指交叉置于专用臂托上,B组患者(50例)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根据患者的BMI分为1组(偏瘦)、2组(正常)和3组(超重)。首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使用自动骨性配准结合手动微调,计算出x、y和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和不同BMI的摆位差异。结果B组患者x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组(P<0.05);B3组患者x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3组(P<0.05)。在y和z方向上,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放疗时,患者双手摆放位置对摆位误差有影响,采用双手体侧位固定方式引起的摆位误差较小。患者BMI越大,摆位误差差异越明显,超重患者更宜选用双手体侧位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方法:选取胸部肿瘤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技术,研究组使用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观察两种技术摆位使用时误差。结果:患者Y轴、Z轴、X轴摆位误差范围,对照组为:0~5 mm、1~6 mm、0~3 mm,研究组为:0~4 mm、0~4 mm、0~3 mm。两组患者I、Y轴、X轴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Z轴摆位误差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时采用热塑体膜体固定技术可降低摆位误差,提升精确度的效果优于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射野照相和Photoshop软件对胸部肿瘤适形放射治疗进行位置验证,分析摆位误差,为临床靶区(CTV)外扩计划靶区(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0例胸部肿瘤患者,每位患者在首次及每周一治疗摆位前拍摄正、侧位射野照相各一张,与数字重建图像进行骨性匹配,测量射野中心点在X、Y、Z方向的位移值。结果通过对150张次射野片对比、分析,摆位误差X为(2.22±2.21)mm,Y为(3.69±2.47)mm,Z为(3.38±2.24)mm;获取CTV外扩的边界:X为5.99 mm,Y为9.11mm,Z为8.33 mm。结论通过对摆位误差数据的分析,为胸部肿瘤的适形放疗提供CTV外扩值,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兆伏级图像引导系统(MV-CBCT)对胸部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探讨减少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 对接受图像引导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23例,采用锥形束CT技术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进行匹配,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校正后在X轴(左右)、Y轴(头脚)、Z轴(腹背)方向摆位误差数值。每位患者每周1次,共采集186组图像,分析校正前后摆位误差的变化情况。结果 校正前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1.61±1.44)mm、(2.51±2.39)mm、(1.22±1.09)mm,校正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Y轴、Z轴分别为(0.89±0.74)mm、(1.07±0.85)mm、(0.76±0.71)mm。依据经典的van-Herk等推理公式MPTV=2.5Σ+0.7δ,计算得出X、Y、Z轴的MPTV值,校正后比校正前分别减少2.1 mm、4.6 mm、1.4 mm。结论 应用兆伏级锥形束CT技术,可准确测量摆位误差,通过实时校正,可大大提高患者摆位精度,从而缩小CTV-PTV的摆位外扩边界值,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热塑膜固定联合十字标记法在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实验组采用热塑膜体位固定联合十字标记法的固定技术,对照组采用单纯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通过CT进行肿瘤定位扫描采集图像,在Varian的eclipse系统中设计放疗方案.在体位验证过程中,通过在模拟机下拍片,并与CT扫描重建的DRR图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结果 实验组X轴、Y轴、Z轴摆位误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塑膜联合十字标记法的固定技术可提高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精准性,降低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放疗中应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体位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需放射治疗的胸部肿瘤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真空面罩固定,观察组应用头颈肩面罩固定,在治疗首次、第10次、末次拍摄验证片,与数字重建放射影像图比较,以中心“十”字点为坐标,比较治疗3次及总体在X、Y、Z轴上的摆位偏移情况。结果:首次治疗,两组在X、Y、Z轴上的偏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0次、末次时,观察组在Y、Z轴上的偏移差异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Y、Z轴上的总体平均偏移差异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胸部肿瘤放疗中应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体位能明显提高放疗摆位准确率,降低摆位误差,重复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苏玮  袁锋  林志仁  王献维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9):1168-1168,F0003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摆位时用源皮距实时辅助检测是否可以减小误差.方法 54例患者分为两组,制定3D-CRT计划,对照组摆位后直接拍摄验证片,辅助组在摆位时利用源皮距检测后再拍摄验证片,两组验证片分别与放疗计划的DRR图像比较,X、Y、Z方向上的误差记为△X、△Y和△Z,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D2=△X2+△Y2+△Z2.结果 对照组的摆位误差:△X、△Y和△Z为(2.5±2.0)mm、(5.7±3.5)mm和(3.2±2.5)mm,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7.0±3.2)mm;辅助组的摆位误差:△X、△Y和△Z为(1.8±1.6)mm、(3.1±2.3)mm和Z方向(2.3±1.8)mm,三维方向的总误差为(4.3±3.2)mm.两组误差在X、Y、Z方向和三维方向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时运用源皮距辅助可以减小摆位误差,且实时方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空垫和热塑膜在肺癌立体定向放疗(SBRT)固定时的适用性。方法随机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放疗科22例接受SBRT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12例采用真空垫体位固定技术,余10例采用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每次治疗前拍摄CBCT(cone-beam CT,锥形束CT)影像与治疗计划进行配准,配准前人工校对得出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组误差的大小。结果真空垫组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1±0.75)mm、(2.62±0.81)mm、(2.21±0.69)mm,热塑膜组三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43±0.82)mm、(2.58±0.77)mm、(2.35±0.86)mm,两组摆位误差值均相近(P〉0.05)。在前后(Z轴)方向上热塑膜组线性误差〉3.5 mm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体位固定技术在肺癌SBRT中各有优劣,但均在可控范围内。相对来说真空垫提高了患者舒适性,更加适合年纪大、身体情况差、强迫体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分析并比较其摆位准确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64例胸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32例。低温热塑体膜组采用热塑体膜方法固定体位,真空负压袋组则采用真空负压袋法固定体位。对比分析两组在左右方向(X轴)、前后方向(Z轴)、头足方向(Y轴)和三维方向(I)上的摆位误差。结果低温热塑体膜组可显著降低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1.13±0.33VS2.33±1.24,P<0.05),两组在左右、头足和三维方向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有助于降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体位的固定,减少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提高了其摆位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戴入治疗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位置变化.方法 选取21例使用口腔矫治器成功治疗的OSA患者参加研究,采用经颅咽方向投照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方法摄取闭口位、最大开口位及戴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双侧颞下颌关节的数字化X线片.测量髁状突的位置并作三个不同下颌位置的比较,对髁状突位置的变化及戴用口腔矫治器后的疗效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 三个髁状突位置明显不同.患者戴入治疗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最上点座标为X(-1.21±1.98)mm,Y(-0.68±1.08)mm.髁状突位置的变化与口腔矫治器疗效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x值的相关系数为r=0.057,y值的相关系数为r=0.024.结论 戴入有效的口腔矫治器后髁状突的最上点为靠近于颞下颌关节的结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对不同体型宫颈癌摆位误差的影响,以期对临床MPTV外扩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宫颈癌20例,按照体质指数(BMI)分为两个不同体型,在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1次,在线校正摆位误差后,再行锥形束CT扫描1次,记录并分析校正前后的摆位误差数值的变化,根据公式MPTV=2.5∑±0.7δ来计算CTV到PTV的边界。结果正常体型患者与肥胖体型患者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在校正前分别为:(2.45±0.72)mm、(2.73±0.81)mm、(2.23±0.85)mm与(2.67±0.76)mm、(3.14±0.98)mm、(2.65±0.74)mm,其中Y轴和Z轴摆位误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在X轴、Y轴、Z轴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96±0.33)mm、(0.91±0.32)mm、(0.89±0.29)与(1.02±0.36)mm、(0.96±0.31)mm、(0.92±0.37)mm,三维方向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型患者误差校正前后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体型和肥胖体型患者在摆位误差校正前X轴、Y轴、Z轴的MPTV值分别为4.7 mm、5.4 mm、4.9 mm和5.7 mm、7.4 mm、6.2 mm,误差校正后X轴、Y轴、Z轴的MPTV值分别为2.4 mm、2.5 mm、2.3 mm和2.6 mm、2.5 mm、2.5 mm。结论肥胖体型患者的摆位误差大,临床在勾画MPTV值时应考虑患者体型;应用CBCT图像引导技术在摆位误差校正后,患者体型对MPTV值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18眼腱膜性上睑下垂患者,经一个10 mm长之眼睑皱折皮肤切口施行提上睑肌腱膜修复术。手术前后测量上睑缘与角膜中心反光之间之距离,并于术后观察上睑形态。【结果】术前上睑缘与角膜中心反光之间之距离平均为(0.8±0.3)mm。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上睑缘与角膜中心反光之间之距离平均为(3.8±0.4)mm。1眼轻度欠矫,1眼轻度成角畸形。16眼上睑高度和弧度令人满意。【结论】本术式方法简单,可于门诊进行;创伤较轻,恢复较快。用于经仔细选择的腱膜性上睑下垂患者,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与胸骨长度的关系,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患者外退气管导管提供参考数据。方法第一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患者112例,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测量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距离(D),并以胸骨长度进行一元线性相关分析。第二阶段选择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且需行PDT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先按第一阶段得出的回归方程计算出D值,然后以D为导向外退气管导管,而B组患者仅凭临床医师经验外退气管导管,待导管尖端退至预定位置后行PDT。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耗时、一次退管成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的情况。结果112例正常成人胸骨长度15.7-25.1cm,平均(19.3±1.5)cm,D为17.7~23.6cm,平均(18.4±1.6)cm,D与胸骨长度存在显著相关性(r=0.87,P〈0.00。与B组比较,A组患者PDT耗时明显减少[(11.2±1-3)min vs(13.3±1.2)min,P=0.000]。结论胸骨长度预测出的第3、4气管软骨环至上中切牙的个体化距离可以指导PDT患者退管,并减少其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皮肤扩张部位与扩张效率的关系。方法根据106例患者219枚扩张器埋置部位的不同,分为头、面、颈、胸、上肢5组,探讨扩张器不同的埋置部位对并发症及扩张天数的影响。结果上肢、头、面、颈、胸部5组并发症分别为33.33%、5.55%、12.50%、6.97%、8.57%。上肢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5),上肢与头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部位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肢、头、面、颈、胸部5组扩张天数为(45±17)d、(64±41)d、(56±27)d、(75±28)d、(68±18)d。颈部扩张时间明显长于其他部位(P〈0.05),其中颈部与面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肢、面部并发症较多,要控制扩张速度,颈部可扩张时间较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肺癌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时不同图像配准方法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lekta Synergy直线加速器对43例肺癌患者进行基于锥形束CT(CBCT)的图像引导放疗(IGRT)。将重建获得的CBCT图像与原计划系统CT图像进行骨性和灰度两种模式匹配,分析X、Y、Z轴水平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旋转方向摆位误差,比较两种匹配模式之间的差异。结果:43例肺癌放疗共进行114次CBCT扫描,其中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水平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297±3.137)mm、(0.377±2.958)mm;在Y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1.415±5.313)mm、(0.719±5.451)mm;在Z轴水平方向的误差为(0.632±3.033)mm、(-0.679±2.982)mm。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在X轴旋转方向的误差分别为(-0.469±1.605)°、(-0.493±1.461)°;在Y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203±1.431)°、(0.35±1.424)°;在Z轴旋转方向的误差为(0.134±1.478)°、(0.196±1.348)°。将6个方向摆位误差计量数据配对进行统计学处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两种配准方式除了在X轴旋转和Z轴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他4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计量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行IGRT时,两种配准方式均可选择,建议首先使用灰度配准,骨性配准辅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的体表投影及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为经侧裂入路手术提供空间量化参考数据。方法: 在30侧(15例)用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用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从左右翼点入路开颅,在标本上确定坐标轴,测量M1分叉部在此坐标系投影的数值。观测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和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并测量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 M1分叉部投影左侧x值为(26.56±3.03)mm,y值为(46.71±4.24)mm;右侧x值为(27.03±2.92)mm,y值为(45.48±4.20)mm。在以x=25.0 mm、y=45.0 mm为圆心,10 mm为半径画成圆的范围内共有M1分叉部的投影27侧,占90.00%。尸头向对侧旋转30°时,M1分叉部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旋转60°时左侧4例、右侧5例M1分叉部位于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其余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下方。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左侧为(14.60±2.27)mm,右侧为(15.03±2.36)mm。 结论: M1段真正分叉总在岛阈的最高处,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关系和头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